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特里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神圣罗马帝国第十四期
TUhjnbcbe - 2023/9/13 19:55:00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是哪个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哈布斯堡-洛林王朝

四、弗朗茨二世

弗朗茨二世

皮埃蒙特之战

(一)年12月土伦战役后法国所面临的*事形势日益好转且大获全胜,年6月26日法*在比利时的弗勒吕斯大败反法联盟的*队。此时法国国内并不平静,在7月27日发生“热月*变”,国民公会中的大资产阶级与阴谋分子相勾结夺取*权,逮捕并杀害雅各宾派主要领导者罗伯斯庇尔兄弟等革命人物。但是由革命人民组成的国民革命*队仍然在反对外来干涉有的战争中显示自己的力量,使反法联盟的*队一再受挫和失败。年普鲁士和西班牙退出联盟,同法国签订巴塞尔条约,接着荷兰也与法国缔结海牙条约,到年春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劲敌主要是奥地利。正当法国革命*队积极准备北线作战的时候担任巴黎卫戍司令的拿破仑提出自己已多次建议的南线作战计划,当时拿破仑是深受督*府(特别是首席督*官巴拉斯)宠信的*人,在年10月5日葡月十三日的事件中拿破仑受督*官巴拉斯的委托在巴黎用大炮镇压企图推翻国民公会的王*叛乱分子,彻底粉碎保王*人的夺权阴谋,挽救几将倾覆的督*府,为巴黎当局立下头等大功。正因为如此巴拉斯保荐他担任巴黎的卫戍司令,拿破仑握有兵权后多次向督*府提出进*意大利的建议,可是忙于*治斗争的督*官们谁也没有重视过拿破仑的*事计划。既然决定主动进击奥地利,对于拿破仑的建议也就不能不加以考虑了。拿破仑认为为了打败奥地利和扩大法国革命的影响应该开辟南线战场,具体地说就是首先歼灭奥地利和撒丁王国的联盟*队来夺取富庶的皮埃蒙特和伦巴第地区,尔后把奥*逐出整个意大利并将战场推向蒂罗尔和奥地利本土,这样既可解除法国东南部所受的威胁,又可避为开奥地利的主力*团,可以从南面迂回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鉴于拿破仑的*事威望和他建议的实际价值,督*府终于同意开辟南线战场,并且决定委派拿破仑担任意大利*团司令率*出境作战,其任务是要在意大利北部歼灭奥地利和撇丁的联*以此分散奥国的兵力,转移它对于德国战场的注意力。如果情况有利则应配合北线主力从南面夺取维也纳。督*府的这一决定把拿破仑推上战争的历史舞台,使他得以如愿以偿。从此以后拿破仑独自统兵作战驰骋疆场,连续20年中亲自导演50多场战役,在人类战争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业绩。

(二)任命拿破仑担任意大利*团司令无疑是一个正确的决定,这是因为拿破仑不仅比较熟悉北意大利的地理情况,而且认真研究过当地的*事历史。几年前作为一个普通的低级*官的他就设想过对北意大利采取*事行动的问题,因而详细研究过梅里波斯元帅于年至年在那里进行战役的经验,特别是认真探讨过梅里波斯的参谋长包尔色特将*拟制的进攻皮埃蒙特的作战计划。后来他担任意大利*团的炮兵指挥官,在服役的14个月中走遍滨海阿尔卑斯山南段面向法国一边的几乎所有隘口,熟悉法国至热那亚海滨地段的险要道路,并且不止一次地为*团制定过作战计划,这一切条件对于一个即将在那里作战的前线指挥官来说显然是十分重要的。拿破仑对于自己的新任命感到非常高兴,他早就雄心勃勃并要为自己大展宏图一显身手。立功心切的他在年3月9日刚同约瑟芬举行婚礼后在3月11日便告别新婚的妻子,勿匆离开巴黎取道马赛转赴意大利*团驻地尼斯。对于意大利*团原来的服役经历他自以为是比较熟悉的,可是这次重回部队发现情况之糟竟比他想象的还要坏得多,那里的供应情况简直糟糕到极点,士兵缺乏口粮且没有肉吃,许多人服装破烂,甚至没有靴子。由于物质匮乏条件恶劣导致*中纪律松懈、偷盗成风,对于这位新来的司令官*官和士兵们并不尊重,更谈不到欢迎,他们编造种种谣言嘲笑和丑化这位身材不高、貌似柔弱的年轻司令。面对这种情景的拿破仑决定先从整顿*纪入手,他亲自为士兵们规定规章制度,三令五申维护*中秩序,严厉惩处各种违犯纪律的现象,特别是从严处治任何土匪行为。到任不久后拿破仑果断地惩办一批企图哗变闹事的*官和士兵,因此人们很快发现这位新来的司令确实是一位令人生畏的铁腕人物。当时*营中流行着这样一个传说,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矮小的拿破仑仰头对身材魁梧的奥热罗说:“将*你的个子正高出我一头,但是如果你对我无礼我就会马上消除这个差别。”也许这只个过是一个讹传的笑话,但它却反映年轻司令的神圣不可侵犯。

