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特里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神圣罗马帝国第十二期
TUhjnbcbe - 2023/8/26 19:17:00
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630319.html

哈布斯堡-洛林王朝

一、弗朗茨一世

弗朗茨一世

七年战争

罗斯巴赫之战

(一)年6月腓特烈大帝的普*在科林地区被道恩伯爵指挥的奥*击溃,普*被迫放弃布拉格撤回萨克森,与此同时法*的10万人在哈斯滕贝克附近击败汉诺威*队,之后法奥联*的6.4万人从西面逼近普鲁士。同年5月俄*的7万人开始进攻东普鲁士,7月俄*先后占领梅梅尔和提尔西特,8月底俄*在大耶格斯多夫地区击败普*。9月瑞典*的1.6万人在波美拉尼亚登陆,面对险恶形势腓特烈大帝频频调动*队抗击各路敌*,并亲率普*的2.1万人于11月5日在罗斯巴赫之战与法奥联*交战。年5月30日24岁的腓特烈·威廉继承普鲁士王位,史称腓特烈二世,又称腓特烈大帝。普鲁士是欧洲新兴的强国,因它是一个内陆国家导致四周都受到敌国的包围,在这种环境之下要维持强国的地位就必需向外扩张。腓特烈大帝即位后继续执行其父腓特烈·威廉一世的扩张*策,年12月16日腓特烈大帝借口奥地利王位继承问题发兵侵入西里西亚,造成既定事实后逼得奥地利改变过去与英国、荷兰结盟反对法国的传统态度,转而求助于法、俄两国。腓特烈则利用英国想夺取法国殖民地的企图,同英国结盟对抗法、俄、奥、瑞典和萨克森五国同盟。年腓特烈大帝获悉俄罗斯帝国鼓动奥地利对普鲁士开战,他认为若待奥地利准备好再战必将于己不利,于是决定先发兵攻击。8月27日他亲率7万大*突然不宣而战侵入萨克森,9月10日占领该地首府德累斯顿。欧洲各国闻讯大为震怒,决定出动50万大*从各方面围剿腓特烈。年10月俄*已侵入东普鲁士,法*占领汉诺福,奥*进入西里西亚,而法奥联*也由西向柏林逼近。面对危局腓特烈大帝派李华尔德元帅率2.5万人迎击8万俄*,派贝芬公爵率4.1万人对抗10万奥*,他自己在11月4日率3.2万人到达罗斯巴赫迎击法奥联*。

(二)科林战役后普鲁士的战略形势极为严峻,整个欧洲都在向普鲁士进逼。普鲁士本土正南的萨克森、西里西亚有奥地利主力与普*主力对峙,正东有8万俄*进攻东普鲁士,由普鲁士列瓦尔德元帅挡住。但是普*却于9月大耶格尔斯多夫战役惨败于阿普拉什金元帅的俄*,所幸阿普拉什金也吃惊不小,再加上补给困难,战后反而向后撤,他本人因此被女沙皇解除指挥职务。黎塞留公爵元帅的法*在8月迫使英国王子威廉·奥古斯都公爵指挥的英国汉诺威联*投降,柏林以西汉堡、不莱梅、汉诺威方向门户洞开,所幸法*作战并不积极,黎塞留本人是个花花公子,浪费乘胜前进的机会。腓特烈大帝向西方向派去布伦斯威克的费迪南亲王,从此以后费迪南德一直独当一面,仅凭着一支小小的各国联合部队化解西方向法*的所有进攻。西方向在年后再也没有成为腓特烈大帝的麻烦,不能不说布伦斯威克亲王费迪南德元帅是腓特烈大帝手下真正的帅才。在西南方向黎塞留的副司令法国将*夏尔·德·罗昂(苏毕兹亲王)会合德意志诸侯联*(他们是集合在奥地利皇室神圣罗马帝国旗下的)时总兵力在6万以上,他们穿过萨克森前来夹击腓特烈大帝。腓特烈大帝现在是四面楚歌,只是他占有内线作战优势,希望可以利用各路联*配合上的失误集中兵力快速各个击破。面对四方大*云集时腓特烈大帝留下贝费恩公爵的4.2万人,命令他在西里西亚境内进行防御,牵制住奥地利道恩元帅的10万大*。自己带少量普*以塞德利茨为骑兵总指挥星夜赶去迎击西南方向的苏贝斯,同时腓特烈大帝给西方的法*黎塞留元帅送去一笔贿赂来买得他按兵不动,将费迪南德亲王的部队也抽调回来集中。正当苏贝斯和腓特烈大帝之间的大战将要开始的时候突然传来一个消息,道恩元帅分出哈迪克中将的一支人的小部队偷袭柏林得手,腓特烈连忙去救,所幸哈迪克只占领柏林一天就撤退。腓特烈大帝反正赶不上救援,又回到罗昂亲王指挥的联*正面。联*4.1万人对2.2万普*时占有2比1的优势,苏贝斯决定发动进攻以求一战定乾坤,11月5日罗斯巴赫会战开始。

(三)法奥联*由法国的索拜斯元帅和奥地利的希尔德堡豪森亲王率领(共4.1万人),对普*几乎占有二比一的优势,所以他们是趾高气扬。索拜斯和希尔德堡豪森决定第二天上午进攻,计划绕过腓特烈的左翼切断他的退却线,并准备在一击之下结束这个战役。11月5日上11时索拜斯命令部队拆营成3个纵队前进,前卫为法国和奥地利的骑兵,中央为法国和奥地利的步兵,后卫为法国的骑兵。联*旌旗招展、*乐悠扬,好像胜利游行一样地向普*左翼旋转。罗斯巴赫村落位于一个低缓的小丘上,从那里可以清楚的看见联*的营地,菲德烈派高德上尉在一高屋顶上监视敌营。下午2时腓特烈大帝正在用膳,高德上尉冲进房间向腓特烈大帝报告说敌人正向普*的左翼旋转。腓特烈亲自爬上屋顶看了一下后马上明白敌人的意图,是想从侧面和后方来攻击他,并驱逐他离开他的交通线,于是他当即决定将主力调往侧面和后方易守为攻。下午2时30分他下令部队移动,半小时后各部队即进入新的阵地。普*移营之快使目击者叹为观止,对于普*的移动索拜斯却认为腓特烈大帝正在全面撤退,于是充匆忙下达攻击令,致使自己前进纵队的头部已暴露给普*。下午3点30分普鲁士的席德里兹将*抓住战机率骑兵从正面和侧翼迅猛攻击联*,普*骑兵向一把风快的钢刀一样在庞大的尚未展开的联*之中横冲直撞,反复冲杀四次之多,驱逐着敌人向后溃退。同时普*炮兵的18门重炮也向溃逃中的联*步兵开火,在这个火力的掩护下普鲁士的亨利亲王率领7个步兵营用快步前进攻击领先的敌*以来支援骑兵。由于普*的炮火使联*步兵整行的被撕开,普鲁士的火枪兵就变成可怕的刽子手。联*步兵被逐回后前后挤成一团,于是席德里兹抓住这个机会再度打击他们背后,使他们落荒而逃。

罗斯巴赫之战示意图

(四)在萨尔河北面普*防线呈南北走向、面向西方,联*在上午11点走出营帐后列3路纵队向东行进,意图是插入普*阵地和萨尔河之间。因为普*人数占绝对劣势,致使联*统帅部判断腓特烈大帝有可能后撤避免会战。下午腓特烈大帝判明法*进攻方向后才命令*队收拾营帐准备迎战,而法*正好以为普*开始撤退加紧以纵队前进接敌。实际上腓特烈大帝计划以阵线右翼(北端)前面的一列小山丘为掩蔽,悄悄集中兵力于右翼并把左翼回缩,将法*引诱到普鲁士阵地南端和萨尔河之间的陷阱加以歼灭。法*还蒙在鼓里,三路行*纵队还没有等到展开就遭到普鲁士前锋塞德利茨骑兵的迎头痛击,先锋被击溃。但是塞德利茨初战告捷并不穷追,而是收拢部队,因为法*毕竟势大,一旦把敌人挤压得太紧,反而容易形成僵持。真正的打击来自普鲁士步兵主力,他们已经完成旋转运动,把向西的正面改为向南。在高地上18门重炮扫射的掩护下腓特烈大帝的弟弟普鲁士亨利亲王率领7个步兵营杀进乱成一团的法*,而经过休整的塞德利茨骑兵同时迂回到法*背后把战斗变成一场屠杀。罗斯巴赫战役下午3点半才开火,到下午4点30分的时候会战的胜负已经完全决定。普*在炮火掩护下全面向崩溃中的联*攻击,联*的退却变成溃散,在周围40里以内的地区中到处都是败兵。由于纪律的废驰让这些败*变成乌合之众和惊弓之鸟,腓特烈大帝却未展开追击,其原因是黑夜已经快到,而腓特烈大帝又急于赶回情况危急的西里西亚。但是一个半小时内法*已经溃不成*,死伤人,被俘人。其中包括8名将官和名*官,另有火炮72门、7对国旗、21面*旗和许多行李。而普*只损失人,其中死人、伤人。但是塞德利茨中将也在受伤之列,他因回国修养而没有能参加洛伊滕会战。罗斯巴赫战役是一场一边倒的胜利,经此一战路易十四朝和路易十五朝时期的法*勇敢善战形像被毁坏殆尽,路易十五竟然还在战后授予罗昂亲王法国元帅*衔。当年杜伦尼和孔代屡次入侵德意志,予取予求的时代给德意志诸邦留下痛苦的记忆,而这次胜利大大振奋德国人的民族精神。

