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特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晚潮黄楼故事名人裘吉生和三三医院 [复制链接]

1#

□邹杭定

去年十月五日,南京亲戚亚卫旅行途经杭州。我们事先约好,晚上八点,在劳动路王家祖屋旧址前见面。祖屋在军区招待所对面的裕国弄里。曾是他们王家的独门大院,大大小小五个天井。不过繁花落尽,一切早已成为过去。上世纪70年代初,大宅院被拆除,造了公房。只留下一个老门牌号码——劳动路号。

亚卫匆匆赶到已过八点,我们问她有什么安排?她轻轻说,医院,看看母亲出生的产科病房。但凡心里有寄托怀念的地方,她肯定要去。

黄楼位于南山路与柳营路口交界处,是一幢欧式风格的三层楼。塔楼坡顶立有一只单脚独立的仙鹤。黄楼是南山路地标性建筑,享有西湖南线第一楼的美称。医院旧址就在黄楼。

网络图:黄楼屋顶单脚独立的仙鹤。

三人从劳动路口步出涌金门,再转身朝湖滨慢慢走去。涌金池边灯影里,“浪里白条”手执钢叉作奋臂投掷状,日夜竟不知倦怠。

从劳动路号至南山路黄楼很近。医院的创建者裘吉生,在这条路上来往过无数次。人生波澜壮阔,经历跌宕起伏。裘吉生与劳动路号曾结下不解之缘。不过此缘说来话长,且留后面细细再说。

仅十余分钟,我们已站在南山路号医院住院部旧址前(与黄楼相通的辅楼)。九十多年前,这家中国医院,曾拥有病房十七间和数十张床位的规模。当年膺白路上(今称南山路)一时无两。百年风雨斗转星移。医院住院部如今变为一家灯火通明的“七天优品”酒店。彼时病房,今之客房。旧迹早已杳无踪影。

原医院病房旧址。

亚卫轻声告诉我们,她母亲记得产科病房是在三楼(实为二楼半的阁楼)。我们询问前台可否上楼看看?前台小姐面带笑容地婉拒了我们要求。不肯通融,多说无益。亚卫神色有点黯然,我建议向前再走几步。去柳营路六号,看看黄楼有名的“旗舰塔楼”。

网络图:黄楼的“旗舰塔楼”外观。

投光灯打在黄楼建筑外立面上。

南山路柳营路口,高大的法国梧桐树影婆娑。投光灯打在黄楼建筑外立面上,塔楼凹凸有致,更显欧陸风格。黄楼现为爵士音乐酒吧,塔楼内灯光幽幽。拱劵门里,不时有年轻男女进进出出。布鲁斯歌曲滑音忽高忽低,慵懒与闲适漫出了窗棂。

爵士音乐酒吧老板张先生,一位爽朗健谈的“老北京”音乐人,陪我们在庭院桂花树下围桌闲聊。张先生告诉我们,接过黄楼时,发现黄楼年久失修楼屋已有点倾斜。他们花力气做了加固。虽然百年过去,民国时期的建筑质量还是不错。

一个重要的问题梗在心头。我们问黄楼的营造商和最早房东是谁家?张先生摇摇头说,这个还真不知道。修缮过程中,他们曾留心过建筑内留下的铭牌标志,或奠基石之类的实物信息。可是始终没有发现遗留的痕迹,因此黄楼前世稍嫌模糊。这个回答带来一点遗憾和失望。说到这里,话题变得有点涣散,黑暗中大家相顾无言。

秋凉如水,夜色中有桂花香淡淡飘过。忧郁的蓝调在黄楼里轻轻迴旋,如诉如泣。幽暗中只有过去在窃窃私语。黄楼岁月就这样无声无息,似水般地悄悄洇漫过我们的脚下。

夜已深人未静。我们不如暂停交流。将眼光重新投向当年,去回望近百年前的年。那一年,中国正逢军阀中原大战,南北军阀如狼似虎,大打出手。

彼时江南杭州却无战事。西子湖畔游客如云,荷叶田田杨柳依依。膺白路上的黄楼,正敞开大门,欢迎从吴山脚下迁来的医院。

开业大吉,抬头见喜。在众人簇拥下,裘吉生将孙中山先生赠送给他的亲笔题词,一块“救民疾苦”的紫红色匾额,恭敬地悬挂在前厅中央。黄楼里顿时响起一片热烈掌声。医院的传奇创办人——裘吉生,亲手翻开了黄楼历史的新篇章。

01.从悬壶济世到铁屋呐喊

年春,裘吉生把绍兴北海桥医院,交由弟子经营管理。自己举家搬迁前往杭州。在吴山东麓的十五奎巷四牌楼39号,创立杭州医院和《三三医报》。

取名“三三”医院,一说为裘吉生纪念行医三十三年。更重要的含义其实来自《礼记》的“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和《左传》中“三折肱知为良医”中的两句古训。他以“三三”古训为名,悬壶明志勉人勉己。

医院大门前,裘吉生心有感慨万千。自他十七岁习医开始算起,从医至今已逾三十年。倏忽间,已至“天命”之年。回顾颠沛流离和半生坎坷的生活,仍然恍如昨日。

裘吉生,名庆元,字吉生。祖籍嵊州。清同治十三年(年)出生于古城绍兴。辛亥革命时易名激声从事革命活动。后弃政悬壶重归医业。再行医时自励,以“遇病化吉,就医皆生”之句,作为济世救民的美好愿望,遂由激声复改回吉生。