拿破仑不仅强调纪律,而且十分注意思想教育,尤其是用荣誉来进行管理,千方百计激发士兵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他到处发表讲话号召士兵们继承革命精神,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来保卫共和国,抵御王*分子和外国武装干涉者的入侵。当然拿破仑也没有忘记士兵们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的他所设想的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就是鼓励士兵出国作战去掠夺,去对别的民族和人民进行抢劫。例如在进*意大利前他毫不掩饰地煽动士兵们说:“士兵们,你们没有衣穿,吃得也不好,*府欠下你们许多东西,可是它什么也不能发给你们。你们在这些悬崖峭壁中间显示出来的勇气和坚强力量是令人惊叹的,可是这并没有给你们带来任何荣誉,它们的光辉并没有照到你们身上。我想带你们到世界上最富饶的国家里去,富饶的地区和繁华的大都市将受你们支配,你们在那儿将会得到尊敬、荣誉和财富。意大利*团的士兵们,难道你们的勇敢精神和坚韧力量不够吗?”这种露骨的言词对于*治上无知的*队必然会起蛊惑作用,当时拿破仑这种激昂的演说确实赢得士兵们的热烈欢呼,所以在士兵们的心目中拿破仑很快成为一位令人敬佩的统帅。

(三)然而拿破仑所面临的敌人在18世纪末可以认为是十分强大的,拿破仑要想率领法*进入富饶的地区和繁华的大都市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敌人在地理方面占有巨大的优势,与法国毗连的皮埃蒙特地区位于意大利北部的西端。18世纪时它是属于撒丁王国的领地,由于三面都被陡峭高耸的阿尔卑斯山所包围使皮埃蒙特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向来被称作阿尔卑斯山的“看门人”。法国要想进入意大利北部时皮埃蒙特是必经之路,反之意大利进入法国也是一样,因此长期以来皮埃蒙特一直是波旁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相互角逐的战场。对于撒丁王国来说阿尔卑斯山脉是阻止法国人从西部和南部进入皮埃蒙特的天然屏障,这里的高山隘口在一年中有3/4的时间覆盖着白雪,孟夏雪溶前*队几乎无法通行。为了防止法国人越过阿尔卑斯山脉撒丁人在皮埃蒙特境内的勃鲁涅托、苏萨、弗涅斯特列拉、巴尔、托尔托纳、切瓦、凯拉斯科、亚里山大里亚和都灵都构筑坚固的工事,并且配备足够的武器和弹药,这些要塞位于阿尔卑斯山脉的各个山口前面,使那里的边界堪称为不可逾越的天险。敌人在兵力、武器装备和后勤供应方面也都占有明显的优势,当时驻守在皮埃蒙特境内的既有撒丁王国的*队也有奥地利的远征*,他们组成为反法联*。从指挥体系来说联*分为两个*团,即奥地利*团和撒丁*团,但是相互自成独立系统。奥地利*团编有4个步兵师(42个步兵营、44个骑兵近),兵力4.5万人、火炮门,由博略元帅指挥。他们主要部署在亚里山大里亚、米里希摩和博凯塔隘道之间的三角地区,司令部设在阿奎。撒丁*团编有3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兵力2.5万人,火炮60门,由奥地利科利将*指挥。他们主要部署在科尼、蒙多维、切瓦和米见希摩一线,同时以部分兵力扼守阿尔卑斯山的主要隘道和皮埃蒙特境内的各个要塞,以防御法围的阿尔卑斯山*团。奥地利*团与撒丁*团的结合部位于上博尔米达河谷中的米里希摩附近,这里驻有奥*的一个独立旅并由普罗维拉指挥,主要用于保持奥地利*团与撒丁*团在战役战术上的联系。

(四)拿破仑率*进入皮埃蒙特前意大利*团所处的地位和态势是非常不利的,它不仅兵员不足且部署也不合理,在表册上虽拥有10.6万人人但是实际上能够参加远征的只不过3万人。其中步兵2.5万人,骑兵人,炮兵、工兵及后勤部队共人,编为4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师,分别由马塞纳、奥热罗、拉哈普、塞律里埃、斯田热尔和基尔默六位将*指挥。部队象一条长蛇一样分散部署在从萨沃纳到尼斯的狭长地带上导致其长径达公里,这种部署无论从哪个意义上来说都是十分危险的,它的南面很容易遭到正在地中海游弋的英国舰队的袭击,北面面临着奥—撤联*的直接威胁很容易被敌人拦腰切断。鉴于这种危险的局面拿破仑认为无论如何不能再迟疑了,必须当机立断提前发起进攻,趁敌人还在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冬营里睡大觉时出其不意地进入北意大利。发起进攻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越过阿尔卑斯山,从滨海阿尔卑斯山脉与亚平宁山脉交界的卡迪博纳山口进入北意大利是拿破仑构想已久的计划,人们历来认为卡迪博纳山口这个众所周知的隘道,从*事上来说并不会有利于进攻的一方。可是拿破仑懂得任何关山险阻本身不会自己发挥作用,只要战争指导者善于加以利用,就可以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他设想,从这里进入北意大利,不仅可以避开敌人设在阿尔卑斯山中各个隘口前的坚固要塞,而且更重要的是从这里向北可以直接指向奥—撤联*的薄弱部位,切断奥地利*团与撒丁*团的联系,从而使法*在*治上和*事上都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当然这个计划并不是没有缺点的,其本身包含着巨大的困难和危险,但是事实证明困难和危险的大小与*事指挥官指挥能力的强弱是直接关连着的。年4月进*北意大利的法*同它的敌人比较在人数和武器上都处于明显的劣势,但是由于有着拿破仑这位高明的统帅,法*居然很出色地完成自己的进*计划。与拿破仑同时代的著名*事家约米尼将*后来在叙述这经段历史时曾用赞赏的口吻写道:“拿破仑从自己第一次指挥的最初几天起就显示惊人的勇敢和不顾个人危险的特点,他率领司令部越过一条最危险的但更短的道路,即阿尔卑斯山沿海山脉的有名天险,而且是在遭受沿海巡逻的英国舰艇的不停炮击越过的。”