洛伊滕会战

(一)腓特烈大帝在罗斯巴赫击溃法奥联*后立即率领1.3万人从莱比锡出发,赶往情况危急的西里西亚地区。11月28日腓特烈到达帕赫维茨,此时贝费恩公爵被布雷斯劳被卡尔亲王和道恩元帅指挥的奥*击败,并已放弃该城。在帕赫维茨腓特烈大帝命令齐滕伯爵去指挥贝费恩公爵的败*,并命令他们于12月3日集中在该城中。同一天腓特烈大帝进到纽马克,用一队轻骑兵的突袭把它占领。腓特烈大帝的迅速前进使奥*主帅卡尔亲王和道恩元帅大为震惊,因为他们认为腓特烈二世在罗斯巴赫会战后一定会进行修整。罗斯巴赫战役之胜并不能改变科林战役之后的劣势,就在腓特烈大帝奔向西南打击法*的时候,他留下来守卫西里西亚的贝费恩公爵连续败于道恩元帅和卡尔亲王的奥*主力,西里西亚省首府布雷斯劳陷落,全境几乎被占领,贝费恩公爵本人被俘。腓特烈二世闻听噩耗留下斐迪南亲王和少量部队挡住西南方向的法*重新北进,尽管他在西里西亚已经没有可以立足的基地,但是腓特烈大帝以奇袭突然占领奥*在纽马克的补给中心。出乎奥地利统帅部的意料,他们以为腓特烈大帝在罗斯巴赫战役后应该进营地过冬。奥*卡尔亲王和道恩元帅有6.6万人,腓特烈大帝尽管疲于奔命但是仍然信心十足地以3.3万普*寻找奥*主力决战,因为腓特烈大帝错以为奥*只有3.5万人,年12月5日洛伊滕会战展开。

(二)奥*拥有84个步兵营和个骑兵中队,占领一条南北走向的防线并面朝西向,左手翼背后有一条小河。奥*中央以洛伊滕村为支撑点,左翼由弗兰茨·利奥波德·冯·纳达什蒂将*指挥,跟小河之间有一段距离。右翼由鲁齐西伯爵指挥,左右两翼顶端相距近6英里而调动兵力不便。腓特烈大帝有48个营(2.4万步兵)和个骑兵中队(骑兵),总兵力仅为3.3万人。但是他拥有一个优势,比奥*熟悉地形,因为数年前普鲁士曾经在这同一片地方举行过秋季演习。腓特烈大帝知道在奥*南部防线的东面地区前方有一片叫波尔尼高地,可以这里用来遮蔽敌人视线秘密调动部队,腓特烈大帝准备对奥*左翼到小河之间的空隙实施打击。12月4日奥*把重炮留在布雷斯劳后匆匆越过施韦德尼茨河,在该河以西占领一个阵地。奥*共有84个步兵营、个骑兵中队、门火炮(总人数8万),其右翼由鲁齐西伯爵指挥,并配有尼佩尔恩沼泽的掩护。中央位置在洛伊滕村,由卡尔亲王和道恩元帅亲自指挥。左翼由纳达什蒂将*指挥,位置在沙格许茨之后。奥*右翼的骑兵位置在古克维茨,左翼的骑兵则在洛伊滕。以防御而论这个防线是强而有力的,不过该防线的各处阵地之间的间距却过分的分散,两个侧翼之间相距达5英里半。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重型防线时腓特烈大帝所用的兵力一共只有3.3万人,构成是2.1万名步兵(共分48个营)、名骑兵(共分个中队)、门火炮(其中61门为重炮)。战场为一个开阔的平原,腓特烈大帝曾在此作过演习,所以对于地形早有充分的认识。次日凌晨4点天降大雾,普*趁机将4队人马布置在奥*右翼(含2中队骑兵和2营步兵),同时利用山丘作为掩护调2营步兵和1中队骑兵渡河进入到奥*左翼的后方,即靠近弗罗贝尔维茨地区。奥*统帅卡尔亲王误以为普*会在奥*北部防线地区发起进攻,于是将左翼部队调往北部地区,迫使从弗罗贝尔维茨至尼佩尔恩山丘的广大地区缺乏守备力量,也同时令洛伊滕地区的守备力量削弱。奥*的左翼仅仅只有1中队骑兵防守,普*余部被安排在尼佩尔恩山丘迎战奥*左翼部队。

(三)普*尼佩尔恩战斗群的部队的战线与奥*左翼部队的战线近乎垂直,他们面向罗贝廷茨地区,普*三分之二的人处于纵深地带,因而无法被奥*完整估计。普*骑兵指挥官汉斯·约阿希姆·冯·齐滕伯爵的骑兵部队战线与奥*左翼的战线呈45度角,但普*炮兵部队与进攻部队方向相反,他们面向卜特尔伯格地区,随时可以在步兵部队发起攻击时展开炮击。重新部署的普*主力面对奥*中央地区的兵锋,但普*受到的压力明显减弱。北线的普*步兵和普*骑兵保持对奥*右翼的压制,如果北线地区发生战斗,普*北部兵团也可以参战。弗兰茨·利奥波德·冯·纳达什蒂将*统帅奥*左翼部队,普*的突然袭击打得他措手不及。他命令部队以近乎90度的方式进行运动转向,试图利用所在地区的一道小壕沟来对抗大量的普*,同时火速向奥*统帅卡尔亲王求援。然而卡尔亲王始终坚信普*会在北部地区发起攻击,忽略纳达什蒂将*的求援要求。奥*左翼部队的大多数人来自于信仰新教的伍尔特姆伯格地区,对信仰路德宗的普鲁士人嗤之以鼻。伍尔特姆伯格兵团的战意被奥*指挥官质疑,以至于在大量的普*从硝烟后窜出时伍尔特姆伯格人的防线瞬间土崩瓦解,纳达什蒂将*企图利用他们稳住左翼局面的部署的努力彻底失败。第一波普*由安哈尔特—德骚亲王莫里茨统帅,包括普*的老步兵团和老掷弹兵,每人配备60发弹药。依照普*的*事训例,当他们冲击到奥*左翼防线前就已经弹尽。纳达什蒂将*利用自己的小股骑兵试图扭转左翼的颓势,但毫无用处。奥*左翼开始溃败,此时卡尔亲王和道恩元帅才恍然大悟,从右翼调集兵力试图挽救左翼的败局。然而由于他们再次调集兵力使得从奥*北线防区到洛伊滕地区的正面防线的阵地间距,从4公里扩大到10公里,奥*兵力更加分散。当左翼奥*撤出战场后普*主力开始直扑洛伊滕,40分钟后便抵达洛伊滕地区。普*掷弹兵炸毁洛伊滕的外墙,双方发生白刃战。守*大部被普*消灭,普*兵锋直抵洛伊滕城内的教堂。

(四)洛伊滕本身并非大村庄但战斗十分残酷,拉莫拉尔指挥自己的部队到最后,他收罗一批散兵游勇,包括一些匈牙利人和一些其他部队的溃兵(仅人)。他们退守在村庄边缘的一处制高点上,依托一处风车进行防守。而普*派出禁卫*(由魏哈德·约阿希姆·海因里希·冯·穆伦道夫将*指挥)进攻奥*,奥*通过破坏村庄公墓的方式暂时阻止普*的进攻,随后奥*通过调来一门排炮取得短暂性的优势。当腓特烈大帝发现这一情况后派出剩余部队直接对奥*排炮进行攻击,奥*又将排炮撤回。最终从卜特尔伯格赶来的普*重炮抵达,并布置火力网,在战后参战的奥*部队直言是普*的炮兵火力网促成普*的胜利。由于普*在洛伊滕村内与奥*纠缠和进攻的受阻,普*将领沃尔夫·弗雷德里希·冯·雷措夫的步兵部队的战线短暂的暴露在奥*的枪口下。卡尔亲王调令奥*骑兵回防的调令发布2小时后,由鲁科瑟伯爵指挥的奥*骑兵抵达洛伊滕地区展开对普*步兵的冲击。然而出乎奥*的意料之外的是早已在拉达柯西道夫等候多时的40个方阵的普*骑兵,在齐滕伯爵的指挥下阻挡奥*骑兵对普*步兵的冲击,同时30个中队的(由普*中将格奥尔格·威尔海姆·冯·德里森指挥)的骑兵部队从正前方阻击奥*骑兵,另有普*拜罗伊特龙骑兵部队从另一方向完成对奥*骑兵的合围。战斗中鲁科瑟伯爵被炮弹炸死导致余部溃逃,普*骑兵从后方杀入奥*步兵的战线中使得奥*步兵更加困惑,最终奥*不得不撤出施韦德尼茨河逃亡至布雷斯劳。洛伊滕会战以奥*大败告终,是役过后奥*统帅卡尔亲王辞职,由道恩元帅接任。