裘吉生,名庆元,字吉生。

幼时吉生家境贫寒,十五岁入乾泰钱庄作学徒。未及满师,竟染上当年骇人听闻的绝症——肺痨病。咳嗽咯血久治不愈,迁延为大限将至的末期(第三期)。父亲带他四处奔走寻医,绍兴孙端乡下的老郎中诊毕私嘱乃父,“回去多买些好吃的给孩子吧!”这是一句无奈等死的婉语。沉疴不起,群医束手无策。

肺痨在中国到处肆虐横行,一直等到五十多年后,肺痨病的克星——链霉素和雷米封才姗姗来迟,挽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性命。但在清朝末年,在缺医少药的中国农村,只有中草药医治一条路。吉生不肯坐以待斃,他用学徒微薄积余,买到一本《本草纲目》。秉烛夜读,潜心研究,常常通宵达旦。他把医生处方中所用每一味药,对应《本草》中的记载,进行验方证实疗效。再根据自己病情酙酌加减,循理组方,辩证自疗。

“世上最好的医生莫过于自己”,这句老话一点不假。上天从来不负有心之人。一年多后,少年裘吉生用中草药和灸治法,终于治好自己的“绝症”——肺痨病。康复后,他踌躇满志跨出小屋。

钱庄学徒治好肺痨病的消息不胫而走,绍兴嵊州一带病人,纷纷赶来上门求医。裘吉生来者不拒,尽力施治;学以致用,精心诊疗。他医好许多病人。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问不但挽救了他自己,也造福同邑乡亲。他发誓要好好研习中医药学,将来开办自己的诊所,解救天下病人于水火之中。这一年,裘吉生刚满十九岁。后来,他果然是用了毕生的努力和才能,去实现他的初心本意。

裘吉生宅心仁厚,医术精湛。他朝着一代良医的目标大步疾行,声名渐渐远播。

可是时代大潮波涛汹涌,往往要比个人理想誓言更为宏大,也来得更加精彩和壮阔。

清末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国势危殆之际,裘吉生顺应时代革命的呼唤,作岀了从悬壶济世到铁屋呐喊的大转变。他投身到推翻清廷黑暗统治和光复神州的革命洪流之中。

年他参加了反清革命。为表明心迹,他以激声为名,在绍兴加入光复会。协助秋瑾和徐锡麟创办“大通学堂”。光复会的活动中心和主要骨干都在绍兴,训练反清革命武装的大本营,就设在大通学堂。他们日夜训练革命党人,秘密筹备武装起义。在秋瑾、徐锡麟和陶成章等带领下,裘吉生与战友们一起积极准备起义。这里还要说到另一位绍兴名人,同为光复会会员的鲁迅先生。他是与裘吉生风雨同舟的革命战友,因此亦可被谑称为“死党”。

激声年轻时嗜酒,血气方刚挥斥方遒。他与秋瑾和徐锡麟等革命同志朝夕相处,心中充满了对革命成功的坚定信心。他们常常一起举杯豪饮,酒酣耳热之时,胸中涌起豪情万丈。他们憧憬着神州胜利光复的那一天。

年。经蔡元培、蔡元康两兄弟介绍,裘吉生在上海加入中国同盟会,他是最早参加同盟会的光复会会员之一。

他们认为武装起义是推翻清廷黑暗统治的唯一暴力手段,革命党人为之前仆后继,死而后已。

年7月,徐锡麟在安庆带领学生军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激战失败后被捕,次日慷慨就义。裘吉生闻后告诉长子诗新,“徐锡麟赴安徽前夕,邀绍兴的同盟会员28人同游大禹陵。曾赋七绝一首,再以绝句28字镌于戒指,人各一枚以为表纪。并各赠手枪一支,慷慨道别。其情其景,不啻易水之歌。”

徐锡麟起义失败消息传回绍兴。秋瑾迅速疏散革命同志,自己仍坚守大通学堂。七天后,清兵包围大通学堂,拘捕秋瑾与革命党人,裘吉生奋力从后窗脱险。秋谨被捕后两天,英勇牺牲于绍兴古轩亭口,年仅32岁。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秋瑾身后,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千古绝句。

秋瑾和徐锡麟壮烈牺牲后,裘吉生收起酒杯从此不再饮酒。秋瑾两年前曾作“对酒”诗一首,“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如今,斯人已去诗犹在,沉思往事立残阳。裘吉生把秋瑾留下的“对酒”诗和一腔浩然正气珍藏于心底,作为他对战友秋瑾的永远怀念。

民国杭州书店业耆宿王松泉,曾在《杭垣旧事》中撰文,回忆医院定名含义。对此,他有自己更深的理解。他说:“故激声先生来杭悬壶创办医院和发行《三三医报》。其以此定名,含有纪念秋瑾女侠于光绪三十三年(年)六月六日被害之义。”

办医院发行《三三医报》。

裘吉生从来没有忘记生死与共的战友和革命志士。“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在他心目中,他们如山巍峨,他们虽死犹生。

武装起义失败后,清军四处搜捕革命党人,古城绍兴一时血雨腥风。为保存革命力量,同盟会安排裘吉生撤离绍兴到上海会合。

鲁迅当年东渡扶桑后,曾写下“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的黯然神伤。这里同样适用于裘吉生在起义失败后的心中悲愤,只是他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默默誓言深埋在了心底。