(五)根据巴黎*府的命令法*的第一个目标应该指向撒丁*团司令部的所在地切瓦,这样,一方面可以早日迫使撒丁人退出战争来削弱奥撒联*,借以改变整个战场上的兵力对比;另一方面可以解除对法*翼侧和交通线的威胁,从而使法*能够专心致志地对付它的主要敌人奥地利。为此拿破仑决定让马塞纳将*率领一支部队迅速越过卡迪博纳山口,夺占并扼守菜特诺特和代戈来挡住奥地利*队。同时由奥热罗将*和塞律里埃将*各率领一支部队分别从西面和南面向切瓦实施向心攻击,首先集中兵力击败切瓦及共附近的撒丁*队,然后再回过头来对付奥地利人。可是这个计划并没有付诸实行,因为一个意外事件把整个计划给打乱了。3月上旬法国*府由于财*困难而向热那亚这个小小的商业国提出借款要求但遭到拒绝,为了向热那亚当局施加压力3月下旬巴黎*府命令防守萨沃纳东北海岸的切尔沃尼旅抽调一支兵力,向距离热那亚只有10公里的沃尔泰推进。法*随即占领沃尔泰,这一举动使奥地利*府大为震惊,他们误认为法国人要进*热那亚,因而急忙敦促博略元帅迅速南下增援热那亚。对于这个意外的事件拿破仑开始十分恼火,因为这样一来不仅打乱他的全部计划,而且破坏热那亚的中立国地位,使远征*丧失一个重要的补给港口。然而拿破仑很快发现对热那亚施加压力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可以调动敌人向东从而分散敌人的兵力和注意力,这一点恰恰是拿破仑求之不得的。拿破仑看准这一时机于4月6日命令切尔沃尼旅的其余部分向沃尔泰增援,以吸引敌人向热那亚前进。对于拿破仑这一企图博略元帅毫无察觉,他错误地认为法*下一个目标将指向热那亚,于是急忙将大本营搬到诺维匆匆率*南下。博略元帅把他的*队分成3路,右路为撒丁*队并由科利将*指挥,司令部设在切瓦,其任务主要是扼守斯图拉河和塔纳罗河一线,保障奥*的翼侧安全;中路由阿尔热托指挥,司今部设在萨塞洛,其任务主要是占领蒙特诺特,封锁萨沃纳以北的亚平宁山诸隘口,防守卡迪博纳山口隘道。当法*向热那亚推进时攻击法*的左翼,截断萨沃纳的沿海通路和法*的退路;左路由他亲自率领,主要任务是从法*手里夺回沃尔泰,阻止法*向热那亚前进。

(六)这一部署显然是失策的,博略元帅虽然在北方战争中屡立战功且是一个赫赫有名的统帅,但他对南方的山地战却是一个地道的门外汉。他忽视山地战中绝对不能分散兵力这一古老的原则,将兵力愚蠢地区分为3个互不联系的孤立集团,这对联*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巨大的灾难。拿破仑后来在回忆这个战役时曾经指出:“乍看起来敌*这样布防似乎很高明,可是弄清楚地形条件以后,就知道博略把自己的兵力分散了,因为中路和左翼之间除山后道路外别无通路。反之法*的配置则能够在几个小时内迅速集中全部兵力,猛攻敌*各个孤立的部分。奥*中间只要有一部分失败,就必然使其他部分一同退却。“事实上拿破仑正是利用了博略的这一错误。4月10日博略元帅率领的左路部队抵达沃尔泰,当天奥*集中人,从两个方向对驻扎在那里的切尔沃尼旅发起攻击,经过激战到次日晚终于夺回该城。敌人的这一行动对法*十分有利,因为它使奥*的左翼远远地离开中路部队。由于科利将*率领的撒丁*团当时还在很远的西面,这样就使奥*的中路部队陷入左右无援的孤立境地,对于拿破仑来说这显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为了抓住这一有利战机拿破仑果断地决定放弃先打切瓦的计划,集中兵力首先击败态势孤立的中路敌*。11日拿破仑亲自赶到尼吉诺山南面的桑托里奥向马塞纳、拉哈普和奥热罗三位师长面授机宜,拿破仑的计划是由拉哈普将*率领1个师翻过尼吉诺山从正面攻击敌人,同时由马塞纳将*率领1个师沿蒙特诺特以西的阿塔尔山脊迂回到敌人的右翼,另外再由奥热罗将*带领1个师向敌人的右后方做更深远的迂回,协同马塞纳将*形成对敌人的包围。当日夜间拉哈普师根据拿破仑的命令占领尼吉诺山附近的出发阵地,马塞纳师和奥热罗师也分别于拂晓前到达指定位置。12日拂晓战斗在蒙特诺待打响,清晨晓雾还没有被阳光驱散,近万名法*突然在奥*背后出现。奥*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吓懵了,他们来不及做认真的抵抗被迫纷纷逃命,以致很快就崩溃了。阿尔热托在绝望中命令部队后撤,仅仅几个小时奥*损失人,其中人成为法*的俘虏。战斗发起时科利将*率领的撒丁*团还在很远的西面,当时他们急欲助阿尔热托一臂之力,但是距离战场太远,再加山路崎岖增援不便,结果只能听任盟*被歼。博略对于蒙特诺特发生的战斗开始一无所知,2天以后消息传到沃尔泰,他才发现自己上了拿破仑的圈套,仅是已经太迟了。