霍克齐战役

(一)年1月俄*重新发起进攻,占领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今加里宁格勒),并向普鲁士腹地推进。腓特烈大帝率主力迎击,8月25日俄普两*在奥得河畔的措恩多夫激战,普*在此役战胜俄*。俄*伤亡2.3万人,普*伤亡1.4万人。年底俄*撤回本土过冬。在年8月21日的曹恩道夫战役中腓特烈大帝虽然击退来犯的俄*但却也让普鲁士*自身大失血,同时他又得从本来就所剩不多的兵力中抽出六千人北上前往托尔瑙去迎击登陆什列士威地方的瑞典*。南方战场又一次告急,腓特烈大帝马上回兵南线对付道恩元帅的奥*。腓特烈率领1.5万普*赶回南线战场,与弟弟亨利亲王在萨克森首府德累斯顿会师。纵使普鲁士的兵力不足,但是奥*的推进是不会考虑到普鲁士的难处而放慢脚步的。在道恩元帅指挥下补充大量新兵的奥地利*以八万大*卷土重来,一路拔除普鲁士的兵站据点,压迫普*的阵线后缩,并于年10月10日将战线推过普奥旧国境并来到萨克森境内。苦于手中只有三万人而兵力不足的腓特烈大帝始终不愿再与道恩带领的奥地利*进行会战,但现实是奥*正在每天一步步地向柏林进逼,如果不作一些妨碍工作来阻止其攻势的话最严重的下场将会导致普鲁士王国的士气崩溃,并导致旗下各路贵族邦国的脱退投降与中立自保。为此腓特烈大帝必须表现出愿意为了柏林一战的*治决心来稳定贵族与*队的士气,而且时间已经将近冬季,如果能够再拖延奥地利*队一个月左右的话道恩元帅的八万大*因为粮草问题而被拖垮。最好的结果或许通过几次成功的阻击战来逼迫奥地利*回到冬营等待年结束,这可以为普鲁士争取到半年左右的缓冲时间。

(二)腓特烈大帝将近卫*团的大本营设置在萨克森的罗德维兹,分派出许多小部队去袭击道恩所率领奥*的后勤补给线,试图一边拖延他们的推进一边等待在托尔瑙击退瑞典的北方*团赶回来会合。然而事情并不如腓特烈大帝所希望的那样顺利,在年初率领奥地利骑兵劫夺普*粮草而大为活跃的猛将恩斯特·吉迪恩·冯·劳东在偶然的侦查行动中发现腓特烈大帝设置在罗德维兹的根据地,恩斯特·吉迪恩·冯·劳东将*立即通报道恩元帅,并提议趁机对腓特烈大帝的普*发动一次毁灭性的突袭。击碎腓特烈大帝对奥地利方面而言是一个诱人的机会,这意味着道恩有非常大的可能在年之内结束普鲁士最后的微弱挣扎,让奥地利成为东欧的霸主。于是道恩作出一次*事冒险,夜袭罗德维兹营地。年10月13日晚上从奇特利兹的营地出击的道恩将奥*拆成两个部份,其中以骑兵或乘马步兵为主力的冯·劳东*团(2万人)趁夜把奥*左翼延伸到普*阵线的侧后方去,目标是在第一时间捕捉普*的辎重与大炮等重装备。道恩本人指挥的3.5万人把所有炮兵和多余土木器材全部抛弃在本营,拆成四个轻装纵队向普*推进,由北而南分别以柯提特、罗德维兹、库柏利兹、霍克齐这四个地点进行突破,剩下的两万五千人则是由道恩本人掌握的总预备队。年10月14日凌晨五点霍克齐会战随着奥地利骑兵开始对南面的普*冲锋而揭开战幕,普*遭受到完全的奇袭,士兵来不及穿戴制服就得拿起枪出来应战。南侧边缘的普*在第一时间就被冯·劳东带领的奥*骑兵硬生生地碾过去,普*的侧面与后方形同门户大开。战线正面则涌进大批克罗地亚轻步兵,这些灵巧的小部队以散兵的单位躲藏在树林中朝普*开火。腓特烈大帝被惊醒后一开始还以为是遭到奥*小股部队的夜袭,而命令汉斯·恩斯特·卡尔·格拉夫·冯·齐腾与弗里德里希·威廉·冯·塞德利茨率领骑兵前往拦截,但稍后却传来塞德利茨的报告指出夜袭部队的规模有数万人。

(三)腓特烈二世此时意识到在罗德维兹营地周围的奥*不是几百几千人的别动队,而是道恩指挥的八万大*,他所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要尽可能保存部队地撤出并从道恩手中逃脱。在一团混乱中腓特烈大帝发现到战线南翼的霍克齐希高地会成为左右战场重心的枢纽,遂命令凯斯将*带领援*投入霍克齐,死守高地迟滞奥*以支持普*的重整与转进。除此之外腓特烈大帝下令拉回塞德利茨与齐腾的骑兵师,让他们火速前往左翼北面,试图威胁奥*的侧翼来争取时间。在霍克齐高地的普*战线支撑点上奥*夹击口袋的重心位置,此时成为整场会战最为血腥的激战地。凯斯将*指挥自己旗下五千多名步兵在山丘上面对三面奥*夹击的绝望战况,却仍然顽强地支撑4个多小时才被消灭,凯斯本人也中弹阵亡。霍克齐高地顶端的教堂是普鲁士凯斯*团本部所在地,最后一批凯斯*团的残部就是在此地奋战弹尽援绝而死。凯斯*团的覆灭并非毫无意义的牺牲,他们的奋战吸引冯·劳东将*的骑兵部队,并妨害奥*对普鲁士辎重的破坏行动。在太阳升起前普*的门24磅以上的重型火炮和大半的辎重部队得以摸黑撤出战场,腓特烈大帝的本队也得以从罗德维兹的口袋中逃离,但是奥*的追击在天亮之后仍毫不留情地进行着。然而就在这时一小撮由齐腾与塞德利兹带领的普鲁士骑兵沿着易北河畔绕到奥*的右翼,对柯提特方面的奥*纵队发起几次不甚成功的突袭。这不起眼的骑兵突击却吸引道恩的目光,他意识到奥*左翼的冯·劳东*团过度突出,这种将兵力集中在左翼南侧的作法可能会让普*可趁此形成一个可能足以逆转战局的斜行战列。基于慎重的考虑的道恩在上午九点左右下令停止追击并收拢左翼,让腓特烈大帝率领残余的普*退出战场。

此战3万普*中有9千人死伤,8万奥*中有8千人死伤,对于普鲁士而言是继曹恩道夫战役后一次沉重的大放血。然而会战的结果对于奥地利来说也并不令人满意,普鲁士虽然死伤惨重但在这场会战中整体而言却是小输为大幸,宝贵的火炮与辎重没有落入奥*手中。会战之后因为先前奥*在短短三天内进行猛烈强行*的结果,道恩必须回头收拢掉队迷路的士兵,并且回到奇特利兹的堆栈去拿回大炮和辎重,结果是使得奥*来不及在冬季到来前进入柏林,而必须在萨克逊境内构筑冬营堡垒暂时休兵。霍克齐战役后道恩仍然谨慎,并不积极进攻腓特烈大帝。但是道恩却是机动高手,腓特烈大帝想绕过道恩从萨克森东进西里西亚,后来又改变路线突然回*萨克森调动道恩,但是每次都被道恩抢先堵在前面。年底道恩回营地过冬,腓特烈大帝也回到西里西亚,结束年战局。这一年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有赖俄奥作战不够积极,腓特烈大帝仍然保住萨克森和西里西亚两个省份。

库勒斯道夫战役

(一)年7月俄奥两*联合行动并会师奥得河地区,然后向普鲁士腹地进攻,8月12日俄奥联*在库勒斯道夫与普*交战。年的曹恩道夫战役是七年战争中俄普两*主力的首次碰撞,此役也令腓特烈大帝本人首次感受到俄*的悍勇,但普鲁士骑兵名将赛德利茨指挥麾下36个骑兵中队的惊人表现最终使得普*得以阻遏俄奥两*的会师。其后俄*统帅费尔摩尔将主力撤至兰德斯堡,为解决海上补给问题俄陆海*于10月间再次企图攻取科尔堡,因组织不力进攻失利。鉴于凛冬将至俄*前往维斯瓦河左岸过冬,放弃年的全部占领地。年维斯瓦河畔春日已临,云雀飞上天空,原野鲜花盛开、草木复苏。士兵擦拭武器,*官正整理账目并装备车辆,人人都准备就绪等待开进的命令。然而俄*总司令费尔摩尔仍然情绪低落、无意前进,5月19日俄罗斯重臣会议任命六十岁的彼得·谢苗诺维奇·萨尔特科夫上将为俄*总司令,取代在曹恩多夫表现不佳的费尔摩尔。与此同时经俄奥两国协调(无视法国遏制俄罗斯的要求)达成作战计划,集结于波兹南地区的俄*和集结于波西米亚的奥*将于6月25日开拔,前往奥得河中游地区会师。萨尔特科夫是一个传统的俄国贵族,对当时流行的德语和法语一无所知,生活方式却更接近哥萨克乃至卡尔梅克人(他行*中的指挥所便是一座卡尔梅克式帐篷)。他其貌不扬(有小母鸡的外号),但却关心士兵福祉、平易近人、爱开玩笑,也有着事必躬亲的习惯。

