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践诺人生
时间回溯至1959年9月,时年24岁的敖思祥从公社畜牧场调回昌下,被选为大队*支部书记。在一次群众大会上,迎着父老乡亲充满期待的目光,他庄重承诺:“我回来了,就不打算出去,我将尽最大努力带你们过上好日子!” 四十八载沧桑巨变,昌下人甩掉了贫穷的帽子,日子越过越红火。昔日的热血青年如今也已经霜染两鬓,但他固守着当初的承诺,一次次地放弃了进城和提拔的机会,依然在这片土地上,不辞辛苦地为乡亲们操劳忙碌着。 是什么支撑着他这么执着地践行着当初的承诺,又是什么原因让他在村民的心里无人可替代?芽近日,我们来到渝水区水北镇昌下村,近距离感受了敖思祥这位目前全国年纪最大、担任村*支部书记时间最长的在职村官长达近半个世纪的践诺人生。 与时俱进,生命永远蓬勃 [镜头一]上任伊始,敖思祥面前的昌下,十年九旱,荒山成片。哪怕豁出命去,也要抠出水来,让群众看到希望!一个兴修水利的硬仗在全村打响了。敖思祥领着1000多村民吃住在工地上,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连续干了四个冬春,修起了10座山塘水库,10眼饮水井,改造冷浆田500亩,开挖沟渠5公里。濯濯清泉注入农田,笑弯了腰的稻穗向人们诉说着昌下人的自豪。 [镜头二]1972年,他到大寨参观,大寨人工治理“七沟八梁一面坡”的经验启发了敖思祥。回到村里,他便带领全村五百名劳力奋战两个月,在300亩荒山种上了柑桔树,套种了西瓜。盛夏时节,西瓜丰收了。1975年,300亩柑桔也开始挂果,当年摘果2000公斤。柑桔园成了全村集体经济的增长点,也成为当时新余县开发荒山的示范点。紧接着,村里先后办起了砖瓦厂、翻砂厂、手工业综合厂和粮油加工厂,组建了基建队、汽车队,仅仅几年功夫,全大队工副业产值猛增到100多万元,农民的日工分值提高到1.6元。 [镜头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承包制焕发出巨大生产力给了敖思祥启示,他和村*支部一班人商量,决定把承包制引进村办企业。1984年的春天,昌下村委办公楼墙上的公告,引起了村民们极大兴趣:村委果园场实行招标承包。竞标那一天,村委礼堂内格外热闹,一千多男女老少围观助兴,几十名竞标农民的报价声此起彼伏。最后,村民敖木根一槌定音:承包果园场20年,平均每年上交村委利润15万元。 [镜头四]1997年的夏天,敖思祥遇到本村在市内一家大型企业工作的敖情林,交谈中,敖情林说起想回老家搞农业开发,一句话,让思虑已久的敖思样眼前一亮:“情林,你要是有这个决心,我给你基地,全力支持你搞开发。”不久,敖情林与村委签订了承包村委养殖场20年的合同,到目前总投资已达80万元,建起猪、牛、鸭舍,饲养生猪、肉牛650头。紧接着,村里又从区供销贸易公司引进资金20万元,办起了另一处养殖场。 这些镜头,一直深印在昌下人的脑海里,是敖思祥与时俱进抓发展的真实写照。提起这些事,跟着敖思祥在村班子里干了20多年的现任村主任刘成波深有感触:“敖书记思路开阔、办法点子多,近几年,我们村里的工作在镇里年年扛红旗,跟着他干心里有底!”
践诺之旅,人生充满快乐 在昌下村采访,无论是与村干部交谈,还是找老人、青年人了解,说起敖思祥,许多人都是眼含泪花。 [背后的故事]1997年夏天,久旱无雨,村里的晚稻急需灌水。敖思祥身上长了一身风疱,正躺在医院挂吊针。7月17日。镇里通知昌下村派干部到梅山水库放水,得知消息。敖思祥立即赶回村里。村委干部劝道:“你这个样子。就不要去了。”可敖思祥清楚,要将梅山水库的水引入昌下的农田,足有20多公里,中间不能有丝毫梗阻。敖思祥扛起锄头,领着二十多名村委干部和村民小组长上了干渠,整整守了四天五夜,直到昌下2562亩晚稻田全部灌上水,敖思祥才迈着沉重的双腿回到医院治病。 [村民感言](后敖村民小组敖万国):四十八年,敖书记为我们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谁数得清呀!但是,他是我们的好书记,这一点,谁心里都有数! [主人公语录]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自身合适的位置。我在昌下当书记很累也很苦,但如果换个位置,我也许一事无成。我这辈子最正确的一次选择就是选择回昌下,最大的满足就是为昌下人做了点事。 爱与被爱,脚步无法挪开 敖思祥把一生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养育他的这片土地。这四十八年间,公社、县委及后来的镇*委、区委多次要提拔重用他,一些个体老板要高薪聘请他,都一一被回绝。 [主人公语录]昌下人的日子没过好,我心里就不好过,就觉得惭愧,就离不开昌下。
[村民说事](凌新村小组敖金和):1989年冬天,一把火把我家的房子、衣物全烧了。这时候,敖书记伸来了援助之手,他安排我一家五口住到村委,并从家里挑来两担稻谷,抱来一堆衣服,解决了我家的燃眉之急。第二年春天,又把自己的耕牛、农具给我使用。 敖思祥资助过村民多少次,他自己记不清;村民们受助多少回,也无法统计。但村民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他的感激和依恋。1996年4月,敖思祥去南昌和新余参加省、市“人代会”。这时,家家产户都在忙着播种花生,唯独敖思祥家的地里还没有动静。几位村民怕延误时节,悄悄拿来自家的种子,帮助敖思祥家种上了花生。去年,已经71岁的敖思祥因患脑血栓住院,不少村民闻讯后,纷纷自发地来到医院看望他。出院后,在城里工作的儿女们要他辞掉村里的工作,跟他们进城安享晚年。这时候,村民们发话了:“我们离不开他,他年纪大了,我们会照顾他的生活。只要他在村里,我们心里就踏实!”结果,这年 12月,敖思祥再次以百分之百的支持率盛情难却地留任村*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