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特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武元甲成名的奠边府战役,本是中国军事顾问 [复制链接]

1#
怎么样可以治好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zjft/190912/7461259.html

#*武风云录#

作者:忱智*

前段时间有一则消息,87岁的法国著名影星阿兰德龙准备在家人的陪伴下,在瑞士实施安乐死。

中国的“90后”和“00后”,可能对阿兰德龙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但是在“60后”和“70后”的心中,阿兰德龙绝对够资格被称为电影界的传奇巨星。就连当下正在吸引全世界眼球的俄乌战争,俄罗斯的许多战斗车辆上喷涂有“Z”的标记,引起众多*事专家和围观群众纷纷猜测其含义,就有不少网友留言:“那是佐罗的标记呀!”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阿兰德龙无疑是男星中的颜值天花板。他塑造的众多荧幕形象深入人心,尤其是由他饰演的蒙面剑侠佐罗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的荧幕经典,成为刻在那一代影迷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烙印。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有一段从*的经历,而且跟中国的援越抗法有关。

参*前的阿兰德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问题少年。在他17岁时,为了逃离父母的约束管教,他选择去当兵。由于还没到18岁的法定服兵役年龄,他的妈妈还为此出具了法律担保书。

本来这个法国少年可以选择只在法国本土服役8个月,可是他却选择了战火纷飞的越南。根据法国当时的规定,自愿到海外(殖民地)服役就必须干满5年(与法国外籍*团的服役期相同)。那年是年,在中国的援助下,越南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抗法战争正打得如火如荼。少年阿兰德龙却在此时主动选择去越南服役,可见他的性格已经奔放到了何种地步。

作为一名法国海*陆战队的普通士兵,阿兰德龙在越南服役两年后(年),“如愿以偿”地被卷入了那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对于攻守双方都艰苦异常的鏖战-奠边府战役。

同阿兰德龙不愿意谈论自己的私生活一样,他也不愿意谈论自己在越南的经历。因此,关于他在奠边府战役中的表现,大家无从得知。为世人所知的是,他不仅幸运地活了下来,而且还胳膊腿齐全,脸上也没留下伤疤,否则他的影迷们就没有机会欣赏到他的盛世美颜和精湛演技了。

晚年的阿兰德龙在一次接受法国某电视台采访时,曾经简单地谈到过他在奠边府的战斗经历。他说,敌人(指越南人民*)向潮水一样冲锋,他们(指法*)为了保住性命,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投降和突围(实际就是逃跑)。他在跟战友一起突围(逃跑)时,子弹就在耳边嗖嗖地飞过。不时有战友倒在突围的路上,可是他们根本不可能停下来去提供帮助。在逃出越盟*队的重重包围后,这些幸运儿潜入了奠边府周围的森林,又在森林中艰难地步行了数日,并经历了多次小规模的战斗后,才成功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最终得以生还。

对于阿兰德龙来说,在奠边府的战斗经历,可能会成为他传奇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整个奠边府战役来说,这个未来的影坛巨星仅仅是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随时可能化为炮灰的士兵。

无论是取得战役胜利的一方——胡志明领导下的越南,还是失败方-法国,甚至在法国身后出钱出装备、甚至叫嚣对越南人民*使用战术核武器的美国,在回顾奠边府战役时,首先想到的标志性人物,肯定不是这个后来成为影坛传奇的阿兰德龙,而是被西方*史界称为“奠边府之虎”的越南*神武元甲。

年8月25日,武元甲出生于越南广平省的一个地主家庭。他从越南河内大学法律系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中学老师,还经常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一些文章。在成为胡志明的忠诚追随者之后,本是一介书生的武元甲走上了*事指挥员的成长道路。

网传,他曾在中国的云南讲武堂学习,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当年确实有一些越南青年在该校学习*事,但是武元甲并不在此列。他曾多次明确表示过,自己没有受过任何正规*事教育,是“丛林*校毕业的”。