萨尔特科夫进*路线图

7月22日萨尔特科夫率领俄*进抵帕利茨,好斗到愚蠢的普*将领韦德尔率领2.8万人行进到帕利茨以东的扎柳卡斯,但必须公允地承认他是一位勇猛的战士,在鲁腾之战中作为突击矛头大出风头。7月23日萨尔特科夫示意继续西进夺取奥得河左岸重镇克罗森,韦德尔于是主动进攻帕利茨地区的俄*,而萨尔特科夫则精心利用地形(特别是泥沼)布置防御工事。行*整整一个上午和在中午忍受酷热的普*于下午三时投入战斗,结果遭遇俄*重创,普*被俄*恐怖的炮火彻底摧毁。晚上八点一片混乱的普*退出战斗,仅战斗损失达人,俄*则付出死人、伤人的代价。萨尔特科夫在到达之初就幸运的享有士兵的爱,但这种感情现在已变成信任和崇拜。而在柏林普遍被人认为井然有序的普鲁士首都的情况却显得令人沮丧,多纳将*已被迫放弃指挥,他也不敢表现出他的存在。老百姓激动地反对他,他们威胁如果多纳敢于露面就要将他撕成碎片。

(二)24日俄*占领克罗森,在当地获悉奥将劳东(轻步兵和骑兵名将)和哈迪克(匈牙利骑兵名将,曾突袭并勒索柏林)率领2.4万人前去与俄*会合,而奥*主帅利奥波德·约瑟夫·道恩指挥的主力仍在西里西亚向奥得河西岸进*。萨尔特科夫决定不等奥*到达挥师前往奥得河上的法兰克福(不是美因河上的大城市法兰克福),同时要求劳东径往该地会合。针对上述情况时腓特烈大帝留下少数部队监视道恩,自率主力北上企图首先寻歼劳东来孤立俄*,但哈迪克断然放弃补给纵列诱使普*离开奥*行进方向,使得这一计划未能实现,但奥*在行进过程中也付出减员数千人的惨重代价。8月5日俄奥两*会师奥得河上的法兰克福,这支联*合计有6万人,萨尔特科夫失望地发现原本应协助俄*补给的奥*却几乎丢掉所有的补给纵列,而劳东更是亲自前来乞求萨尔特科夫匀出一些口粮给奥*。因这些不愉快事件和萨尔特科夫既不懂德语也不信任翻译的脾气使得劳东对他的第一印象颇为恶劣,认为这位俄罗斯统帅是一个不值得信任的邪恶之徒。8月6日腓特烈大帝与韦德尔残部会合,已成为整顿败*专家的腓特烈大帝迅速将近2万败兵隔离到单独区域以免影响大部队,与此同时腓特烈大帝单独对败*加以激励和慰勉。8月1日西部战线斐迪南·冯·不伦瑞克亲王在明登战役指挥英德混合部队痛击法*的大捷,也被普鲁士宣传机构大肆渲染。8月9日普鲁士中将芬克率领柏林守*前来会合,使得腓特烈大帝手下兵力达到5万人。腓特烈大帝随即指挥部队在法兰克福下游渡河并试图复制一年前的曹恩多夫之战,萨尔特科夫则在法兰克福附近的库涅斯多夫村地区构筑阵地。

(三)8月11日下午长途跋涉的普*抵达库涅斯多夫,普*中一位名为林登的少尉曾在此地行猎,但腓特烈大帝将他找来后却失望地发现此人无法提供什么有效的战术信息。于是腓特烈大帝亲自突前侦察,发觉萨尔特科夫特意把阵地选择在一片岗峦起伏地上。俄奥联*以米尔堡、大什皮茨、尤登堡3个高地为支撑点,把部队分成3个集团,各集团步兵成一线配置,骑兵和奥地利部队作为预备队。俄奥联**构筑野战工事,防御正面朝西北方,奥得河上的渡口筑有多面堡。米尔堡由戈利岑麾下以战斗力贫弱著称的“见习*团”“的五个团守卫,大什皮茨高地为俄*的中央炮兵阵地,由大耶格尔斯多夫战役中崭露头角的鲁缅采夫率领17个团守卫,尤登堡则由原俄*统帅费尔摩尔所部俄*和劳东所部奥*守卫,在战斗中此地*队实际上成为联*的预备队。由于侦察工作不足使萨尔特科夫等俄*将领认为腓特烈大帝将从东南方向渡河并发动攻击,而实际上腓特烈大帝却连续强行*,从法兰克福以北地区渡河机动至俄*东北。然而腓特烈大帝认为俄*东南方向无备,于是决心次日以芬克中将所部八个营和施拉梅尔中将的四十个骑兵中队自东北方向米尔堡发动牵制性攻击,自己以主力自东南方向“薄弱”处发动左勾拳般的全面进攻。当夜闷热干燥的空气中时而传来邻近村庄的悲凉钟声,疲惫已极的普*士兵们(其中有许多已经整整行*三个星期而没有一天休息)紧紧握着武器躺在草丛和灼热的沙地上,久久无法入睡,战马也饱受蚊蝇之苦。12日凌晨3时普*大队开始沿林间小道向东南方向行进,腓特烈大帝在路边不停地用各种方言对来自各地的普*部队加以鼓励,普*也回之以热情响应。

(四)破晓之际已然抵达库涅斯多夫村外树丛的腓特烈大帝发觉自己犯下严重错误,俄*在东南方向的布防远远严密于北方,这也意味着普*主力在经历精疲力竭的行*后还要面对俄*的防御最强点。第在米尔堡和库涅斯多夫村间普*主力预定突击路线上遍布着池塘,从而形成天然屏障。腓特烈大帝准备以猛烈的炮火准备弥补这一错误,普鲁士炮兵在林间蹒跚穿行,11时30分六十余门普*重炮对米尔堡发动雷鸣般的齐射,瞬间压制住堡内四十余门俄*重炮。炽烈的阳光和飞扬的砂石将俄普两*折磨得如同炼狱,而有如攻城炮火般猛烈摧毁一切防御工事的普*炮火更令俄*戈利岑麾下见习*团的二等部队士气濒于崩溃。12时30分普*以九个营(0人)的突击兵力发动对米尔堡的总攻,芬克所部发动辅助攻击,突击部队以巧妙行动在俄*观察死角处加以整顿行列,随后发动突袭。四个先头掷弹兵营迅速越过鹿砦,将见习*团部队迅速击溃,士气低落的戈利岑部死伤惨重,甚至有人毫无动作,只是静待普*刺刀的来临并不时赞颂着圣尼古拉。在米尔堡的战斗中有一个位于一线的普鲁士新掷弹兵竟然手生到忘记用刺刀加以刺杀,直到被旁边老兵猛击一拳教训一番称:“你若不刺杀便被别人刺死”后才猛醒过来。固然可见普*素质已不如战前,也证明俄*见习兵团实在不能达到一般水准。萨尔特科夫紧急调来十二个号称精锐的奥地利掷弹兵连发动反击,但仍然无济于事,溃兵沿着昆格龙特谷地奔逃不止。普*很快控制俄*1/4的阵地,并缴获大小火炮80余门。在芬克、赛德利茨等将领看来已成强弩之末的普*取得如此战绩殊为不易,今日战局只需守成即可,俄*自然会趁夜色撤退。但腓特烈大帝却毫不顾惜,一意决心彻底打垮俄奥*队。日后当腓特烈大帝和卡特交谈时一向很少承认错误的腓特烈大帝仍然认为自己在初步胜利后,利用部队的高涨士气继续扩大战果的做法是完全合理的,而失误则在于先头部队由于太多的热情和太少的秩序而陷入谷地之中,而其他部队跟进太快而距离太近,以致都遭遇巨大困难。