(七)关于奥*在蒙特诺特的失败,博略元帅在后来写信给英国驻奥地利*团的武官格雷厄姆上校时曾把责任归于阿尔热托将*,责怪阿尔热托在战斗中仅仅投入一部分兵力,而不是全力以赴。但是这位元帅显然忽视一个事实。如果当初他不是把兵力分散在正面宽达几十公里的崎岖山路上,而是相反集中对付拿破仑,那么这个灾难是可以避免的。对于拿破仑来说攻占蒙特诺特的意义并不限于消灭几千名奥地利人,更重要的是他控制奥撤联*的天然联结点蒙特诺特,并且开始隔开他的2个对手撒丁人和奥地利人,这对于法*的下一步行动是十分有利的。奥*在蒙特诺特失利后开始退守米里希摩和代戈,企图在那里固守阵地等待博略元帅和科利将*的部队从两翼向中路靠拢,阻止法*向都灵方向和米兰方向发展进攻。为了彻底切断奥撒联*的一切联系进而扩大他们之间的距离,并为下一步各个击破敌人创造条件,拿破仑决定不给敌人以喘息时间,趁两翼的敌人来不及向中路增援之际兵分两路以最快的速度攻占米里希摩和代戈。于是命令奥热罗率领1个师进攻米里希摩,命令马塞纳和拉哈普各率1个师攻占代戈,他自己随奥热罗师行进。4月13日挽晓奥热罗率领3个步兵旅(共人)向西进攻米里希摩,战斗进行得十分顺利,在很短的时间里便将敌人逐出米里希摩峡谷。接着在科萨里亚高地附近又包围奥*普罗维拉旅(人),普罗维拉在绝望中多次企图突围,但由于力量过于悬殊最后被迫龟缩在科萨里亚的一座古堡里坚守不出,等待右翼的科利将*为他解围。13日白天奥热罗率领法国士兵多次对古堡发起攻击,但由于奥*凭借古堡负隅顽抗,法*虽然付出很大的代价却没有取得任何战果。14日法*击溃科利的增援部队,随后再向古堡守敌发起猛攻,奥*在弹药、粮食和饮水消耗殆尽下最后被迫缴械投降。进攻代戈的战斗是14日开始的,代戈位于米里希摩东北,位置十分重要。法*一旦攻伐戈,就意味着切断奥、撒主力之间的最后联系,从敌方来说代戈如果失守则彼此之间的联系就只有通过后方若干公里以外的崎岖山路才能建立。因此敌人决心守住代戈,但兵力分散是奥*在历次作战中的一个致命弱点。战斗开始前代戈的守*一共只有7个营和18门炮,同法*相比处于绝对劣势。14日下午2时马塞纳师和拉哈普师(共2万人)从敌人的正面和后方同时发起进攻,在法*强大的攻势下奥*支持不住被迫放弃阵地狼狈溃退,法*乘胜追击举攻占代戈村。

(八)在13日和14日的两天战斗中法*一共缴获30门火炮、60箱弹药和15面*旗,同时还俘虏敌*6万多人,其中包括2名将*和24名高级*官,不过代戈的战斗并没有最后结束。15日凌晨3时由伍克索维奇上校率领的1个奥*师突然在代戈东面出现,这支部队是从沃尔泰开来增援代戈守*的,由于夜间行*在山区迷路没有赶上14日的战斗。当他们发现代戈只有少数法*,而且没有戒备时便突然发起进攻。夜暗中法*误认为碰上奥*主力而惊慌失措、混乱不堪,没有多久便被赶出代戈衬。代戈失守时拿破仑正在卡尔卡勒。他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带领准备向切瓦进攻的拉哈普师和另1个旅连夜赶往代戈。在拿破仑的指挥下法*对孤立无援而又立足未稳的奥*发起猛攻,经过2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奥*伍克索维奇师,重新夺回代戈。在这次战斗中拿破仑的助手拉纽斯表现得异常勇敢,在战斗的关键时刻他亲自率领2个营的轻装步兵沿代戈高地左侧的斜坡爬上去。为了阻止法*这一行动扼守高地的敌人向他们不断进行反击,法*两次进攻均被打退,在第3次进攻中拉纽斯用剑尖挑着帽子冒着炮火冲在前面,他的表率行动激励着法*士兵,他们个个奋勇前进终于占领这个高地,战斗结束后拉纽斯被拿破仑破格提升为旅长。法*在连续3天的战斗中先克蒙特诺特,再克米里希摩尔,又两次攻占代戈,从根本上扭转战略上的不利态势,使整个战场上的兵力对比开始朝着有利于法*的方向转化。联*则由于兵力分散、指挥失当一再遭到惨败最后不得不放弃进攻,仓促退守阿奎和切瓦。4月16日博略元帅在写结奥皇的一封信中被迫承认:”奥*的处境极为恶劣,除了努力收集残余兵力以维护本*团的安全和确保伦巴第的防御外已经没有进攻的能力,自己甚至怀疑奥*依靠现有兵力打下去还有什么希望。”

