治疗白癜风第一的医院 http://www.yunweituan.com/m/乾隆在位期间,清王朝达到全盛
“乾隆”是清高宗年号,寓意“天道昌隆”。乾隆皇帝之前的几任帝王励精图治,统一蒙古、东北、新疆、西藏、台湾,实现了国家大一统;通过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火耗归公、取消贱籍等一列改革和新式农作物的推广,使得民众税赋降低,生存条件缓解,人口大幅提升。
乾隆帝在位60年间,上述改革的成果逐一显现,乾隆末期,清朝人口突破三亿,比他即位之初增长了四倍左右。得益于这些成绩,乾隆中后期,当时的社会开始把康熙到乾隆这段时间的发展称为“康乾盛世”,或者称为“乾隆盛世”,并出现在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中,流传至今。
纵观历史,无论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还是“开元盛世”,衡量盛世的标准,无非是国家幅员辽阔,*治稳定,府库充盈,人口增加。按照二十四史衡量“盛世”的标准来看,乾隆皇帝确实把清朝推向了全盛。清王朝在当时的世界和人类历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全球通史》中描写“乾隆盛世”:
这一时期,中国的手工业产值占全世界工业、手工业产值的30%,在当时的世界贸易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
不过清乾隆五十八年9月14日,公元年,乾隆帝接见了英国使者马戛尔尼之后,“盛世”便留下了供后世争论的伏笔。
乾隆盛世,还是饥饿盛世?
马戛尔尼及其团队成员访问清朝,留下了许多文献资料,其中最著名的是《马戛尔尼回忆录》。在这些资料里,无一例外,记述了“乾隆盛世”是一个上下愚昧,遍地乞丐的国度。马戛尔尼团队的财务总管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一书中,更是以一句“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总结乾隆盛世。
随后的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大英帝国的影响力急剧扩张,也让马戛尔尼团队和他们的见闻记录影响不断扩大。清朝灭之初出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开始据此否定乾隆盛世成就。再后来,有人专门写了一本书来表达对乾隆时代的看法,书名就叫做《饥饿的盛世》。
兼听则明。康乾盛世期间,并非只马戛尔尼一队西方人来过中国,沙俄使者义兹柏朗迭思·义迭思也把他拜见康熙帝的见闻写成了《聘盟日记》,其中不仅记录了达官贵人府邸奢华无比,也记录了民间菜市场的繁荣,记载了北京的冬天甚至能够买到南方的水蛇、春节时平民燃放鞭炮的欢快场景。在俄国使者眼里,早期的清王朝还是很繁荣的。
俄国使者的描述,与马戛尔尼的说法完全不同,中国平民在康乾时期的生活究竟如何呢?
受限制于生产力水平,普通百姓的生活断然不可能富足,但遍地乞丐似乎确实夸大其辞了。《中国古代职官》中有过明确的统计,清代科举选拔的官员中43%出身寒门----倘若平民人人如同乞丐,这些人哪来的条件去接受昂贵的教育,并通过科举改变命运?何况这样的平民升迁渠道,已经完成光荣革命的英国人当时也不能够实现。
事实上,马戛尔尼求见乾隆皇帝时,提出了割地、免税在内的一些请求,在求见之前,其团队在礼节等方面也与清廷发生了冲突,因此英国使者被乾隆皇帝冷遇也是情理中的。
马戛尔尼在回忆录中,形容自己“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结合他的傲慢和无理请求,这样的待遇是合理的,而他写回忆录时的立场,也自然可以理解了。
马戛尔尼本人曾经代表英国*府与沙俄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谈判瓜分欧洲事宜,在来中国之前曾经拒绝担任印度总督一职,前往中国时曾经受到了东印度公司数万英镑,约合今天数亿美元的资助,可见他身份超然,且志存高远,来中国的目的绝不简单。
马戛尔尼时的英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殖民地遍布全球,他在面对一个农业王朝时,要求对方免税割地,这无疑是乾隆帝和一个国家不能忍受的高姿态。