(五)普*炮兵开始移动火炮位置,四门铸造精良的新型奥地利12磅火炮被运送到新占据的米尔堡,对着它们曾经的伙伴猛烈射击,将西南方向砂石遍布的昆格龙特谷地淹没在巨大的烟尘之中。昆格龙特谷地是一条自库涅斯多夫村向西北延展的多砂谷地,恰好间隔在米尔堡和大什皮茨之间。此时腓特烈大帝所部主力从库涅斯多夫村方向、前卫自米尔堡方向、芬克所部自正北方向对大什皮茨发动合击,但俄*阵地构筑颇有条理,使得作为北侧辅攻的芬克麾下八个营则陷入昆格龙特谷地以北的巨大泥沼中,承受着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奥*炮兵和俄*装备新式“独角兽”火炮的秘密炮兵*团合击,却持续发动着无谓而勇猛的进攻。与此同时腓特烈大帝将主力右翼投入到前卫攻击方向,左翼和中央则以密集队形自库涅斯多夫村向谷地前进,而实际上普*只能从昆格龙特谷地东面和大什皮茨炮兵阵地正面威胁到俄*阵地,而当地狭窄、闭塞的环境使得哪怕前*后退让后*补上也变得异常困难,却让萨尔特科夫可以较为容易的将西南方向法兰克福附近的部队运动到谷地作为轮换预备部队。一位普鲁士*官评论:“我*士兵在酷热的沙地上行*,他们饥渴交加,几乎无力挪动身躯。但我们几乎每次攻击都动用同一批部队,而俄奥联*却能够不断以生力*加入战斗。”考虑到此战双方兵力对比并不悬殊,比之鲁腾乃至曹恩多夫普*的兵力劣势要少得多,这不得不令人感到腓特烈大帝是役指挥颇有疏漏,克劳塞维茨日后评论:“在库涅斯多夫腓特烈大帝陷入他自己的斜线战术圈套。”

(六)腓特烈大帝只意识到可以集中兵力对俄*东侧的强攻击溃俄*一翼,继而席卷残余部分,却并未意识到地形的阻隔和工事的构筑使得普*无法威胁到俄奥联*中央和西侧部队,当然侦察从来不是普*的强项。除了使得普*不得不以集群步兵突击的形式发动正面强攻外,还令赛德利茨麾下一万三千骑兵不能如曹恩多夫一样横扫千*。不过赛德利茨此时也正被从某位品行低劣的萨克森贵妇那里不慎得来的梅*螺旋体和旧日的战伤所困扰,以致指挥似乎也颇为凌乱。普*零散的骑兵中队不时对谷地发动侧击,然而却被火力掩护下的奥俄骑兵屡屡击退。在腓特烈大帝的严令下弗里德里希·威廉·冯·塞德利茨决定亲自带队发动猛攻,他以惊人的勇气和魅力率领左翼骑兵从正在重整的普*步兵间飞驰而过,并将此前还耀武扬威的奥俄骑兵打散,然而在谷地的另一边随之而来的3个俄*步兵团(亚速步兵团、第2莫斯科步兵团和精锐的第1掷弹兵团)以火力和坚定将普*的突击彻底化解。赛德利茨终于意识到一年前在曹恩道夫36个骑兵中队横扫俄*两翼的壮举只是一次奇迹而已,不久一发子弹或是霰弹碎片命中他的护手,并在手上划出可怕的伤口,这一伤情由于他的梅*病情而更为恶化。赛德利茨终于不得不退出战场,将指挥权交给勇猛而盲目的骑兵中将符腾堡亲王。符腾堡亲王亲率一个龙骑兵团前往谷地西北方向侦察,或许真是眼力不佳故,当他下达攻击命令时亲王才发现这些龙骑兵们早已四散奔逃。此后试图继续符腾堡亲王侦察工作的普特卡默少将将自己和第四骠骑兵团(白色骠骑兵)葬送在奥地利龙骑兵、俄罗斯哥萨克骑兵和卡尔梅克的刀矛枪箭之下。不久亲王不幸挂彩,骑兵的指挥重担落到普拉腾中将肩上。

(七)在谷地正面蜂拥而来的普*和俄奥联*步兵均排成密集队形,双方进行反复来回搏斗。在激斗之际萨尔特科夫除了指挥分派部队还下马跪倒在地举起双手,当着大家泪流满面地乞求上帝帮自己摆脱这场灾难与绝境,把他的士兵从确定无疑的死亡中拯救出来。这可能是由于他自己的信仰所致,但对于那些朴质无文的虔诚农奴士兵而言他们所信任和热爱的“父亲彼得·谢苗诺维奇”(萨尔特科夫的父名彼得·谢苗诺维奇)这一举动无疑为他们增添勇气和信心。未来的俄*统帅鲁缅采夫此时正依靠昆格龙特谷地的地利守卫着大什皮茨炮兵阵地,此地与米尔堡遥遥相对,由密集的俄*火枪兵阵列重重封锁着。一位普鲁士*评论:“俄罗斯人在高地上排成八十乃至一百人厚的阵型,他们是毫无秩序的人群,却被五十门喷吐着霰弹之雨的加农炮保护着”俄*步兵单腿跪地不断射击,一排倒下去后又一排补上来,但决不后退。有些人成排地倒下,俄*中有许多人装死让普鲁士兵从自己身上迈过去,然后跃起从背后向他们射击。令普*更为痛苦的是尽管俄*以单兵武器相对窳劣、口径繁多著称,但此役中却有大量发射重型铅弹的枪支出现在俄*之手,这种虽然致命性下降却富有杀伤力的武器使得许多普*在关键时刻暂时失去作战能力。尽管也有一些普*步兵越过谷地,但在对面不是被打死就是被推下昆格龙特深谷。双方在昆格龙特谷地陷入最为痛苦的战斗,战场上遍布着尸体,不仅正面如此。由于地形和火力的劣势让芬克的两次大规模牵制性攻击也以失败告终。

劳东中将

步兵的僵持和时间的流逝最终使得此时的普*骑兵指挥官普拉滕中将未经请示腓特烈大帝便作出动用骑兵总攻击的决定,普*骑兵集团自库涅斯多夫村南侧出发,试图绕过大什皮茨阵地转而西进击垮俄*后方,以此改变战局。普拉滕或整个普*的眼力却颇为不佳,大什皮茨以南地区遍布池塘,极不利于骑兵行进,位于普*阵列最前端的先头团的五个中队更是陷入大什皮茨炮兵阵地的炮火中,几乎被彻底摧毁,普*残余骑兵尚未重新集合完毕。统率轻型部队出身且嗅觉极为灵敏恩斯特·吉迪恩·冯·劳东立刻捕捉到战机,俄奥两*的精华正规骑兵早已蓄势待发,一声令下俄罗斯皇储胸甲骑兵团、第三胸甲骑兵团(原米尼赫元帅胸甲骑兵团)、基辅胸甲骑兵团、喀山胸甲骑兵团、新特罗伊茨克胸甲骑兵团(这三个以地名命名的胸甲骑兵团共计只有三个骑兵中队,仅相当于皇储胸甲骑兵团或第三胸甲骑兵团)、梁赞掷弹骑兵团(号称龙骑兵之花)、阿尔汉格尔斯克龙骑兵团、托博尔龙骑兵团,奥地利勒文施泰因轻骑兵团、克拉科维亚克龙骑兵团、利希滕施泰因龙骑兵团一举自普*骑兵左翼出击,不到半小时便彻底击垮一度在赛德利茨麾下无敌于世的普鲁士骑兵。慌不择路的普*骑兵不是在池塘间的小道上晕头转向甚至干脆一头栽进,便是直接冲向谷地中尚在激战的本*步兵。奥俄联*骑兵毫不停歇,驱逐着那些溃逃普*骑兵奔向普*步兵。奥*的勒文施泰因轻骑兵团尤为出色,他们以连续五次冲击突破普*骑兵,又随即向普*步兵发动侧翼猛击。已然奋战十六小时并看到上千战友死伤的普鲁士步兵们被仓皇逃来的大群己方骑兵惊得目瞪口呆,其中一些思维广泛的甚至开始惧怕日后悲凉的西伯利亚之旅,恐惧逐渐充斥心间导致整个战线出现松动。俄奥联*乘势开始总攻,战至下午六时普*步骑均陷入崩溃。腓特烈大帝试图挽回局面,他举起一面海因里希亲王团(此时为第35步兵团)团旗,大声喊道:“若你们还是勇敢的战士就来跟随我!”然而和曹恩多夫之战一样无人回应。