光绪三十四年(年),裘吉生受同盟会委派转赴满州,托迹奉天(沈阳)铁岭等地。以兴办矿山和电灯公司等实业为掩护,积极为同盟会筹措资金,继续烈士未竟的光复事业。未几,东北三省在军阀张作霖指使下,疯狂搜捕杀害革命党人。风云突变,危在旦夕。幸有白俄朋友及时密报,裘吉生借得一匹哥萨克的高头大马,怀缚稚子诗新,夤夜从奉天策马狂奔,千里单骑一路冲回关内,成功逃离危险幸免于难。

这个传奇经历极具画面冲击力,场面惊险而刺激。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光复会“同党”鲁迅先生,很多年后写下了给爱子海婴的诗句。此处若把这诗句借给裘吉生来用,很像是鲁迅先生专门为他而写。

写到此处我放下笔,闭目想像当年“关东大俠”骑着一匹骏马,在月黑风高夜,策马扬鞭向关内狂奔而去的场面。常说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的一生,倘能赚得如此二三精彩画面,亦可傲言不虚此生矣。

最深的夜,最适合低头回望来时的路。

光复胜利后,军阀政客巧取豪夺胜利果实。曾被鲁迅抨击的绍兴都督王金发奢靡腐化,光复前后判若两人。裘吉生不滿意这场流血革命的最后结局。他心意阑珊,无意再图进取。

辛亥革命成果最终被“窃国大盗”袁世凯攫取。“城头变幻大王旗”,中国又重新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年袁世凯嘱咐当时的内阁总理熊希龄,委仼裘吉生为汉阳新关监督。这是一个肥缺,不料笼络竟遭拒绝。熊希龄回禀老袁,“裘拂然不受”。

功未成身先退。年,裘吉生挈妇将雏,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绍兴。他的名字也由激声改回了吉生。名字的改变,真实反映了他的心路历程转变。从此他心无旁骛挂牌行医,专心致志于中医药事业。

02.孙中山紧紧握住了他的手

裘吉生在年轻时曾立下铮铮誓言:不做官,不纳妾,不蓄财。他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患难落魄,“三不誓言”始终如一。掷地有声,言而有信。“三不”誓言伴随了他长长的一生。

裘吉生是奇人,又是做一行精一行的全才。在东北奉天和铁岭时,曾与人合资兴办电灯公司。他熟悉和了解这一行业。也许是因为太憎恶黑暗的缘故,他对电灯照明行业情有独钟。早在十一年前的光绪二十三年(年),他就兴办过杭州城市照明实业,曾接收“浙省电灯公司”,并将其改名为“杭州大有利电灯公司”。次年他委托上海信义洋行向德国西门子公司购买发电机组。“四月开始向城区供电。收费采用包灯制,至午夜三更时分,每灯每夜收制钱25文。”

每灯每夜收制钱25文。

在这段鲜为人知的清末杭州电灯照明史记载中,裘吉生是出场的主角。他与“大有利”电灯公司,被浙江大学博士杨洪庆写进了《杭州城市早期现代化研究》的学位论文中。成为研究杭州早期现代化进程的珍贵史料。

如果没有当年自疗肺痨病刻骨铭心的实践经历,裘吉生也许会成为一位富有的大实业家。但他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始终坚信“良医等于良相,治国原为治民”的道理。他认为走下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去做一名救死扶伤的良医,同样是治国救民的大贡献。这个渐渐清晰的家国情怀,后来转变成为裘吉生笃信不疑的终生抱负。

裘吉生弃政回到绍兴行医。年复一年,他已成为古城名医,声名日隆。两年后,他在家乡绍兴与孙中山先生不期而遇。

年8月19日,江南古城绍兴迎来了孙中山先生。应浙江省都督吕公望的邀请,孙中山以中华革命党总理的身份,首次来到古越之都访问。夏秋之交到处高温酷暑。孙中山在绍兴访问的三天三夜里,凭吊英烈、会唔朋友;公开演讲、为仁人志士题写墨宝,行程满满。中山先生不顾天气炎热,四处奔走兴致勃勃。随行的中华革命党政治部长胡汉民,却不胜溽暑疲劳,忽然上吐下泻不止,孙中山很是着急。

绍兴陪同人员孙德卿,是裘吉生光复会和大通学堂的好友。他半夜里找到裘吉生说,中山先生请他去为胡汉民诊治。裘吉生匆匆赶到孙中山一行下榻的绍兴布业会馆,为胡汉民诊脉察舌。病人里急后重频泻带血,裘吉生诊断为赤痢。考虑到胡汉民病情不容延误,且他们在外诸多不便。即建议由他来代为配药,煎制后立即送到会馆。裘吉生一向心细如发,他仿照西药口服药水,把浓缩的中药汁灌于带刻度玻璃瓶中,叮嘱病人日服三次每次一格。不信中医的胡汉民,竟按裘吉生所嘱认真服药,上吐下泻之症顷刻缓解,隔宿即获痊愈。

胡汉民病痛去后十分高兴,迫不及待地告诉不在绍兴的戴同志(戴季陶)说,“忙请来水澄巷口创办医院的裘吉生,一剂下肚,一宿即愈”。从此胡汉民笃信国医,后来还为设立中国“国医节”而奔走呼号。

孙中山欣闻胡汉民痊愈后大喜,对裘吉生的医道极为嘉许。隔日晚上,绍兴各界举行盛大欢迎宴会,宴毕孙中山会唔裘吉生。一旁的好友孙德卿,向中山先生介绍了裘吉生曾经的革命经历和悬壶济世的现况,孙中山听后不禁感慨万端,面色凝重。他紧紧握住了裘吉生的手。