美国学者在《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中指出,马戛尔尼的行程本身就是为入侵铺垫,乾隆皇帝看破了这些,并在马戛尔尼离开时下令沿海布防,并且告诫官员不得得罪英国人。可见乾隆皇帝已经预感到英国想要做什么,并且对敌强我弱的态势有所感知。
“饥饿盛世”说法的背后,是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动机,难说公正。乾隆盛世时人们的生活,更不可能像生产力发展到今天所达到的程度,而这一时期的欧洲虽然开始了新时代,卖火柴的小女孩依然冻死在圣诞节,美国资本家自称用四年就可以让一个强壮的小伙子变得头发灰白。在低生产力水平下的平民生活,始终是非常困苦的。
另一争论:工业文明被拒之门外
有关乾隆盛世的另一个争论,莫过于拒绝了马戛尔尼的通商,从此错过工业革命。马戛尔尼回忆当日向乾隆皇帝进献了火器、望远镜、地球仪、天文仪器等宝物,刚刚经历了地理大发现的欧洲人带来的事物,无疑是领先的。但皇帝拒绝了这一切。
相比较之下,比乾隆要早一些,与康熙同时期的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在看到了欧洲的进步之后,开始对国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甚至不惜亲自微服到英国学习。这被用来对比佐证清帝错失工业革命。
如看起来乾隆盛世时,清王朝似乎确实错过了工业革命的最佳机会。
但需要指出,乾隆皇帝接受了很多来自英国的先进知识,年他下令用英国人进献的天文仪器建造了一座天文馆,一直留到英法联*进北京。此之前,更具远见的康熙帝,曾经支持传教士修改中国旧历法,主张生产一种叫“奎宁”的西药治疗疟疾,还下令翻译法国版的《人体解剖学》向全国推广。
可见皇帝个人对学习保持了开放的姿态,最后又是什么阻碍了学习呢?大致有两个因素:
1、旧力量、传统文化阻隔:天文台已经存在,但祖宗教训数千年传承,人们并不愿意接受日心说,乾隆也不敢去推翻传统文化,做危及统治的事情。
还有一些例子:康熙支持传教士汤若望修订新历法,却被依据传统方法推演出错误而危害农时的历法的人所不齿,甚至要杀掉汤若望,即便是在立法之争中落败,士大夫们仍然不服气;群太医曾经跪谏康熙帝,不能推广奎宁,理由是中国皇帝岂能用外国药;康熙帝下令翻译的《人体解剖学》更被视为违背伦理,群臣阻止之后,这些资料现在还躺在沈阳博物馆中。(冯伯群《清宫档案》)
2、瓦特发明蒸汽机时是年,马戛尔尼见乾隆时,工业革命的强大效果还没有体现出来,英国人自己还在为推广蒸汽机纠结。在当时的情况下,面对咄咄逼人的英国使者,乾隆皇帝除非能够预知未来,否则很难选择除了拒绝使者要求以及布置海防之外的其他选项。
世界其他地方,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广的?
英国在进入近代社会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多次反复,最终还是靠着平民们进行了“光荣革命”才实现了改革;马戛尔尼见乾隆帝时,法国大革命如火如荼,次年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比尔上了断头台,法国最变革也失败了;欧洲大陆的工业革命,实际上是通过拿破仑砸碎旧时代而建立起来的;日本的明治维新看似自上而下,最初仍然是下层武士看到国家受辱之后,发起的一场自下而上的彻底革命。
从这个角度去看,世界各国很难温和的完成这样的大变革,要求某一个皇帝发起一场改革,把一个几亿人口的国家带入工业社会,未免强人所难。
论年,乾隆皇帝对马戛尔尼使团的处理
欧洲社会能够率先进入工业社会,整个社会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开始质疑自己过去的信仰,开始环球航海,开始为了日心说和地心说的纷争,麦哲伦死于旅途,布鲁诺等一批人死于火刑。英清教在改革时还遇到了血腥玛丽的复辟,百年努力险些毁于一旦;俄国不断的修修补补,沙皇俄国到灭亡时仍然是个农业国。
没有数百年的积累,没有惊天的巨变,乾隆帝所能做的,只是履行了皇帝的工作。他按照“二十四史”中所说的那样去治理国家,稳定四方,增加人口。英国使节要求减免关税,割让土地时,他给予拒绝,并且下令沿海布防,也做到了君主组织保卫国家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