(九)代戈被法*占领后奥*与撒丁*的联系被彻底切断,他们被分割成两个互不联系的孤立集团而无法并肩作战,不能携起手来共同对付拿破仑。对于法*来说来自奥*的威胁暂时不存在了,拿破仑可以专心致志地在一条战线上作战着手完成进入皮埃蒙特之初规定的主要目标击败撒丁尼亚人,迫使撒丁王国退出反对法兰西的战争,因此他在占领代戈以后立即挥师指向切瓦。切瓦位于塔纳罗河的上游,是从南部山区通往皮埃蒙特平原的重要门户。代戈失守后科利将*预感到法*下一个目标将不可避免地指向切瓦,于是慌忙调集兵力加强切瓦方向的防御。当时撤*在这一地区共有1.5万人,其中人驻扎在切瓦并由科利将*直接指挥,人部署在切瓦北侧的佩达吉尔从北面掩护切瓦,其余人充当预备队配置在切瓦西面的蒙多维。4月16日拿破仑指挥法*分3路抵近切瓦,中路由奥热罗将*指挥,其任务是从正面攻占切瓦和佩达吉尔;左路由塞鲁烈将*指挥,其任务是经蒙待巴兹里科向北包围敌人的右翼;右路由马塞纳将*指挥,其任务是从敌人的左翼迂回到敌人背后。但是拿破仑这一次未能如愿,科利将*察觉法*的企图,为了避免被包围于17日晚命令撒*放弃切瓦,撤*趁夜暗退往圣米凯里与莱塞尼奥之间的科萨利亚河岸占领坚固阵地。法*占领切瓦后立即撤*西进,于行进间对扼守坚团阵地的撤*发起强攻。由于地形生疏且进攻准备过于仓促,再加上塔纳罗河泛滥,奥热罗和马塞纳都没有能按时前出到敌人侧后,法*从正面进行的多次冲击都被敌人击退。一连几天法*伤亡严重,在敌人阵地前面丢下大量尸体。4月20日形势变得更加严重,侦察情报说明驻守在阿奎及其以北的奥*正在向切瓦方向移动,这样一来法*很可能又要进行两线作战,对法*来说这显然是不利的。21日拿破仑在列振纽召开*事会议,指出法*面临的危险,会议一致认为不管士兵如何疲劳法*必须毫不迟疑地再次发起进攻,否则有可能前功尽弃。

(十)正当法*面临险境的时候又忽然出现一个意外事件,22日法*刚要开始向撒*进攻时撒*却列好队伍自动撤出阵地并匆匆地向蒙多维退却,原来科利打算避开法*打击的锋芒将撒*转移到蒙多维东面一个更有利的阵地上去,他想依托这个新阵地抗击法*争取时间,等待博略元帅率奥*前来增援。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愚蠢的决定,科利后来曾因此而追悔万分,但是已经无济于事。正是这个决定不仅使拿破仑轻而易举地占领几天来使法*付出巨大代价的坚固阵地,而且使撒*在退却中遭到法*优势兵力的包围,在法*强有力的打击下撤*无暇巩固阵地,最后终于撤出蒙多推向都灵方向溃退。在这次战斗中撤*共损失人、8门火炮和10面*旗,还有人被法*俘虏,其中有3名将*。攻占蒙多维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事件,它在*事上和心理上都给撒*以沉重打击。拿破仑占领蒙多维后乘胜挥师北上继续发展进逼都灵的有利态势。在强大的*事压力下都灵王室被迫宣布退出战争,派代表到都灵南面的凯拉斯科城同拿破仑进行单独议和谈判。法*在皮埃蒙特作战中的一连串胜利是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取得的,对于远离祖国的法*士兵来说这些胜利当然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为了表彰意大利*团的卓越贡献法国*府在6天之内先后作出5次决定,嘉奖在北意大利战场浴血奋战的法国官兵,拿破仑本人更是利用这些胜利进行着有力的动员工作。拿破仑凯拉斯科城里向欢呼的士兵们发表精彩的演说:“无论是吃的还是穿的,你们几乎什么都没有,但在你们面前却没有任何克服不了的困难。你们没有大炮却专打胜仗,你们没有桥梁却能渡河,你们没有靴子却能急行*。你们在宿营时不仅没有白兰地,有时甚至连面包也没有。世界上只有共和国的*队,只有自由的战士才能忍受你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但是士兵们,同更伟大的事业相比这还仅仅是个开始,你们还没有征服米兰,还没有征服都灵。祖国期望你们继续赢得荣誉,祖国相信你们不会辜负它的重托。在你们面前还有许多战斗等着你们去参加,还有许多城市等着你们去征服,还有许多河流等着你们去跨过。我深信你们凭着对祖国的耿耿忠心一定会发扬法兰西的光荣,一定会迫使敌人同我们签定光荣的和约。在不远的将来当你们凯旋而归返回家园时,你们可以非常自豪地说我曾经参加过征服意大利的战争。”拿破仑就是这样激励法国士兵的,他鼓舞着那些疲惫不堪的官兵为彻底征服意大利而继续战斗。

(十一)4月28日撒丁国王的代表拉土尔将*和拉斯·科斯提上校在凯拉斯科同拿破仑举行正式谈判,由于拿破仑提出的条件非常苛刻谈判曾一度陷入僵局,这些条件是撒丁必须退出反法联盟,并派全权代表去巴黎缔结和约;撒*必须交出科尼、切瓦和托尔托纳3个要塞,在托尔托纳移交法*之前暂时交出亚历山大里亚,法*将控制所占领的一切地方;法*可以在皮埃蒙特境内自由通行,并有权在瓦伦察渡过波河;地方警察必须解除武装,正规*要分驻各地作为警备队,无论如何不得引起法*不安。拿破仑在这次谈判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外交才干,他以胜利者的身份傲视对方,不断进行威胁、施加压力,终于迫使国王代表接受全部条件。当天中午在国王官庭官萨耳马托里斯的家里正式签署停战协议,法兰西共和国同撒丁王国的最后和约是签署停战协议2个星期以后在巴黎签定的,根据这个和约撒丁将科尼和亚历山大里亚两座要塞交给法国的意大利*团驻防,并且拆除苏萨、勃鲁涅托、厄克集耳等要塞;向法*开放阿尔卑斯山所有山口;除法*以外以后不许任何其他*队通过撒丁王国的领土;撒丁不能向任何国家结成任何形式的联盟;将尼斯领地和整个萨伏依省割让给法国,同时根据法国的要求修改撒丁与法国的边界;对于驻扎在撒丁领土上的法*,撒丁王国有义务提供它所需要的一切物资。