(八)尤登堡上俄*统帅费尔摩尔此刻终于放下望远镜,抛却一切战前的悲观预计说道:“*官先生们,祝贺你们胜利了,彻底胜利了。”此时劳东的骑兵和托特列宾的轻型部队依旧对着溃散的大群普*追击不止,腓特烈大帝不得不向北奔逃五百余米,在米尔堡集结尚有六百人的第31步兵团。他们的确进行一段时间的顽强抵抗,然而在俄*榴弹炮、独角兽炮的火力和步兵刺刀下也很快被歼灭。继续逃跑的腓特烈大帝遇上从后方赶来的装备燧发枪的第49步兵团,尽管他们刚由工兵改为步兵,却如老兵一般排成方阵进行顽强抵抗,直至被彻底压垮。而腓特烈大帝则和自己的少数随从们蔽身在这些英雄燧发枪兵后,其间腓特烈得到的两匹坐骑倒毙,该团的长官立刻将自己的战马让给国王,未及上马一发子弹正好打在腓特烈大帝的金质鼻烟盒上,腓特烈大帝还是能从死里逃生。转进中的腓特烈大帝其后又遇上七年战争中最为优秀的哥萨克部队丘古耶夫哥萨克的追击,近卫胸甲骑兵团两个中队被歼灭,其中指挥官被俘、*旗被缴获,若非齐腾骠骑兵及时来援那么腓特烈大帝几乎被哥萨克骑兵生擒。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该正规化哥萨克团正是德意志人米尼赫元帅留下的少数遗产之一。夜幕已降时夏雷滚滚,不时照亮这片屠场,哥萨克和卡尔梅克们还在结束战斗的战场上不断制造死难者和寻找财物。5万普*此时仅有三千人尚在腓特烈大帝指挥之下,他们饥渴交加,更被不时听到的同袍惨叫痛呼折磨得有如炼狱一般.然而痛苦的战争尚未进行一半,在撤退途中腓特烈大帝仍然不断坚持棍棒*纪,并要求奥得河西岸的弗莱明少将严格盘查败兵,除高级*官和伤员外一律不许通过并就地整编。当他终于脱离险境后立刻下令将残余部队指挥权交给弗里德里希·奥古斯都·冯·芬克中将,命令芬克遵守海因里希大元帅(即亨利亲王)的命令,并向他的侄子和继承人未来的腓特烈·威廉二世宣誓效忠,而后腓特烈大帝返回西岸收拢残*。

(九)此战普*出动53个步兵营(总计人)、95个骑兵中队(总计1人)、重炮门,连同炮兵和工兵在内共计人,战后损失人、火炮门。俄奥联*出动86个步兵营(俄68奥18)、71个骑兵中队(俄36奥35)、火炮门(俄奥48),共计人(俄约奥),战后损失损失约人(俄奥约0)。普*诚可谓惨败,而俄奥联*也以巨大代价赢得极为光辉的胜利。胜利不仅来自腓特烈大帝的失误,更来自顽强的防御、密集的火力、机动的预备力量以及萨尔特科夫和劳东的精诚合作。奥*步炮被置于俄*指挥之下,而劳东如同俄*将领般对俄*骑兵如臂使指,战后萨尔特科夫被授予元帅*衔。在芬克的整顿下到8月13日为止奥得河东岸的普*溃兵已有一万八千人被收容,这使得普*在这场灾难中的损失并不像12日当天看的那么显著。当日腓特烈大帝重返东岸,他在一处被哥萨克焚毁的农舍里安然入眠,这也令普*的*心略微稳定下来。8月14日腓特烈大帝将残*带回奥得河西岸,彻底结束这场冒险的征程。

库涅斯多夫战后俄奥双方战略分歧再次拉大,奥方要求俄*进攻西里西亚,俄方则企图进攻柏林。但俄*由于得不到奥方有力支持导致部队伤亡过大且粮秣也消耗殆尽,8月28日俄奥联*停止向柏林的运动。萨尔特科夫被迫修改进攻柏林的计划,这样勃兰登堡王室的奇迹”终于发生。截止8月底依靠各地戍*的补充和收容败兵,腓特烈麾下已重新集结3.3万之众,然而此时他仍认为这不过是把普鲁士的寿命从按天计算延长到按周计算而已。随着道恩和萨尔特科夫两位老帅间因国家利益而产生的分歧日盛,而海因里希亲王则以高超的侧翼机动指挥约四万人袭扰道恩,迫使其放弃向柏林进*。萨尔特科夫对奥*轻易放弃异常不满,但俄*显然无力单独承担大战。不过考虑到每年均需退往维斯瓦河的不便之处,萨尔特科夫于9月15日离开利伯罗瑟向西里西亚前进,试图在冬季来临之前攻占一些战略要点,以便在此地就近越冬。腓特烈得到敏锐地捕捉到已成孤立之势的俄*,他挑选2.4万部队以强行*尾行,并在包瑙高地追上俄*。这次大胆行动使得本来就无意寻求会战的萨尔特科夫放弃对格洛高要塞的围攻,并继续向东行进。10月1日普*发觉俄*和劳东所部奥*着手向奥得河东岸撤退,10月7日腓特烈得到越过奥得河建立冬营。10月24日萨尔特科夫将部队撤回维斯瓦河畔过冬,腓特烈大帝也在本人、海因里希亲王、芬克等人的努力和俄奥两国的冲突下得以再次以竞争者的姿态出现在中欧舞台。

李格尼茨战役

(一)年8月12日普*与俄奥联*在法兰克福附近库讷斯多夫会战,普*仍沿用斜向冲击法但遭惨败,与此同时英*在汉诺威的明登击败法*。9月奥*占领德累斯顿,并于11月迫使1.2万普*在马克森投降,从此普*元气大伤,转入战略防御。由于奥法两国与俄罗斯帝国存有分歧和矛盾,因而未能乘胜扩张战果,使普鲁士获得喘息之机。年6月普*在兰茨胡特被奥*击败,8月与奥*在李格尼茨战役交战。年战局仍然是以普鲁士的挫败为开始,这一年普鲁士在各个战场的兵力总和只有11万,还没有南战场道恩元帅的奥地利*队多。道恩分出两支部队(分别由劳顿和莱西将*指挥)与主力配合作战,6月普鲁士留守西里西亚的1.2万人被劳顿消灭,同时腓特烈大帝想甩开道恩主力。不久普*击败围堵腓特烈大帝的莱西将*(4万人),虽然成功地夺取莱西的辎重却被莱西溜掉。8月莱西、劳顿、道恩三*大会师,以4倍的数量优势(11.5万人)合围普*,而普鲁士仅有3万人,这一次道恩必欲置腓特烈大帝死地而后快。在道恩看来腓特烈在1比4的劣势下应该不敢孤注一掷地接受会战,为了不让腓特烈大帝溜掉奥*又分出2.4万人(劳顿将*指挥)绕道腓特烈背后,正面则由道恩和莱西9万大*逼近。

(二)8月14日夜腓特烈大帝悄悄地转移营地,让道恩主力的打击扑了个空。乘奥*主力和劳顿还差几英里没有会合的空隙,腓特烈大帝让齐腾掩护后方,全*悄悄向南迎击劳顿的*团(2.4万人)。8月15日凌晨3点连夜行*的劳顿没有料到会遭遇普鲁士全*,急忙以左翼骑兵发动一次冲锋争取时间,主力占领的阵地呈向西弧形、中央内凹。普*很快击退奥地利骑兵进攻,进一步以炮火轰击奥*右翼,发展初期胜利。普*中央步兵(1.4万人)向东进攻奥*防线中段,本来地形不利且必须仰攻,但是奥*事先对打这一仗也没有准备。清晨6点劳顿将*开始有秩序地向后撤过卡茨巴赫河,道恩元帅的奥*主力赶到的时候战役已经结束,此战奥*损失人。普*虽受到一个意外的挫折但是并没有伤及元气,李格尼茨战役后齐腾晋升骑兵上将。

柏林会战

(一)年9月七年战争的战火已经在中欧大地燃烧整整四年,虽然普鲁士渐渐处于下风,但俄奥法三国联*仍然难以迫使仰仗英国金援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此时官复原职的俄*主帅、德裔宿将费莫尔听取一位法国外交官的意见,经过与奥*主帅利奥波德·约瑟夫·冯·道恩的一番磋商两人遂决心纠集俄奥两*的机动兵力奔袭普鲁士首都柏林,以期破坏普鲁士战争潜力,打击普鲁士国王的威望。

费莫尔将*

普*与俄奥联*已经在萨克森-西里西亚战场陷入胶着,瑞典*队也在北面威胁普鲁士国境,柏林城兵力可谓极为空虚。费莫尔与道恩都为此次突袭调集精兵强将,前者选择雄心勃勃还曾以俘虏身份光临柏林因而急于洗雪耻辱的切尔内绍夫中将,抽调1.8万俄*(14个步兵营、4个掷弹兵营、3个骠骑兵团、5个顿河哥萨克团、2个掷弹骑兵团、若干胸甲骑兵、15门各式榴弹炮),另有帕宁麾下的一个师紧随其后。后者则挑出雷厉风行的爱尔兰裔名将弗朗茨·莫里茨·冯·拉西和1.5万奥*(17个步兵营、17个独立掷弹兵连、1个猎兵连、50个骑兵中队、63门大炮)。

对普鲁士而言遗憾的是腓特烈大帝无力调动道恩麾下的奥*主力,也无意强攻奥*阵地,加上莱西行动颇为迅速导致柏林当局既没有将防御增强到足以抵抗的地步,也没有干脆宣布该城为不设防城市。10月2日切尔内绍夫麾下人的轻骑兵先锋已在德裔将领托特勒本指挥下迫近柏林郊区,他虽然颇有才具却也堪称18世纪中叶的典型无行佣兵,奥*将领利涅对这位战友评价可谓一针见血:“白手起家的卑劣绅士毫无荣誉感,大胆又肆无忌惮”。此人生于德意志中部的图林根,最初因为涉嫌腐败逃离萨克森宫廷,而后屡屡更换主人,荷兰、巴伐利亚、普鲁士都曾是他的效力对象,到处留下吃空饷乃至偷窃癖的糟糕名声。即便在七年战争中成为俄罗斯少将,也不妨碍他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在普*担任*官,甚至与柏林商圈过从甚密。