那是个重要的晚上,中山先生对裘吉生讲了许多情深义重的话语。裘吉生最后以从医为志,婉拒了中山先生盛情发出的出山邀请。

孙中山是西医出身,裘为中医,医者治病救命从不分中西。今与裘吉生巧遇,既为同行又为革命同志,中山先生自然惺惺相惜。他欣然提笔为裘吉生挥毫写下“救民疾苦”四个大字。“疾苦”也许含有疾病痛苦和民生苦难的双重意思。孙中山用意良深,裘吉生更是了然于心。这幅题词,成为裘吉生一生的座右铭,也是医院最珍贵的镇院之宝。

孙中山为裘吉生题词。

人生的高光时刻,总会有印记留下。如今走入黄楼,进门抬头,仍可望见孙中山题词匾额,被恭敬地悬掛于前厅上方。不倦地向每一位来人,默默诉说伟人与裘吉生的一段美好佳话。

03.行医以活人为主切勿有门户之见

年,裘吉生租下柳营路六号一幢西式楼房和辅楼。主楼为三层塔楼。两面有上下两层三开间的东西裙房。楼房面临马路呈L形走向,小院落外面有铁栅栏矮墙围护。南山路号是与主楼转角相通的二层辅楼。当年是医院的住院部。由二个格局相同的天井式院落相连而成。天井中间是出入主通道,上面盖成过街楼式样。

医院辅楼病房外景。

作为中国最早建立医院,医院设有中医内科、外科、伤科;以及西医内科、妇产科等。拥有病房十七间和病床三十几張的规模。医院的中西医药房甚至可以代为病人煎中药。药材炮制和煎熬汤药特别考究,深受病家欢迎。

医院周边有与它邻近的浙江病院,地处运司河下。稍远一点,还有位于浣纱河西面,医院(医院)。

医院医院,虽近却互不往来。解放后若干年,位于城东贴沙河西医院,被认定为医院。此时距裘吉生年在十五奎巷兴办杭医院,已是风雨沧桑几十载后了。

这里说句题外话。一直不理解医院,都有临河而建的习惯。医院外不远之处,往往有一条河流经过。不约而同的地理选择,竟成为一种共同现象。后来又猜想,医院傍水而立,首先应是考虑病家舟楫便利,其次可能是以流水为贵,把它作为风水宝地的第一选项。我们再来看黄楼,背靠浣纱河又面临西湖。医院选址于斯,两水环绕亦同为此理。

医院从吴山脚下迁到柳营路口后,新老病人络绎不绝。裘吉生再三告诚医护人员,“行医以活人为主,病人宜于西者用西药,宜于中者用中药,切勿有门户之见。”

为了规范医护医德,他从自己编写的《医士道》一书中,重新选编了医者《十德》,其中有几条,很具医院独创性。开门见山第一条,即为“见重症应用重药者,切勿顾忌,救病如救火”。二是“急诊请诊虽深夜须急往”。裘吉生自己为胡汉民救病就是如此。第四条“诊妇女病,至深房必须病家有人陪同,为女医者亦然”。这个用心不可谓不细。最后第十条,是“遇危重病人勿在当面复绝”。这条几乎是耳提面命的告诫中,我们可以依稀看到,当年孙端乡下郎中当面婉拒曾给裘吉生带来的心理阴影。

行医生涯中,裘吉生有许多刻骨铭心的体会。用十条医德转化为“十诫”,正是裘吉生为人处事中以人为本理念在医事上的体现。是处处为病人着想和事事以病人利益为上的医者高尚风范。通过弘扬“十德”,使之成为医院久经不衰的优良院风。

裘吉生曾有过一则令人称奇的医案,多年来反复被医界同道口口相传。

有位宁波银号大佬高烧多日,便闭不下。当地医生用大黄猛药已超二两之多,仍不见奏效。病情急重。因仰慕“三三”名声,病家到杭州延请裘吉生出诊救病。华灯初上,裘吉生终于赶到宁波患者家中。

见人先望闻问切,再察症审方。裘吉生发现首诊医生处方並无错失之处。病家心情焦灼,几番敦请医生尽速拟方,裘吉生却沉吟不语。忽见一佣人送膳进房,其中一道宁波名菜炒蟹黄引起他注意。家人告曰,患者平日最喜此物,病前某日曾连吃两盘。裘闻之略一思索,即请将患者吃剩蟹黄煅灰备用,稍后加入新煎汤药中搅服之。又嘱速煮新粥一砵凉透待用。言毕,裘乃躬身作揖回房就寢。

夜至三更,病家佣人急叩门唤醒裘吉生,告称患者已大泻数次,热度尽退,惟时仍有下泻。裘吉生嘱佣人以凉粥喂患者,二三汤匙可矣。患者遵嘱食粥三羹匙后,果如裘所言泻止。家人大愕,裘吉生乃为其解释诊治奥妙:凡因食某物停滞不化,用原物煅灰即能消除,此属以物消物。先前服下大黄猛药,本被结食所堵无法致效。现结食一经消散,药性得以发作,此时如不加控制则后果难料。嘱服微凉粥糜,盖为制止过量大黄引起的狂泻不已。病家与首诊医生听后,频频点头恍然大悟。折服敬佩一时感激不尽。

最难能可贵的是裘吉生,在患者病重无奈,而前医方剂不见疗效之时,仍做到了“十德”中的第七条“不可毁谤同道”,並不籍此以抬高自己。医者仁心雍容大度。同道医人闻之莫不感同身受。

医院接待病患和出门急诊外。长子诗新曾回忆父亲说,“在抗战前数年,每于下午在杭州平民聚居区菜市桥一带,借方寸之地为平民应诊。仅取号金不收诊费,以便贫苦患者。”