洛迪之战

(一)伦巴第位于北意大利中部,年根据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时缔结的乌得勒支和约,奥地利帝国把这片肥沃的土地摄取到手后变为自己的领土。这块如同楔子一样楔在意大利北部的属地,西以提契诺河与撒丁王国的领土为界,北以阿尔卑斯山与瑞士毗连,南以波河与帕尔马公国交界,东与威尼斯共和国的领土接壤。它是一个物产丰饶的平原,单从*事角度来看奥地利人想要守住伦巴第是十分困难的,连绵起伏的阿尔卑斯山脉将伦巴第与奥地利本土分割开,这块属地一旦遭到攻击是很难从本土得到有效支援的。尽管伦巴第拥有欧洲最著名的要塞和意大利最大的河流(即曼图亚要塞与波河),但伦巴第只不过是奥地利帝国一个难以设防的大粮仓。而且不仅如此,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风暴震撼欧洲后反封建的影响已经日益扩展到伦巴第平原,奥地利人在这里的*治统治也开始不稳定。早就渴望获得民族独立和*治自由的伦巴第人以欢迎的态度对待法*,希望法国人帮助他们推翻哈布斯堡王朝的野蛮统治,摆脱当时意大利盛行的半封建制度。他们把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看做是黎明的曙光,而把拿破仑进*北意大利看做是黎明的来临,这种状况表明奥地利帝国对伦巴第八十多年来的反动统治已经快到尽头。凯拉斯科协议与法撒和约的签认使法*所处的战略态势得到大大的改善,濒于崩溃的法*后勤供应有了根本性的好转,开放阿尔卑斯山的诸山口使法*与巴黎之间的交通线几乎缩短一半,长期驻守在法国南部边界的阿尔卑斯*团可以腾出手来增接北意大利战场。另外根据停战协议,撒丁人交出科尼、托尔托纳和亚历山大里亚三个要塞,这样法*就有一个良好的作战基地和踏上进攻伦巴第的天然跳板,而在半个多月以前对于一支衣服破烂、装备奇缺、半饥半饱和士气低落的队伍来说这一切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二)撒丁王国的败北和停战协议的签订使维也纳宫廷大为震惊,他们不能理解都灵王室为什么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就轻易地投降,直到这时他们还陶醉在所谓的光荣历史之中里。年在争夺西班牙王位继承权的战争中萨伏依的维克托·阿马迪乌斯公爵曾被法国人苦苦相逼,当时叶甫根尼亲王被击退到伊泽奥湖岸,萨伏依人丢失除都灵以外的几乎所有领地,但叶甫根尼亲王坚持抵抗、拒不投降,继续与奥地利保持联盟。第二年夏在盟*的帮助下终于打败法国人,取得都灵会战的胜利。然而在这次战争中都灵王室却经不起考验,初次失利便悲观他们失望,撒丁*队并没有被打垮,只不过吃几次败仗就士气沮丧。他们没有进行认真的抵抗,居然很快就屈膝投降,这样一来就使得奥*在北意大利战场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对此奥地利人不能不感到十分恼怒,博略元帅在谈到凯拉斯科协议时曾非常愤慨地指出:“撒丁人败给法国人完全是情愿的,事实上他们早就默认那个协议。”在奥地利人看来这个协议与其说是一种妥协,倒不如说是撒丁人与法国人之间的一种交易。英国*事历史学家利德尔—哈特后来评论过这一事件说;“如果皮埃蒙特人再坚持一下,哪怕坚持几天,拿破仑出于补给上的困难,很可能不得不退回到热那亚附近的沿海地区。”单从*事上来看这种分析当然不无道理,可是一个封建王朝能不能抵抗外来的侵犯,却是由*治、经济和民心、士气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尽管盟国已经投降敌方和阿尔卑斯山给自己的*事行动带来许多艰难险阻,以及北意大利人的民心对哈布斯堡王朝并不那么驯顺,但奥地利仍然决定一定要保住对北意大利的控制和维护王朝的荣誉感以及奥皇的自尊心,因此哈布斯堡王朝严令奥*守住伦巴第平原来打退法*的进攻。

哈布斯堡-洛林家族徽章

(三)奥*队为在一马平川的伦巴第平原作战(特别是在其南部低地作战)自己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在这里他们拥有一支可以与当年匈牙利和克罗地亚骑兵相媲美的精锐骑兵,他们的将领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指挥才干,这种优势在峡谷陡峭、道路崎岖的亚平宁山区里是无从发挥的。在奥*看来拿破仑只会打一些不正规的山地战,对于堂堂正正的正规战则毫不擅长。法国人一旦跨入伦巴第平原他们在山地中所赢得的虚名和所享有的优势会丧失殆尽,奥*的决心和部署就是以这种狂妄无知和盲目轻敌的思想作指导的,这使得奥地利人在下一阶段的作战中付出惨重的代价。由于拥有6万*队的撒丁王国退出战争使北意大利战场上的兵力对比颠倒过来,洛迪战役开始前法国督*府根据拿破仑的要求将阿尔卑斯*团的大部分兵力补入意大利*团,从而使法*在北意大利战场上的总兵力增加到4.5万人。奥*在战役开始前总共只有三35个营和44个骑兵连,兵力共计2.6万人。为破坏法*的进攻企图和改善奥*的被动局面,四月底博略元帅亲自率领一支骑兵突然袭击亚历山大里亚、托尔托纳和瓦伦察三个要塞,从而揭开年北意大利战场的洛迪战役的序幕。其实早在凯拉斯科停战协议签订之前洛迪战役的雏形就已经在拿破仑的头脑中基本形成,凯拉斯科协议中规定法*可以在瓦伦察渡过波河,正是拿破仑为了隐蔽真实企图和转移奥*视线而故意放出的一种烟幕。皮埃蒙特战役后拿破仑虽然拥有在数量上对于奥*的优势,可是他仍然十分谨慎,并没有打算从事直接的进攻。