莱西元帅

此时柏林城中仅有堪称新兵、病员和民兵组成的名守*,所幸托特勒本并未尝试强行突入。10月4日符腾堡中将指挥从瑞典战线调回的*队加入城防,10月7日克莱斯特中将又带着从易北河畔败退的残兵败将退回柏林。俄奥*队主力也同样加速行进,莱西手头的诸多火炮严重延误行程,但既然已经杀入敌国领土便索性强行征用牛马,以此确保行进速度,说到底这不过是对普鲁士人以彼之道还治彼身而已。此后心急如焚的莱西更不想让步兵拖累骑兵,干脆拼凑起状况尚可的43个骑兵中队一路猛进,抢在7日早晨抵达柏林城外。日后的普鲁士*事理论集大成者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盛赞这位凶悍对手:“莱西从施韦德尼茨出发后i穿过劳西茨抵达柏林,在10天内行*45普里(约公里),平均每天4.5普里。一支1.5万人的大部队能够达到这样的行*速度也是很不寻常的。”

(二)10月8日莱西麾下的奥*步兵和俄*的帕宁师最终抵达战场,俄奥联*已在柏林城外集结3.4万大*,当面的普*虽然一再得到各式补充也不过是1.7万残兵罢了。莱西和切尔内绍夫随即约定于次日从施普雷河两岸夹击柏林,8日夜间普鲁士将领们见势不妙后在作战会议上认定普*已经无力负担1万余人悉数覆灭的惨重损失,当即决心将多数守*连夜撤出柏林赶赴施潘道,只留下原先的守*殿后。9日拂晓俄奥联*便争相冲向柏林,莱西在战报中写道:“我发现城门那里还是驻扎着普鲁士哨兵,可是一看到我们的掷弹兵冲过去,俄*龙骑兵和骠骑兵就赶忙冲向城门,想要率先拿下它们。”切尔内绍夫也认为:“难以描述*队在等待进攻时有多么急躁、多么贪婪,期望写在每个人脸上。”半个小时后莱西和切尔内绍夫才发现托特勒本干下何等“壮举”,此人早已和普*谈判完毕,将这座普鲁士王都置于俄罗斯帝国的保护之下。根据双方达成的投降协定柏林人的自由和私人财产均不得侵犯,俄奥*队中素以劫掠闻名的哥萨克、边屯兵等轻型部队也不得入城,只有少数俄国正规*可以进驻柏林。于是当守*主力从柏林撤往施潘道时,托特勒本的轻骑兵干脆是毫无阻挡。按照柏林富商们的提议他们还会凑出50万塔勒(仅从含银量来看大约相当于清朝的24万两库平银)的“赎城费”犒赏俄*,其中6万塔勒将用于感谢俄国*官们的慷慨大方。至于托特勒本从中牟利多少,那就是个永远的秘密。难怪莱西随后会在报告里控诉:“这些俄国佬自私自利、混乱、无知,真是摇摆不定啊。除非出大错,不然鄙人可以断定这种同盟毫无益处。”同样被蒙在鼓里的切尔内绍夫只能给自己的属下到处背锅,他做出让步允许奥地利*队控制两座城门、进占“无忧宫”等郊外宫殿,甚至抽出十分之一的“赎城费”犒劳奥*。也紧急抽调帕宁等人的后续部队追杀普*后卫,多少算是要夺取些战果,洗清“默契战”的嫌疑。虽然俄罗斯正规*在柏林城内还算是*纪整肃,不过毛手毛脚的俄国兵还是在炸毁普鲁士火药工厂时白白送掉十五条己方性命。但城外已然沦为俄奥两*的掠食天堂,俄*的哥萨克在夏洛滕堡宫殿里随意破坏根本无从理解的艺术珍品,在齐膝深的陶瓷和水晶碎片间穿行。多少文雅一点的奥*艾什泰哈齐伯爵则是一边在无忧宫里大肆掠夺,一边强迫管理员写下“秋毫无犯”的证词。

道恩元帅

(三)俄奥两*在柏林浑噩度日,直到10月11日听闻普*回师便匆匆撤走,总算是结束这段虎头蛇尾的突袭。不过柏林之战中终究是有些值得一提的战斗,虽然托特勒本的“放水”让普*大部队得以脱身,扎哈尔·格里戈里耶维奇·切尔内绍夫的补救措施却还是逮住一批普*后卫。根据这位中将的战报:“顿河哥萨克上校佳金麾下的25名哥萨克和上尉衔副官尼古拉·帕宁全速行进,穷尽一切方法追上敌*,找到敌方后卫部队后与我*轻型部队取得联系,命令他们以一切可能的方式攻击敌*并将其拖住,为捕获敌*创造时机。敌*后卫包括克莱斯特步兵团、温施营、名王家猎兵、4个重骑兵中队和2个骠骑兵中队。”很快哥萨克名将克拉斯诺晓科夫率领各式俄*轻骑兵撵上这一千多名普*后卫,这当中便有堪称弗里德里希心头肉的猎兵营,这是切尔内绍夫战报中的王家猎兵。尽管普*并没有奥*那样庞大的轻步兵储备,但腓特烈大帝即位伊始便从护林员和猎场看守人中招募精锐轻步兵——普鲁士猎兵,其后逐步从五六十人扩充成一个营。相对于其他部队猎兵身着实用的绿色制服,装备线膛猎枪,加之出身可靠、奖赏及时(至多不过一个团的猎兵在所有步兵团中排名授勋总数前三),并且享受较好的退伍待遇和晋升空间(从年到年间总共名猎兵*官中足有31人并非贵族出身,这在当时的普*中堪称独特)。在七年战争中的布拉格、洛伊滕、霍赫基希战场猎兵都曾立下大功,他们甚至屡屡演出敌后侦察和擒拿逃兵的好戏。猎兵手中的线膛猎枪是一种装填缓慢却威力、精度惊人的兵器,据说能够在近距离放倒一头野猪,毕竟这还是护林员的本行之一。不过它的装填速度仅有普通滑膛枪的一半,加上难以使用刺刀(普*根本未曾考虑到猎兵需要使用刺刀的情形),这导致猎兵一旦在开阔地带面对骑兵突袭时便会沦为砧上鱼肉。

普鲁士猎兵

至于随后的战斗结果中普鲁士官方的猎兵战史中称:“10月9日我部在祖国土地上不幸蒙受本兵种在所有战局中最凄惨的命运,*队沿着施普雷河右岸撤往施潘道,猎兵、温施自由营和名龙骑兵或骠骑兵组成后卫。为了掩护部分城市居民乘坐马车逃往施潘道后卫停留太久,退却途中敌*前卫部队(多数是哥萨克)追上我*后卫,面对他们的攻击我部不得不屈服。猎兵指挥官在这次战斗中的无能表现令人铭记了很久,因为他非但没有利用绵延不绝、便于发挥兵器优势的处子松林赶往施潘道,反而竟敢在毫无必要的状况下让猎兵冒险进入平地。的确有些猎兵坚守住了,但绝大部分人员却在他们原先驻屯的夏洛滕堡附近被俘,不过指挥官和那些骑在马上的*官却设法逃过哥萨克。”切尔内绍夫对此并未过多留意,只是在战报中平铺直叙俘敌近千人、内少校1人、其余*官14人、缴获炮2门,俄*非正规*死伤轻微,只有70人。然而此战却给普*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普*猎兵随后仅仅保留1/4的线膛枪兵编制,其后数十年间绝大部分普鲁士猎兵竟然放弃他们引以为傲的线膛猎枪,转而用上普普通通的滑膛枪与刺刀,宁愿丧失优越感也要保住面对骑兵的最后一线生机。

托尔高战役

(一)年10月9日俄*一度侵占柏林,但对战局影响不大。李格尼茨战役后腓特烈大帝率*指向西里西亚,道恩尽管仍然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还是谨慎地撤出西里西亚采取守势。整个8月份道恩的8万人和腓特烈大帝、亨利亲王兄弟的5万普*对峙,但是整个战略形势对普鲁士仍然严峻。10月东线俄*分出两个*(共1.76万人)突击柏林,一开始被守*击退,但是10月7日莱西将*率从道恩主力分出的1.8万奥*与俄*远征分队会合再次进攻,10月9日柏林投降。腓特烈大帝急忙率*来救柏林,俄奥联*遂放弃柏林,俄*回到奥得河上的主力营地,奥*莱西部南下与道恩主力会师于萨克森境内,埃及共5.3万人人屯兵于奥得河以西托尔高城下,面向南方摆开阵势,11月3日托尔高战役开始。腓特烈大帝的兵力有4.8万人、门大炮,其中包括门重炮。这次战役腓特烈大帝的计划有新的特点,他命令齐腾率1.8万人(1.1万步兵和骑兵)在南方正面牵制奥*主力,腓特烈大帝本人率领主力3万人分3个纵队行*,悄悄从奥*右翼外侧绕到北面向奥*的背后发起攻击。普*主力清晨6点半出发,中午时分腓特烈大帝自己所在的第一纵队绕到奥*阵地背后,但是第二第三纵队还有大部分重炮没有跟上来。奥*中的克罗地亚轻步兵侦察到这个动向后向道恩报告,道恩立即从南方正面分兵向北抵挡,埃及形成一个空心大方阵。下午两点腓特烈大帝为了抓紧时间不顾迂回部队还没有到齐命令发动攻击,由于奥*开始有准备而炮火猛烈,普*第一梯队10个营掷弹兵死伤2/3后退下来,紧接着第二波攻击也告失败。一直到下午4点半普*北方战线逐次投入兵力后始终未能突破奥*防线,腓特烈大帝本人被一枪击中,子弹穿透几重棉衣却没有透入身体。