裘吉生身上素有“士”的风骨。豪爽耿直,不与邪恶为伍的秉性,总使他特立独行。他一向以行医为重,但需要他挺身而出时,他也能为寡居孕妇的遗腹子纠纷,去法院当庭作证。作为一位知名医者,帮助寡妇免遭污水泼身义不容辞,匡扶正义扶持弱小而责无旁贷。

裘吉生是中国知名中医,找他看病的民国大佬当然不止胡汉民一个,他还为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民国代理总统冯国璋等民国政要,把脉问诊解决疑难杂症。妙手回春,声名远播。

他的病人中不仅有达官贵人,也有巨室富贾。但更多却是平民百姓和贫病交加的底层民众。他对贫困劳动人民素怀同情爱怜之心,总是竭尽所能去帮助和为他们服务。

04.名人中的名医更是名医中的名人

年初,国民政府卫生部一片喧哗,突然开会通过废止中医的提案。一时浊浪滔天,激起全国中医药界的愤怒。古老的中医药面临生死存亡危机。裘吉生忧心忡忡,联合全国医药界团体代表拍案而起,决定共赴南京,向国民政府抗议交涉取消此案。他们誓言不达目的决不还乡。

到了南京,裘吉生一改不肯低头求人的脾气。他动用手中的人脉关系,四处奔波求助。他找光复会同生死的老朋友,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找他救治过的病人,国民政府大佬胡汉民,还有蒋梦麟、邵元冲等人。他甚至屈尊找到昔日印刷厂的排字工人——曾经的小宣(宣铁吾)。老东家再见他时,宣铁吾早已今非昔比,他是蒋介石的亲信,南京国民政府警卫团团长。不过老东家当年待他不薄,宣铁吾投身革命报考黄埔军校时,裘吉生曾经鼎力资助过他,小宣一直铭记在心。裘吉生为同邑名人前辈更兼名声在外,今有机会报答旧恩,于公于私,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上海《申报》此时也乘机推波助澜,大造声势。报纸以《总理遗墨》作为醒目大标题,刊登孙中山为中医裘吉生的亲笔题词“救民疾苦”。他们把孙中山“请”出来,为全中国83万中医药业者站台呐喊。

抗议交涉活动到了白热化阶段,民国卫生委中有歧视反对中医者,想出一个让请愿代表进退两难的诡计。时值行政院院长谭延闿患病久治不愈,反对中医者乘机出招,要求中医药代表推举一人为谭延闿诊治,以证明中医药治疗能够立见成效。若施治无果,即说明中医药无用应予废止。请愿代表一致公推总代表之一的裘吉生前往应诊。诊治的结果是应手立愈,药到病除。反对者顿时哑口无言,只好悻悻而退。中医药界请愿代表因此扬眉吐气,中医声誉大涨。

代表们为国医国药竭尽全力,努力捍卫千百年来祖先留下的中医药事业。他们不能确定他们是否能够成功,但他们可以确定舍命相拼,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上下左右,同心同德;里外前后,志在必得。他们终于如愿,成为赢家。

全国舆论彻底倒向了以裘吉生等为代表的中医药界一边,气势锐不可挡。国民政府卫生部不得不顺应民心,宣布取消“废止中医案”。

挺身而出,吾将铁肩担道义。那怕是面临深渊,裘吉生从不知有退缩二字。

裘吉生不但是名人中的名医,他更是名医中的名人。

凭他的资历,按他的才能,无论是从政入仕还是实业致富,他都能垂手可得。可是他却一世清贫,他租得起整幢黄楼,医院广济众生。可偏偏自家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在租屋中憋屈了一辈子。难道他真是没有钱吗?当然不是。那么问题来了,他的钱去了那里?有无数人在问一个同样的问题。

其实早在东北兴办实业时,裘吉生就不辞辛苦,四处搜寻中医药珍贵文献,其中包括罕见的孤本、善本和精抄本。在奉天等地,他结识不少日本知名汉医和医药界朋友。他化重金托他们购买日本出版的汉医古籍秘方,想从中发现中国已经绝版的医书珍籍。再经鉴別整理后公布于世。为此,他将所有钱财悉数投了进去。

裘吉生在东北(—)。

年后,裘吉生已人到中年,他更加努力收购海内外珍本秘笈。不辞辛劳,不惜一切代价。他曾说过自己“当时因搜求一书,有费时累年,费银四五百金者”。他把千辛万苦用重金收集而来的秘本和藏本,全部公开出版发行,並且再三申明自己放弃版权。

“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

几十年苦心孤诣竭尽全力,终于见到滴水穿石的一天。在抗战爆发前,他珍藏的文献典籍渐渐达到余种,珍贵医书有二万余册。他欣然将自己的藏书斋命名为“读有用书楼”。并将其中有价值的中国医学文献,去芜存菁整理成册;分门别类汇编成集。他把手中所有的世守秘方,全部公开为天下所有,决不以此谋财图利。

然而风云突变。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战争的硝烟很快就飘过了长江。年10月裘吉生为躲避战乱,携全家逃难于浙西。离开杭州前,他把以毕生心血搜集而来的2万余册珍贵医书,分别装入新打制的40口大木箱内,再运至杭州近郊回龙庙友人赵某家中存放。不料杭州沦陷后,有汉奸告密带领日寇以搜查军火为由,至回龙庙赵家破门而入,将四十大箱医书用卡车全部劫走。纵火烧毁赵宅后日寇扬长而去。四十大箱的珍贵医书从此下落不明。