拿破仑认为根据地理情况和历史传统时摆在法*面前的有三条道路,一条是从亚历山大里亚以北的瓦伦察强渡波河,尔后在帕维亚附近越过提契诺河,由此进入米兰。这是一条历史上人们通常使用的路。这条路的好处是可以将法*的*事行动限制在撒丁和伦巴第境内,既不破坏波河沿岸国家的中立地位,也使法*避免做深远的迂回,从而使自己的作战线得到可靠的掩护。但有明显的缺点那就是法*不仅需要渡过波河,而且需要再渡波河的支流提契诺河。当时正值阿尔卑斯山积雪溶化,波河上游与提契诺河的水位和流量都处于一年中的高峰期,这个严重的水障碍对于缺乏工兵和渡河器材的法*来说显然是很不容易克服的。另外习惯于按常规思考的博略元帅还在这个方向部署大量兵力,这就使法*很难隐蔽渡河企图和达成进攻的突然性。另一条路是从波河下游的克雷莫纳附近强渡波河,然后从东面迂回米兰。这条路的好处是法*渡过波河后可以直逼意大利北部最著名的要塞曼图亚,切断奥*与这个要塞之间的联系,并进而封锁曼图亚,为法*的下一步行动创造有利条件。这样做势必进行远距离的迂回,从而使法*的左翼十分暴露,作战线很容易被奥*切断。此外,雷莫纳离米兰距离较远,中间又被阿达河隔开,进*途中仍然面临着水障碍。第三条路是从瓦伦察与克雷莫纳之间的皮阿琴察强渡波河,然后经洛迪进入米兰。这条路的好处是法*既可以避开江流暴涨的波河上游和提契诺河两道严重的水障碍,而沿波河南岸迅速疾进,取捷径进入米兰又可以出敌不意、攻共无备,乘敌之隙、避实就虚从而达成战术上乃至战役上的突然性。其缺点是法*的左翼比较暴露,作战线易被奥*切断。另外皮阿琴察位于帕尔马公国境内,这对中立的帕尔马公国的主权是一种公然的侵犯。

(四)基于上述分析拿破仑决定首先使用主力在瓦伦察方向实施战役佯动,摆出一付强渡波河的进攻姿态,将奥*主力吸引在瓦伦察方向,同时派出一支精锐部队沿波河南岸秘密东进,在皮阿琴察附近迅速强渡波河。得手后法*主力立即沿波河南岸急速东进,在先头部队的掩护下一举渡过波河。为了隐蔽法*的真实企图和造成奥*的判断错误,拿破仑采取一系列巧妙的欺骗措施。4月28日在凯拉斯科停战谈判中拿破仑提出撒丁必须无条件地向法*开放瓦伦察渡口,并且将这一要求故意透露给奥地利的博略元帅,紧接着又命令马塞纳、塞鲁烈、奥热罗和拉哈普分别率部队进驻瓦伦察附近的托尔托纳、亚历山大里亚和伏赫拉等地。5月3日拿破仑将法*大本营从凯拉斯科移到托尔托纳,按着由拿破仑亲自指挥的法*在瓦伦察附近多次发起牵制性进攻,摆出一付强渡波河的进攻架式。也许是思想上过于麻痹或者是法*在行动上无懈可击,法*在皮阿琴察强渡波河前博略元帅对法国人的真实意图竞一无所知,而对拿破仑采取的一系列欺骗措施则深信不疑。4月底奥*偷袭亚历山大里亚、瓦伦察和托尔托纳失败后博略慌忙地率领主力退守波河北岸,企图凭借波河与提契诺河挡住法*。他的计划是首先将主力集中在阿果尼亚河下游的罗麦洛附近,确保瓦伦察方向及其波柯一线的防御,波河一旦失守则退守提契诺河下游的帕维亚,依托帕维亚附近的坚固阵地组织防守,阻止法*从帕维亚附近越过提契诺河。在博略看来他自己的计划是无可非议的,因为法*主力当时几乎全部集中在瓦伦察附近,大有从瓦沦察方向强渡波河之势。另外波河下游南岸是中立国的领土,他不敢相信拿破仑会无视战争的道德规则去侵犯中立国,这一事实说明博略的计划是建立在盲目自信和主观臆断的基础之上的,一开始就埋下必遭失败的祸根。其实法*的行动并不是无股兆可寻、无端倪可察,5月4日法*先头部队从喀斯奇吉奥向波河下游移动时曾经被奥*察觉,可是博略当时并没有意识到法*的这一举动与法*的渡河行动有什么联系,因此他除了向贝里吉奥佐派出一支部队外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