在年,越南的“八月总起义”取得了成功,武元甲随胡志明进入河内,被任命为红色越南的首任国防部长,成为名副其实的*队统帅。年1月20日,在越南人民*高级*官首次授衔时,武元甲成为唯一被授予大将*衔的将领。

在年6月17日、年2月9日和年5月15日,武元甲曾先后三次登上美国《TIME》(时代周刊)封面。由此也可以看出,即使是在美国与越共刀兵相见、你死我活的年月,美国人也依然对武元甲这个让自己头疼不已的北越*事统帅充满了敬意。

武元甲于年10月4日在越南河内去世,享年岁。越南媒体对武元甲的一生给予了高得不能再高的评价,如“民族英雄”、“天才的*事家”、“伟大的文学家和史学家”、“红色拿破仑”、“唯一同时打败过法国、美国的天才指挥官”,甚至将其与艾森豪威尔、麦克哈瑟、蒙哥马利等西方二战名将比肩,称其为“世界名将”、“世界十位最杰出的将*之一”、“人类历史上最出类拔萃的*事战略家之一”等等。

武元甲的*事生涯,贯穿了越南整个抗法和抗美武装斗争历程,其中,在取得抗法战争中奠边府战役胜利后,身为战役总指挥的武元甲迎来了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不但为其人生中的*事统帅篇章写下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还使他举世闻名,赢得了西方*界给予的“奠边府之虎”的美誉。但是,武元甲的战略谋划能力和*事指挥造诣真如越方所评价的那样高超吗?我觉得这还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熟悉中国援越抗法历史的人都知道,胡志明领导下的越南抗法武装在取得中国援助后,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是边界战役。

根据中国方面披露出的信息,是陈赓以中方代表身份前往越南后,彻底“颠覆”了越方制定的边界战役方案,将原定的城市(高平)攻坚战改成了攻城(东溪)打援的运动战。

武元甲是边界战役的总指挥。在战斗进行到最艰难、也是最关键的时刻,他并没有表现出最高*事指挥员应该有的果断和决心,反而发生动摇,想把部队撤下来,以至于陈赓非常恼火,通过电话对武元甲说:“这样的仗再不打,就无仗可打了。”“如果这样的仗不打,我就卷铺盖走人。”“在此关键时刻,指挥部动摇,会葬送战役胜利的大好时机。”

说实话,武元甲只是边界战役名义上的总指挥,幕后的中国名将陈赓才是真正的最高指挥员,是非他莫属的边界战役第一功臣。当然,以韦国清为团长的中国*事顾问团对于战役胜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边界战役胜利后,越南方面否定了中国*事顾问团提出的向越南西北山区发展的战略构想,而是兵指红河三角洲平原。此时陈赓已经奉调回国,并在不久后奔赴抗美援朝战场。

武元甲是积极主张越*主力去平原地区作战的。他认为:红河三角洲平原是产粮区,*粮可以就地补给;当地百姓多为京族(越南主体民族),群众基础好;而西北山区山高林密,不便于大部队行*作战;且当地居民多为少数民族,群众基础薄弱,且当地筹不到粮,补给困难,还会出现太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说白了,越*高层不愿向西北地区发展,实际就是怕苦怕累,不愿意在艰苦条件下开展工作。

而在红河三角洲平原上,法*的据点星罗棋布,互相可以进行炮火支援;道路交通发达,有利于法*发挥机动优势,而法*的空中优势就更不用说了。真不知道越南*方的高层们是否考虑过这些困难。难道他们真的认为,越南人民*经过边界战役的洗礼,又有中国的全力支援,完全可以克服这些困难,已经能够决战决胜、百战百胜的。

