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特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美丽心灵棕熊的旅行试着关掉快进键 [复制链接]

1#

想象一下,一个滴水成冰,寒风刺骨的早晨,一家人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特别卖力,因为他们要一起去环游世界。

看到这里,你还会觉得冷吗?一定不会的,对于孩子来说,也是这样,他们会忘却所有的不快和寒冷,只是专注于眼前的美好。

这是立陶宛童书大师卡斯特提斯.卡斯帕维舍斯在美丽心灵系列《棕熊的旅行》中的一个场景,只是在这本书里,是可爱的棕熊一家,在一个寒冷的早晨,共同筹划他们的圣诞节。

卡斯帕维舍斯大师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大家置身其中,身临其境地感受那种父母和孩子“同频”的幸福。

当热气球随着膨胀腾空而起,棕熊一家子和他们的小房子开始了美好的世界之旅。这无论是对棕熊父母,还是对棕熊宝宝来说,心中都会洋溢着满足和感恩。

而在现实生活里,父母总是按下“快进键”在拼命地奔跑,回头一看,孩子就像小“蜗牛”一样没有效率,跟不上自己的节奏。就不由会心中暴怒。却忘了自省自己的行为是否会给孩子伤害。

镜映能力虽然难解释,却真实的存在

昨天和一个好久不联系的朋友小君聊了很久。她说自己现在对家庭、孩子、事业都特别的茫然,想要改变却无处下手。

小君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特别“女汉子”型的人,她对自己的人生有着近乎苛求的规划:

工作一定要是强的企业,年薪一定要在数十万以上,为了这个目标,她可以不眠不休,废寝忘食;

婚姻也是要在她设定好的框架里,对方要有车房、要有限定数目的存款,还要有高薪收入,只是她没有对两个人的感情来一个定位;

对孩子也是,产后就去上班,给孩子安排了保姆和月嫂,还有孩子六个月之后满当当的早教计划……

总之,所有的事情都被她摁下了“快捷键”,她想用同样的时间完成别人双倍,甚至是数倍的事情。工作如此、婚姻如此、育儿更是如此,

她想用“快进”的方式,更好的处理这一切,只是当家变的冰冷无比,儿子对保姆、月嫂也比她亲,连个简单的“拥抱”也不愿意给她。妈妈对他而言可有可无,而且儿子的情绪还变得非常喜怒无常。

她想不通原因出在哪里,其实在小君的规划里,她不止给自己按下了“快捷键”,甚至希望孩子能跟上她的快节奏。只是她忘了孩子有属于自己的节奏。本该是孩子“保护神”的妈妈,成了孩子抗拒的记忆。

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年提出来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也被称为“镜中我”效应。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库利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另一个过路者。”

其实,孩子对小君的反应就是一种镜映的力量。因为孩子从小就没有感觉到父母的爱和呵护,只是感觉到被规划,被放弃。

而且孩子没有这种区分能力,他无法对自己所接受的东西,取之金华,去之糟粕。他以为这就是常态,这就是全部。妈妈就像一面镜子,呈现给孩子一种扭曲的常态。

而孩子所反射出来的态度,其实就是小君最原始的样子。如果小君能够关掉自己的“快进键”,试着现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行为,陪着孩子用孩子的节奏成长。那么镜映一定会发射出另一种场景。

建议:

父母应该试着去发现自己的问题,孩子就是那面能够让父母发现自己不足的“镜子”,对于孩子的问题,不要一味的只是指责,因为孩子的问题,会在父母身上找到原型。

每一个孩子初来乍到的时候,都是一个美好的“天使”,只是有的最后还是天使般的孩子,有的孩子却成了“恶魔”,这其中的原因显而易见。

与其在一篇狼藉中用奔跑的节奏去指责孩子,不去静下心来,试着透过孩子发现自己的问题,纠正自己的问题,然后坚定地前进,很多问题自会引刃而解。

认知和偏见会让孩子产生退行行为

钱钟书在《写在人生边上》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世界太广漠了,我们圆睁两眼,平视正视,视野还是偏狭得可怜,狗注视着肉骨头时,何尝顾到旁边还有狗呢?至于通常所谓偏见,只好比打靶的瞄准,用一只眼来看。但是,也有人以为这倒是瞄中事物红心的看法。”

在平常的教育里,父母总会有一种常见的偏见,这是很多父母都避无可避的现象,对于有一部分父母来说,会努力修正自身的问题,三思而后行,而对于另一部分父母来说,他就会在这种偏见里,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弗洛伊德曾经提出一个心理防御机制:退行。

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

当孩子屡屡被父母嫌弃和不认可的时候,他就会自然而然地为自己建立一种防御机制,让自己退化到原来的状态,或者是蜷缩起来,用这种方式来对抗不被认可的伤害。

父母在平常教育中,一定要重视认知偏见的严重性,不要给孩子的行为贴上自己认定的标签,然后用这种刻板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这样做不会收获很好的效果,只会产生更糟的结局,试着去调整自己的这种偏见,结合孩子自身的发展特点去考虑问题,事情就会变得更加明朗。

而且父母纠正自身认知的偏见还会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这个概念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提出的,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关掉“快进键”,才会发现和孩子“同频”的美好

当父母能够用审视的眼光面对自己的育儿模式,陪着孩子成长,就会发现很多乐趣都在“同频”的征途上,就像《棕熊的旅行》中的棕熊一家。

他们一起做好旅行的筹备工作,一家人钻进房子,随着热气球越飞越高。并且接替了替棕熊圣诞老人送礼物的工作,在拜访世界各地亲戚的时候,还顺手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他们路过北极,北极熊爸爸正在用冰左一个巨大的圣诞树。并且一家人围坐冰屋。烘焙并享受姜饼。

他们路过安第斯山脉,见到了把家安在巨大树冠上的眼镜熊,他们还会织出五颜六色的布,那里的圣诞老人还骑着一只可爱的羊驼。

除此之外,他们一路还遇见熊猫、喜马拉雅黑熊、考拉和泰迪熊等等的亲戚。这一路对他们来说,即增长了见识,也见识到了所有人幸福的样子,更加亲身感觉到了亲情的可贵和陪伴的美好。

所以,慢下来我们的节奏,用棕熊父母的态度,陪着孩子用孩子的频率去走一遍,就会发现这样的结果,不仅会让父母放下快节奏的焦虑,更加会给孩子带来无限的可能。

这样的孩子内心更加阳光,未来的他一定会以更阳光的心态走出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并且让每一个接触到他的人都能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为了孩子的路越走越宽,请试着和孩子“同频”,站在孩子的角度,做个更加接地气的父母。

今日话题:你有试过摁掉“快进键”,和孩子“同频”吗?

(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点儿妈妈,左手育娃,右手执笔。用学习和思考的态度,努力走在做一个好妈妈的路上,喜欢我的朋友可以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