(二)在南方正面奥*的莱西面对着普*的齐腾,齐腾本来担任的是佯攻任务,但是他充分发挥主动性,以一次接一次的冲锋缓慢地把莱西推向东北方向易北河边,这样莱西和背后及右翼的道恩主力间拉开一段距离。下午4点齐腾突然兵锋一转向西北方向冲进这个缺口,以本身4个骑兵旅加上萨尔登将*的近卫骑兵旅猛攻道恩主力。北方许森将*率领第二和第三纵队最后赶到的兵力也发动最后的突击,正好与齐腾形成前后夹击。奥*总司令道恩元帅受伤,代司令奥唐纳(爱尔兰人)看到阵地已不可守下令总退却。这一战普鲁士取得胜利但是代价高昂,奥*损失1.5万人,而普*损失2万人。拿破仑认为腓特烈大帝在这次战役中犯了分散兵力的大忌,理应遭受惨重的失败。而克劳塞维茨则认为腓特烈大帝是在实验现代战争中把部队分为几个部分协同作战的新方法,只不过这次不太成功而已,因为下一次战役腓特烈就成功运用这种手段。

博克施道夫战役

(一)年11月3日普*在托尔高之战中击败奥*主力,普鲁士战局出现转机。在海上和海外战场上英、法两国争夺激烈,年5月法国舰队在梅诺卡岛海战中击败英国舰队,年英*攻占孟加拉。年后法国因深陷欧洲战场而在海上和各殖民地的争夺中连遭失败。年法国舰队先后在拉古什和基伯龙湾被英国舰队击败,年英国占领法属加拿大、路易斯安那部分地区和西班牙殖民地佛罗里达。年英国占领法国在印度的主要据点本地治里等地,年初交战双方已精疲力竭,普鲁士几乎濒临绝境。同年1月俄罗斯的彼得三世即位后主张与普鲁士议和,5月俄罗斯帝国宣布退出反普同盟,归还俄*占领的普鲁士领土。同时瑞典也退出战争,普鲁士转危为安。年1月俄罗斯女沙皇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其侄彼得三世上台。彼得三世对腓特烈大帝的武功崇拜得五体投地,5月俄罗斯帝国和普鲁士达成停战协定,瑞典也跟着退出战争,普鲁士总算没有两个强敌的干扰。俄罗斯沙皇彼得三世不仅不进攻普鲁士,反过来命令切尔尼谢夫将*率领2万俄*援助普鲁士,并让他在腓特烈大帝的麾下对奥地利作战。腓特烈大帝只需要对付奥地利这个最坚决的敌人,但是这个敌人的总兵力仍然强于他,而且这时普*官兵的素质已经下降到危险的地步。道恩元帅的8.3万奥*和腓特烈大帝的7.2万普*之间争夺的焦点就在西里西亚境内的博克施道夫要塞,腓特烈大帝是个固执的人,他可以容忍首都柏林数度被占领,但是拼命也要保住西里西亚。

(二)切尔尼谢夫的俄*刚刚到达不久,年7月18日消息传来沙皇彼得三世在宫廷*变中被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大帝推翻。切尔尼谢夫接到命令不再援助腓特烈大帝,于是他领所部俄*退出战场。腓特烈大帝连夜找切尔尼谢夫密谈,结果切尔尼谢夫被他说服,暂时把退兵的命令秘而不宣。应腓特烈大帝要求俄*逗留三天,在这三天里仍然假装在普鲁士一边作战,实际是给腓特烈大帝站脚助威以牵制奥地利。而腓特烈大帝要在这三天里利用俄*虚张声势取得一次胜利,因此俄普联*火速开向道恩元帅驻*的博克施道夫要塞,年7月21日博克施道夫战役打响。奥地利要塞在联*南边依托一道山谷,战线面向西北。腓特烈大帝要俄*在奥*正面列阵,但是不用开火。普*选择奥*东北角奥凯利将*据守的一个有限地段投入总攻,这里是一个突出部,虽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是与奥*主防线相对隔离。奥凯利只有守*,在战前道恩没有料到普*来得这么快,由于分散兵力所以在博克施道夫营地的所有奥*也不过3万人。普*主力环绕这个突出部成半圆形展开,腓特烈大帝把部队分成几个部分,各自交代不同的任务,几个部分之间协同作战,这是现代分进合击作战方式的第一次尝试。后来这种方法在拿破仑的各次战役中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乌尔姆战役和弗里德兰战役。普鲁士维兹将*在正东方向首先强攻,击溃奥地利布伦塔诺*。东北的莫仑道夫和诺布洛赫将*的两个旅在55门大炮掩护下正面进攻,同时莫仑道夫还领人从一条偏僻的山谷迂回插入奥*主阵地侧翼。正北方向的曼陀菲尔旅也配合进攻,这样三路普*钳形攻势迫使奥凯利撤出阵地,道恩指挥奥*全线退却。

(三)此战规模不大,奥*损失两千多人,普*损失人。但是在战略上这场战役迫使道恩放弃博克施道夫要塞防务并退回奥地利境内,年10月9日博克施道夫守*1万人投降,腓特烈大帝终于收复西里西亚全境,而俄*在完成虚张声势后启程回国。10月底被废的彼得三世死亡,俄罗斯帝国正式退出七年战争。奥地利终于明白单靠自己的力量已经不足以压倒普鲁士收复西里西亚。年2月与普鲁士签订和约,此后各国相继停战议和。年2月10日英、法两国签订《巴黎条约》,法国将其在北美、西印度群岛、非洲和印度的大片属地割归英国。15日普鲁士与奥地利、萨克森签订《胡贝尔图斯堡和约》,规定西里西亚仍归普鲁士所有,七年战争至此结束。此战之后英国成为海上霸主,法国进一步受到削弱,俄罗斯帝国加强欧洲强国的地位,普鲁士在德意志的特殊地位得到巩固。战争中暴露以平分兵力和切断敌方交通线为主要特征的警戒线战略和呆板的线式战术的弱点,显示野战歼敌的优越性。

(四)英国是在七年战争中最大的赢家,法国在《巴黎和约》中被迫将整个加拿大割让给英国并从整个印度撤出,只保留5个市镇。英国成为海外殖民地霸主,迈向日不落帝国的传奇。但英国将这次法国-印第安战争的战费转嫁在北美殖民州身上,引起当地居民的不满,七年战争完后的13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巴黎和约》成为法国君主制时期的最屈辱的事件之一,法国放弃印度、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东岸。虽然法国仍然拥有密西西比河西面的纽奥良和瓜德罗普岛,但是这次失败标志着法国失去新大陆。法国的外交策略黯然失败,声望也显著下落。这次战争亦使路易十五失去人民的支持。并且在他死后成为法国的最不得人心的国王之一,间接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埋下伏笔。奥地利继上次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后再次不敌普鲁士,玛丽娅·特蕾西娅一直对叶卡捷琳娜大帝和腓特烈大帝有敌对情绪,并在晚年致力于反对瓜分波兰以保持奥地利公国稳定。俄罗斯帝国在七年战争中巩固其在东欧的势力,彼得三世在战争后期的倒戈行为引来奥地利和法国的一片骂声,却赢得普鲁士的友谊。叶卡捷琳娜大帝罢黜不守信义的彼得三世后自己登基为女皇,并更趋于向西扩张,踊跃于瓜分波兰,俄罗斯帝国名将鲁缅采夫亦在此战中成名。普鲁士因为俄罗斯帝国在战争后期的倒戈才保住西里西亚,使腓特烈大帝获得“*事天才”及“大王”的荣誉。自腓特烈·威廉一世以来崛起的普鲁士,此时俨然已经是欧洲的第五个列强。但是巨大的战争也使王国本土成为一片废墟,不过战后的腓特烈大帝全力投入重建和平和经济的工作,让普鲁士的地位变得稳定。他的后继者腓特烈·威廉三世则秉持不战*策,对于*队的建设从一个极端倒向另一个极端,因此后来普*在耶拿战役被拿破仑打的溃不成*,直到俾斯麦的出现才重新让普鲁士强大。

七年战争前后的北美大陆

#世界历史#

1
查看完整版本: 神圣罗马帝国第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