裘吉生抗战胜利后回到杭州,才得知全部医书已被洗劫一空。毕生心血毁于一旦,这对裘吉生造成的致命打击无可言表。至暗时刻又常常祸不单行,上海世界书局此時也诡称《珍本医书集成》所有版本,已全部毁于8·13沪战炮火。晴天一声霹雳,一生所有的努力和收藏荡然无成。双重打击之下,裘吉生悲从心来五内俱焚,老泪纵横不能自己。

从那以后直到今日,裘家后人从未放弃过在海内外寻觅这批珍籍(书上盖有醒目的裘氏藏书章),虽经多年努力却始终不果。诡异种种扑朔迷离,至今仍为不解之谜。

编辑《三三医报》时,裘吉生特別在医报底页加注“准许翻印,版权所无”的醒目提示。他惟恐天下医界有不知者,在他所印的书后,他都要加印“版权所无,欢迎翻印”这句话。他毕生只看重付出,从不希图回报。这样的仁心大德,实为世所罕见。

裘吉生在《绍兴医药学报》封面上曾设计过一幅“名画”。在中医典籍上写了一个大大的“秘”字,有一壮汉手抡大锤,向“秘”字奋力砸去。这幅宣传画非常形象和醒目。至今仍被中国中医药界后人口口相传,奉为圭臬。它见证了裘吉生拆除“自秘”蕃篱,将秘方良药献给国家和社会的坚定意志。拳拳之心天地可鉴。

05.王家养女成了名医太太

东北三省幅员辽阔,广袤黑土地一望无垠。反清起义失败后,正当裘吉生奔走于奉天与铁岭间,为革命党筹款之时,有一位绍兴师爷,也在白山黑水间跟随官宦担任幕僚。

这位精明能干的绍兴师爷叫王修清。在东北,他们俩当年是否有交集和往来,现在已经无处可考。但他们后来建立的一辈子深交,却始于年。

那一年,裘吉生从绍兴来到杭州,开办医院。与同邑乡党在杭州相遇,是他俩人生一大快事。从此以后裘吉生与王修清有了频繁交往,这个好朋友和好缘分,后来甚至为裘吉生带来人生的好转折。

王修清在东北跟随东家多年,忠心耿耿,又兼精通文案,跟随着东家步步高升,终于成为衙门高参。后来东家年迈致仕曲终人散去。幕宾王修清遂萌生返乡之意,请辞与东翁挥泪告别,王修清率全家踏上归途。入关后包租大船顺河南下,至夫人故里金陵古都稍歇。阔别经年又见秦淮河,王修清夫妇不胜唏嘘。

回到杭州,王修清在运司河至羊坝头一带购置房产。他买下运司河下一处独门大宅院,作为自己怡养天年的福宅,这就是后来的劳动路号王家祖屋。

城南十五奎巷医院离王家不远。走出鼓楼往西过河坊街口,拐弯向北就到运司河下。再后来医院迁到黄楼,距离王家就更近了。两家由此成为咫尺近邻。

自那以后,王家再有什么头痛脑热或风吹跌到之恙,一律跑去医院就诊,或延请名医裘吉生上门高诊。两家走动日益频繁,劳动路号成为裘吉生平日里常去之地。

亚卫母亲是王修清二孙女,生她时,王家毫不犹豫选择了医院。虽然王宅对面即有技术先进的浙江病院,西医妇产科设备一应齐全,王家也毫不动心。貌似舍近求远,却换来了王修清的一百个放心。再后来,孙子出生又在医院,这种一根筋的选择,真是没得说。王家上下只信一家医院。不好意思,扯远了,打住不赘。

年,裘吉生走到了他一生的至暗时刻。他的原配夫人陈涵因病撒手人寰。夫妻恩爱患难与共,夫人的离去令裘吉生悲痛不已,人生突然跌到了谷底。好友王修清看在眼中急在心里。人生路漫漫,他决心要扶持裘吉生一把,帮助他重新建立新的家庭。

王修清有一养女胡淑英在王家长大,从小聪明伶俐。裘吉生出诊往来于王家,胡淑英常常在旁端茶送水。她和颜悦色,举止端庄,给裘吉生留下了很好印象。如今人处困境低谷之时,正是永结秦晋之好的良机。王修清玉成其美的一番好意,裘吉生是欣然接受。

走出困境柳暗花明。天边显现出久违的的风清云淡。

一年后的年,裘吉生明媒正娶,用聘礼花轿隆重迎娶新娘胡淑英。临上花轿前,胡淑英跪下向王修清夫妇磕头辞别养父母。从此王家养女成了杭州名医裘吉生的太太。王修清与裘吉生也从挚友升级为翁婿关系。逢年过节,裘吉生常随夫人回劳动路娘家奉礼问安。他们知恩图报从不疏忽礼数。

结婚三年后,裘吉生事业蒸蒸日上,胡淑英接连为裘家生了两个儿子。医院也从十五奎巷迁到了黄楼。黄楼里熙熙攘攘,人丁兴旺。事业和家庭一步步走向兴旺发达。

傍晚,一日辛劳之余,裘吉生登上黄楼三楼推门而出,站在三楼阳台上,远眺晚霞映照下的西湖,夕阳西下的湖面波光粼粼。黄楼被镀上一层金辉。裘吉生拿起了多年久违的酒杯,把酒临风,任由思绪自由飞翔。

