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方法治疗白癜风例谈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策略
【摘要】数学活动课是数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本文尝试以二次函数的活动课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分析.提出活动课在设计、操作上的策略:引入简明扼要、明确探究方法、大胆放手活动、总结过程方法.
中国论文
【关键词】活动课;探究;二次函数
新课标明确指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这比传统的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了更高的要求.综合与实践正是实现这些目标重要的、有效的载体.而活动课又是综合与实践中的重要部分.
由于活动课的难以把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并不开设,成了薄弱环节[1].笔者认为,活动课虽然对学生的成绩看似没有多少帮助,但能切实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经历相对完整的数学活动,积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十分重要.
以下对新人教版第22章《二次函数》活动2的部分教学设计进行分析,以此谈谈活动课的教学策略.
一、点拨旧知,有效引入
环节1 课前准备
问题1:动手作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作法:以线段两端点为圆心,大于线段长的一半为半径作弧,连接两组弧的交点)
问题2:若点P(x,y)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点
(1) 过P作PC⊥x轴,PB⊥y轴,则线段PB,PC的长如何表示?(答:如图1,PB=|x|,PC=|y|)
(2)已知点O是坐标系的原点,点P(x,y)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点,线段PO的长如何表示?(答:如图2,构造直角三角形,得PO=x2+y2)
(3)已知点A(0,2),点P(x,y)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点,线段PA的长如何表示?(答:如图3,PA=x2+(y-2)2)
课前三分钟,学习小组交流,组长组织进行点评.
环节2 课堂情境引入
展示函数发展史,揭示函数是为了研究运动现象而产生的.本节课要利用函数的相关知识,研究一个运动的点的规律.从而揭示课题:动点产生的函数关系问题.
点评 上述课堂准备和引入较为恰当.一是,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初三上学生已很久没有接触,操作起来生疏,课前复习即可.二是,问题2学生没有接触过,但并不是本节活动课的重难点,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问,层层递进,使学生能自学解决.三是,利用函数发展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学习函数就是为了研究动态问题的本质.
二、初步探究,总结方法
问题1:点B(x,y)是第一象限内的一个动点,这样的点B有多少个?有规律吗?(答:无数个且没有规律)
图 4问题2:给动点B加一个条件,点B到x轴的距离是到y轴的距离的两倍,这样的动点B有规律吗?你准备怎么研究点B的规律?(答:有规律,可取几个特殊点分析,发现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y=2x上,且x 0.教师补充:由于取特殊点并不能代表所有情况,为了逻辑的严密还需验证任意一个点B(x,2x)满足题目条件.)
问题3:还有别的方法得到点B的横纵坐标x、y之间的规律吗?(答:利用点B到x轴的距离是到y轴的距离的两倍这个等量关系.设B(x,y)且x 0,y 0,BC=|y|=y,BD=|x|=x.由BC=2BD,得y=2x且x 0)
问题4:如何研究一个动点横纵坐标所隐含的函数关系?(答:有两种方法,一是取一些特殊点、猜测、验证;二是寻找等量关系,通过设点、列式、化简,得到函数关系式.)
点评 函数问题对于学生较为抽象,若情境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关注点都集中到问题的解决上,花大量时间,难以提炼方法.上述探究活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利用一个较简单的问题,使学生自我生成解决问题的办法.方法1渗透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方法2从问题情境中抽象出等量关系,建立函数关系,让学生体会了模型思想.
三、方法引领,有效活动
问题1:类比前一个问题的探究方式,尝试解决下列问题.点A的坐标是(0,2),在x轴上任取一点M,连接AM,作线段AM的垂直平分线l1,过点M作x轴的垂线l2.记l1,l2的交点为P(x,y).找出动点P横纵坐标所满足的规律.(答案:由PA=PM,得y=14x2+1且x取任意实数)
请同学独立探究,10分钟后进行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想法.教师课堂巡视学生情况,进行适当提示.共20分钟后小组间进行展示、交流.学生将探究结果交流后,教师再进行小结.
点评 此问题学生独立探究较为困难,但有了前一个问题的铺垫,对方法了然于心,知道何处下手.这比按照课本原样照搬,学生按照步骤依次操作要更好.按步操作虽然能完成每个小问题,但问题串撤掉,作为一道题目出现的时候,学生又不知道如何解决.有一句古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活动课结束后,学生应是训练了长思维链,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只解决了教师设计的跳一跳能够得到的小问题.另外,既是活动课,就要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思考、探索、交流、互助、小结.充分发挥生生交流的作用,才能使得课堂效果大大提升.
四、活动课设计策略
活动课往往教师设计的精心,课堂效果却差强人意,走向极端.有的活动课需要动手操作,教师的设计有趣,课堂热闹,却没有提炼,浮于表面.有的活动课,问题较难,比如本节课的内容,直接抛给学生,无从下手,课堂无法推进.
本节课采用课前学生准备、课上点拨后学生活动交流、教师点评、学生再活动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1].按照学生的成绩、性别、性格的不同搭配固定分组.笔者认为,对于此类活动课,有以下几个策略:
1.引入简明扼要.最好在三分钟内能解决,可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者是布置活动任务.将本节课需要用到的旧知识作为准备活动,前一天就让学生自主复习,上课前几分钟小组之间互助解决,扫清学生在活动课的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并不是课堂重点的障碍.
2.明确探究方法.要让学生活动得有效,必须明确方法.一类是没有接触过的方法,可以用简单例子体会分析,让学生小结.另一类是已经接触过的探究方法,若学生水平较高,可以直接放手活动,适当点拨;若学生水平参差,可适当引导回忆.
3.大胆放手活动.活动课最重要的,就是关注学生是否真的参与了活动,是否亲身经历了问题的探究,是否照顾到了所有的学生.让他们思考,交流,发表见解,求得方法,总结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不急于求成,适当参与,拿捏好点拨、小结的分寸.
4.总结过程方法.活动课不仅要让学生总结研究问题的方法,评判方法优缺点,还要点评每个小组的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情况,忌虎头蛇尾,草草收场.借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顾广林.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4.8.1.
[2]由二次函数问题案例教学谈初中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成才新概念.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