果不其然,从年12月至年6月间,越南人民*在红河三角洲平原地区先后发动了三次战役(红河中游战役、18号公路战役和宁平战役),其结果都没达到预想的战役目的,部队反而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每场战役都是越方在前期占有优势,但是在法*绝对的空中优势和地面炮火打击下,越方逐渐显现出劣势,再打下去就成了得不偿失的消耗战了,越南方面只得主动收兵撤出战斗。

根据越方和中国官方的记载,三次战役都取得了胜利。可是中国*事顾问的说法是“该打的据点没打下来,打下来也没守住;该等的援兵(指法*)没等来,等来的又歼灭不了。”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这三次战役,越南方面还是有一定收获的,一、消灭了大量的敌人;二、在实战中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部队。当然,这是以越方遭受重大人员伤亡为代价的,同时,红河三角区平原的所有游击区也丧失殆尽。

由此可以看出,武元甲所主张的出击红河三角洲平原地区的战略构想,实际上是以失败告终的。

而武元甲赖以成名的奠边府战役,实际上本是中国*事顾问的一次“临时起意”。

奠边府是位于越南西北山区的一块群山环抱的小盆地,靠近老挝,本来是由越南人民*控制的。可是法*突然空降了6个营的伞兵,占领了奠边府。

中国*事顾问团的团长韦国清和副团长梅嘉生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几乎同时想到,“一个绝妙的战机出现了”。想想看,法*将6个营的兵力从不利于越南人民*作战的平原地区主动调到西北山区,对于这种送到嘴边的“肥肉”,哪有不将其“吃掉”的道理。

那时,奠边府的法*数量不多,工事还没修好,防线上还有多处漏洞,还是处于临时防御状态。为了不失战机,中国*事顾问团先制定了一种“速战速决”的方案。可是由于奠边府周围山高林密,越南人民*的炮兵的行*速度非常缓慢,迟迟不能进入预设阵地,导致对奠边府的进攻时间一拖再拖。而法*也在这段时间里,利用强大的空运能力向奠边府运送了大量的人员、重型装备和器材,使奠边府变成了一个由8个据点群和2个野战机场构成的“不能攻克的堡垒”、“东南亚的凡尔登”。

根据越南方面的记载,作为战役总指挥的武元甲到达奠边府前线后,经过实地了解情况,第一个想到了“速战速决”的方案是难以实现的,他又“凭借一己之力”说服了韦国清和越*的前线指挥员们,将“速战速决”的方案改成了“稳扎稳打”。越南方面目前支持这个说法的证据就是武元甲的回忆录和当时其身边工作人员的工作笔记和日记。越方对武元甲的“*事战略家”的定位也由此而来。

关于到底是谁先考虑到需要改变作战方案的,中越双方的研究者至今存在争论。根据中方的记载,韦国清是先于武元甲考虑到改变作战方案的,有多份*事顾问团与中国国内的往来电报可以证明。

在年3月13日,奠边府战役正式打响。对于越南人民*来说,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在战斗进行到最艰难的时刻,武元甲的战斗决心又动摇了,想把进攻部队撤离奠边府并结束战役,或者由中国派出*队接手战斗。在韦国清的坚持下,武元甲还是命令越南人民*战斗到底。经过鏖战,越方最终取得了胜利,并直接导致了法国在日内瓦协议上签字,法*全部撤出印支三国,越南北方全部解放。

法*在奠边府的最高指挥官德卡斯特里将*成了越方的俘虏。被俘后,他曾谈到了自己对奠边府战败主要原因的看法:一、没有发现越*重炮阵地的位置并摧毁;二、越*使用了正确的战术。

实际上,这个法国将*总结的两条原因,都是与中国*事顾问团的具体建议密不可分的,许多中国*队在抗美援朝战场获得的经验被传授给越方,甚至还有一些中国工兵干部从抗美援朝战场被调到奠边府前线,直接指导越方构筑工事。

如果没有中国*事顾问的帮助和中国国内的鼎力援助,以当时越南人民*的攻坚能力,是绝不可能“啃下”奠边府这块硬骨头的,越南人民*战士的血肉之躯只能化作炮灰,去滋养奠边府的土地。