网络图:在三楼阳台可以远眺西湖。

此时此刻,裘吉生迎来一生中海阔天空,心情最为舒畅的时候。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吉生好酒,逢年过节欢聚,晚来灯火回廊。把酒言欢,觥筹交错。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辛酸失落,岁月流过已成过往云烟。一切不言俱在杯酒中。

黄楼生机勃勃,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杭州书贾大佬王松泉对此有过生动描绘,“吉生哲嗣诗新及女公子(吟五)皆雅好京剧皮黄,在医院中组织票房,每晚铜琶铁琵金石丝竹之音,响彻户外,直至午夜方休。

楼房里灯火通明,丝竹管弦不绝如缕。委婉行云似流水,腔圆字正动心旌。如今被浓荫复盖的南山路上,有谁能想到近百年前,医院年轻的京剧票友们,曾给黄楼带来过充满戏剧魅力的艺术盛宴。

讲到这里,王松泉仍意犹未尽,他又说道,“酷喜京剧之人,趋之若鹜,洵太平盛世之乐事。吉生先生顾而乐之,有时亦放声朗诵苏髯之“大江东去……”。

王松泉细致的回忆,真实再现黄楼里鲜为人知的画面。裘吉生一生与困苦磨难常相伴,难得有如此豪放和“放声朗诵”的潇洒举止。

外人可能比家人观察更加敏锐。王松泉寥寥几句,刻画出裘吉生性情中人的一面。吉生景仰诗人的豪迈开阔,他与苏轼心曲相通。心中也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雄浑共鸣,更有借豪气冲天去消弭胸中块垒的旷达。

黄楼温暖灯光和高亢的唱腔,曾吸引膺白路上夜归人放慢脚步,翘首凝神聆听。转瞬间百年闪回,当年的年轻男女票友和膺白路上的听众,早已悄悄退场离去。“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没人会想到那一晚声如裂帛的京剧唱腔,今天仍在余音袅袅。只有百年黄楼,默默记住了那个春风沉醉的晚上。

黄楼那个夜晚其实非常短暂,留下的回忆却很绵长。穿越百年风雨后,艺术与精神的无形力量,至今仍在黄楼里徘徊激荡。

06.“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胆英雄

欢乐的时光如流星划过夜空,终究非常短暂。抗战前夜的中国,阴云已经密布。一场巨大的民族灾难正在悄悄袭来。

年,裘吉生与上海世界书局合作,筹编《珍本医学集成》十余大类。因前后投入太多,竟至耗资殆尽。长子诗新受父亲指派,去上海与书局商谈出版一事。不料上海书局提出的条件十分严苛,从供稿、编辑、到校对审订、他们概不负责。出版后也不支付稿费,仅以书籍若干本作为报酬。这种单方得利的合作通常很难成功。但是他们没料到裘吉生推广流传医籍心切,竟然满口答应。虽无分文收益,他也欣然全盘接受,并迅速签下合约。医药界和出版业同仁闻此义举,个个面面相觑,弗敢信也。

裘吉生下决心做大事时,从不瞻前顾后,常常不惜一切代价。看似决绝,却自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那种孤胆英雄气概。

出版这些珍贵医著时,裘吉生动员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包括家人亲戚和朋友门生。并出资雇佣善书者一一加以誊抄。仅仅以个人力量和手工方式,来出版《珍本医书集成》这样几百万字的皇皇巨著,实为前所未有。所耗精力与财力更是难以估量。儿子裘诗路后来回忆此事,曾幽幽地说:“父亲为此用去了全部的积蓄”。及至晚年颠沛流离每每生活因此窘迫,裘吉生依然面无悔色。甘守清贫,莫作一声。

抗战爆发前夕《珍本医书集成》第一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如期在上海出版。首辑问世,即获得全国中医药界的高度赞扬。正当第二、三辑紧锣密鼓编定书目准备付印时,抗日战争爆发,上海陷于战争火海之中,所有原定计划都因战乱而被迫中止。

《珍本医书集成》扉页为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

年8月13日,日寇疯狂进攻上海,杭州形势已危在旦夕。至十月,裘吉生带领一家老小逃离杭州,前往浙西山区避难。千山万水长途跋涉,家庭收入一下子没了来源,连日常生活都难以为继。离开绍兴前,已经山穷水尽。实在没有法子,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将幼子诗寿送给了当地人家。

诗寿当时已有五岁,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弟弟。哥哥诗嘉至今仍不忘记那惨痛的一幕:“我现在还记得他被人牵着离家时,一步一回头,眼泪汪汪望着我们的模样。这个弟弟从此不知下落,生死不明……”魂牵梦萦,无尽思念终成灰。

年逃难离开绍兴前五岁弟弟诗寿已送给当地百姓人家。

亲爱的弟弟永远消失在茫茫人海里。骨肉分离潸然泪下;椎心泣血永生难忘。人生之残酷,有谁能相信。千金散尽只为苍生的一代名医,竟被生计和生存逼迫到如此境地。

八年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半年后的年初,在严寒中,裘吉生带着全家老小回到杭州,寄住在夫人劳动路的娘家。

黄楼是回不去了。日寇占领杭州期间,柳营路口这座医院的楼房曾被日寇强占,医院——医院。抗战胜利后,物是人非,黄楼早已易手他人。

裘吉生在夫人娘家劳动路号王家宅院,暂借一方地界作为行医临时诊所,所有用具均来自于夫人娘家。裘吉生三公子诗嘉至今还清楚记得,在裕国弄和劳动路相交的白墙上,“裘吉生诊所”的醒目黑体大字赫然在目。它与开元旅馆隔壁的“吴绍庸诊所”,隔路东西相望。这是劳动路上两家名医诊所,只是裘吉生身为民国知名中医,名声更大。