在越南河内的奠边府战役纪念馆里,无论是馆内陈列的物品及图片说明文字,还是作为参观主要内容的一个时长为15分钟的战役介绍纪录片,却都对中方的援助及中国*事顾问在战役中的作用只字未提。

在法*全面撤出越南的同时,美国人逐步控制了南越。在年8月的“北部湾事件”后,美国开始对越南进行“南打北炸”,越南开始了抗美武装斗争。

中国依然对“同志加兄弟”的越南进行了全面、无私的援助,同时还派遣了防空、工程、铁道、后勤、海*扫雷等部队赴北越执行任务。但是与抗法斗争时期不同,中国这次没有派遣*事顾问团。

在越南的抗美斗争中,越共发动的两次最著名的进攻战役是年1月的春节攻势和年3月的“阮惠”攻势(又称广治战役,美国称之为“复活节”攻势)。越共武装在这两次战役中都失败了,且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以春节攻势中的“溪山战役”为例。越共武装以绝对的优势兵力包围了美*的孤立据点溪山,准备把溪山变成第二个奠边府。可惜天不遂人愿,在美*强大的陆空火力的打击下,无论越方的攻势如何勇猛顽强,就是无法突破美*的防线。据美方公布的数据,越方死亡余人,另有余人受伤,溪山战场到处是尸山血海,成了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

在年的“复活节攻势”中,在美国的地面部队已经基本撤出了南越的情况下,越共武装集中几乎全部精锐力量和装备,准备“毕其功于一役”,将南越*队彻底消灭,实现祖国统一。可是在美*B52的地毯式轰炸下,越共武装损失极为惨重,伤亡人数超过十万,不得不撤出战斗。

这两次大规模战役都是武元甲策划的,却都成为这位“红色拿破仑”的滑铁卢。

武元甲展现出的*事战略不是扬长避短,发挥人民*自身擅长游击战、丛林战的优势去打击美*,反而以己之短、攻彼之长,去跟美*拼火力,拼后勤保障能力。要知道,至今仍给美国人留下无法忘记的“梦魇”记忆的,不是像溪山战役这样的要塞(城市)攻防战,而是在越南遮天蔽日的丛林中的遭遇战、伏击战。

有人认为,这正是武元甲的过人之处。溪山血战、广治巷战的残酷画面,经由美国电视媒体播出后,美国人民确实被极度血腥的画面吓坏了,进而导致国内反战情绪日益高涨,最终迫使美国人撤出越南。如果这就是武元甲战略中的深谋远虑,那么他确实是成功了。

武元甲在接受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其采访时说,“世界上每天都有成百上千、成千上万的人死亡,为了革命和国家统一,即使这些人是我的同胞,我也在所不惜”。这真是应了一句话,“一将功成万骨枯”。

另外,越南方面将武元甲称为是“唯一同时打败过法国和美国的天才指挥官”,肯定是不对的。在抗美武装斗争中,越方在中等规模以上战斗几乎没有取得过胜利。美*最终撤出越南,不是在*事上被越共打败的,而是败于美国国内沸腾的反战舆论。

越南人还真是健忘,中国名将陈赓在边界战役中打败过法国,在抗美援朝中也打败过美*,才是真正的“同时打败过法国和美国的天才指挥官”,只不过,陈赓心甘情愿地充当了边界战役的幕后英雄。

*事顾问团中还有多名干部在赴越之前,参加了抗美援朝,例如在越*总参作战局担任顾问的茹夫一,在越*师担任顾问的徐成功,他们都在抗美援朝战场与美*交过手并取得了胜利,在法*和美*面前,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胜利者。

想象一下,在溪山战役中,如果有中国*事顾问出谋划策,不知道能不能把溪山变成第二个“奠边府”,可是历史就是历史,从来没有“如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