虽是名医,但是家道中落。接踵而来的不断打击之下,裘吉生的身体健康每况愈下。继续完成出版《珍本医书集成》的夙愿,再也不可能实现了。

再版计划停止近半个世纪,前后长达47年之久。直至年,上海科技出版社重印《珍本医书集成》,才圆了旧梦。这套全书再版时共有九十种,分为十四册。早先,台湾世界书局根据裘吉生原版,由九十种增补四十种,扩展为一百三十种。共计出版24册精装本。猜想当初上海世界书局所言版本全毁乃为虚言,否则台湾世界书局何来扩展一百三十种之版本。

上海出版的这套《珍本医书集成》丛书,后来被列为全国医学院校教材主要参考书之一。对继承和开拓祖国中医药事业,具有极大的贡献和学术价值。

年上海科技出版社重印裘吉生主编的《珍本医书集成》十四册。

可怜裘吉生重病缠身,他没有等到令他欣慰开颜的那一天。抗战胜利第三年,他心有不甘地带着无限遗憾,在杭州理问所附近的桂林里寓所溘然长逝。享年七十五岁。这一天,是年6月11日。一个夏花绚烂的时节。

裘吉生长卧病榻不起,临终的那天,诗唐和他四哥还睡在父亲左右两侧。诗唐清楚记得,就在他下床出去玩耍时,噩耗来了。诗唐的追忆充满了无尽的内疚,“就在这时,我父亲离开了人世”。一代名医就这样撒手人寰。

天渐渐黑了,理问所前面的河坊街上,慢慢亮起了万家灯火。裘吉生悄无声息地走了。长夜难明,燃命为灯。

理问所旁的小巷里,卖馄饨的挑子敲着竹梆走过,悠悠的叫卖声由远而近。“馄饨啊,馄饨啊!”挑卖者苍老的声音凄楚而又苍凉。

初夏的杭州,晚风掠过裘吉生病榻前的小桌,吹开了桌上的《珍本医书集成》。书页随风唰唰翻动,仿佛是他的一生在快速回放。轻风翻书的沙沙声,又像是裘吉生在声声叹息中与世诀别。

07.悬壶济世与妙手回春,就是报效国家和社会的最好方式之一

一九四九年五月杭州解放后,黄楼作为民国资产收归公有。曾经做过杭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处和市府机关幼儿园。再后来又成为市府机关宿舍,几位市府领导曾经住过这里。

同学万玲玲就是在黄楼长大的孩子。她父亲万进东,是原市委常委和组织部长,母亲也是一位老革命。从年他们搬进黄楼算起到年迁出,她们一家在此整整生活了三十年。

今年5月19日,万玲玲特意来陪我们参观黄楼。故地重游,唤醒了她对童年的回忆。她们家住面对柳营路的裙楼二层,孩子们沿楼梯木扶手飞滑而下,常常乐此不疲,儿时游戏能带来一辈子的快乐回味。至今,她还能指点黄楼上上下下,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当年在黄楼医院旧址居住的还有原副市长陈礼节,他的夫人厉矞华是中国著名儿科专家。他们夫妇都是留学日本的医科研究生。一个有趣的巧合是,裘吉生长子裘诗新与夫人汪静贞,皆毕业于上海南洋医学院,厉矞华也于年考进上海南洋医学院。他们三医院旧址住过的上海校友。和裘家医生儿女很相似,后来万家和陈家的儿女也多选择从医为崇高职业。

也许,黄楼本来就是“救民疾苦”的祥瑞之地,因此才聚合了一群分属不同时代的杏林高手和仁心仁术的现代西医。也许在他们的心目之中,悬壶济世与妙手回春,就是报效国家和社会的最好方式之一。

中西合璧在黄楼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无论是当年响遏行云的皮黄,还是如今和声深沉的蓝调布鲁斯。那怕是跨越百年,它们在黄楼都能和谐融汇,一起诉说着不同时代的委婉心曲。

年裘吉生告别绍兴至杭州定居,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回到绍兴生活,直至离世。

绍兴是英雄荟萃之地,名人志士灿若繁星。故乡始终惦记着离家在外的优秀儿子。年裘吉生逝世五十周年,绍兴市专门为他隆重发行了印有头像和生平简介的纪念封。

世纪更迭,人海茫茫。裘吉生永远是家乡人民的骄傲。

十六年后的年,杭州市政府将裘吉生在黄楼创办的医院旧址,确定为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市政府专门在柳营路六号黄楼前勒石为碑。和故乡绍兴一样,杭州人民同样深深地怀念裘吉生和他创办的医院。

杭州市人民政府在医院旧址勒石为碑。

黄楼屋顶有一只空灵飘渺的仙鹤单脚独立,这是一座有故事有记忆的楼宇。裘吉生凭借黄楼悬壶济世惠泽众生;黄楼则因裘吉生而名闻遐迩熠熠生辉。

黄楼拥有自己的故事、医院拥有自己的病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在浓荫蔽日的南山路上,黄楼是我们走进裘吉生大爱世界的入口。

年7月7日小暑于杭州

参考文献:

1.丁星:《我本裘氏》年12月·南京

2.丁星编注《医宿永耀》裘吉生纪念文集年6月·南京

3.部分资料和图片来自网络,特致感谢。

致谢:本文得到裘吉生先生儿子丁星先生(裘诗嘉)给予史料支持和用心指导,在此谨致深深的谢意。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