(五)几天后一场渡河战斗在波河下游的皮阿琴察发生,5月7日一支由名掷弹兵和名骑兵组成的精锐部队由拿破仑亲自率领突然在皮阿琴察,这使得博略元帅惊愕不已,他完全没有料到法国人为了获得战略上的利益竟然不惜侵犯中立国的主权来绕过奥*的主力。当时奥*在这个方向只有少量兵力防守,几万名奥*几乎全部被法*牵制在波河上游的帕维亚地区。拿破仑这一大胆的迂回行动给法国人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它使法*远远地绕开奥*的抵抗线,将几万名奥*置于无用之地,从而在几乎没有威胁的情况下轻而易举地进入伦巴第,使奥*在战役的一开始就陷于一种非常不利的境地。法*的整个渡河行动组织得十分出色,5月6日先头部队分两路向皮阿琴察疾进,左路由安德罗塞上校指挥,其任务是沿波河南岸搜集渡河器材;右路由达里曼将*指挥,其任务是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皮阿琴察。7日上午一场强渡波河的战斗在皮阿琴察附近打响,由于奥*在这个方向没有重兵把守让法*非常顺利地渡过波河,由拉纳上校率领的突击部队在很短的时间里便安全抵达波河北岸,并及以凌历的攻势迅速打垮一支企图阻止法*上岸的奥*骑兵部队。紧接着法*后续部队陆续向北岸驶去,在几个小时内完成渡河任务。在这次渡河中作为突击部队指挥官的拉纳上校表现得非常出色,他的非凡才能和勇敢精神给拿破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几年以后他被晋升为法国元帅,后来还被封为芒泰贝浴公爵,而在拿破仑的元帅中他也是第一个战死在沙场上的人。

(六)然而法*在皮阿琴察附近开始渡河的同时奥*主力也在向波河下游转移,奥*j的先头部队虽然晚了一步来不及在皮阿琴察附近阻止法*渡河,但却很快赶到皮阿琴察的北面。5月7日下午法*先头部队与奥*先头部队在古雅多米里奥附近相遇,然后发生一场激烈的战斗,法*因兵力不足被迫退至波河附近。当天晚上奥*列曾塔伊师(共8个营和8个骑兵连)占领皮阿琴察以北大约四公里处的佛姆比奥,这样一来波河北岸的局势便产生大大的变化,奥*不仅挡住法*前进的道路,而且还迫使法*背水作战,这个局面对于法*显然是不利的。5月8日拿破仑集中波河北岸几乎所有兵力对奥*列普塔伊师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下午1时法*分别从三个方向逼近慌姆比奥,左翼由拉纳上校率领,其主要任务是切断佛姆比奥与卡查里普斯特林戈之间的联系,将列普塔伊师与奥*主力分割开来;右翼出达里曼将*指挥,其主要任务是切断敌人的退路,阻止敌人向科多略和皮其格顿方向退却;中路由拉纽斯将*指挥,其任务是从正面攻击敌人。由于背水而战使法*的攻势异常猛烈,近万名法*从几个方向同时发起强攻将五千名奥*团团围住。奥*因孤立无援而被迫向皮其格顿方向实行突围,这样法*只用很短的时间便一举攻占佛姆比奥,并俘虏奥*两千余人。攻占佛姆比奥是法*强渡波河以后取得的第一个胜利,它对于法*的下一步行动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不仅扭转法*在波河北岸的不利局面,而是为法*主力渡过波河创造有利条件。对于奥*来说佛姆比奥的失败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因为战斗发起时奥*主力离佛姆比奥并不得远,如果博略元帅不是低估法*的渡河能力和进攻能力,而是予以足够的重视并立即采取积极措施,那么佛姆比奥之战的结局很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后来博略为了推卸责任而严厉斥责列普塔伊将*,说他不该撤离佛姆比奥,事实上这种指责是没有道理的。

(七)佛姆比奥的失败并没有使博略放弃进攻的打算,他仍然认为奥*只要再发动一次进攻就可以将法*赶到波河南岸,特别是8日夜间奥*偷袭科多略成功以后博略又开始乐观起来。5月9日博略命令列普塔伊帅协同主力对法*发动一次进攻,企图在法*尚未站稳脚跟前重新夺回佛姆比奥,但由于这时列普塔伊师与奥*主力之间的联系全部被法*切断,导致这一计划没有能够实现。当天下午奥*被迫向洛迪和米兰方向退却,夜间博略将奥*主力全部撤到阿达河左岸。奥*撤过阿达河从当时总的形势来看并不意味彻底失败,如果博略决定将奥*主力集中在皮其格顿附近,那么他仍有可能对法*的翼侧造成重大威胁,甚至重新夺回战场上的主动权。可是从事态的发展来看博略既不打算守住皮其格顿,又不打算集中兵力作战,结果便使奥*陷入不可挽救的局面。法*主力的渡河行动是从5月8日开始的,由于缺乏足够的渡河器材导致这一行动整整持续三天,法*主力在波河中虽然没有遭受任何损失,但因动作迟缓却丧失一些宝贵的时间。拿破仑后来在评论约米尼《关于几次大战役的分析》一书时曾经说过:“假若法*有架浮桥的器材,它就会比奥*早到米兰。但它在征集船舶和构筑渡波河的桥梁方面耽误六十个小时,这就使敌*总司令有机会渡过阿达河,这对于法国人来说不能不是一种遗憾。”帕尔马公爵虽然从来没有得罪过法国人,但他却成洛迪战役的第一个受害者。5月7日法*占领皮阿琴察后帕尔马公爵便沦为法国人的附庸,为了充实法国人的钱包拿破仑向这位不幸的公爵勒索二百万法郎的现款,并且要求公爵为法*提供大量的粮食、*马以及其它费用。此外拿破仑还为法国巴黎博物馆索取一大批艺术珍品,其中包括著名画家米开朗琪罗和柯内吉奥的名作。

(八)法*主力渡过波河后整个形势变得对法*非常有利,博略已经向特林提诺方向撤退,阿达河准备很快放弃,伦巴第防线开始陷入崩溃,米兰城变得十分空虚。拿破仑只要对洛迪发动一次进攻,整个伦巴第西部就会落到法国人的手里,看来法*进入米兰已经是时间问题。洛迪是阿达河下游右岸的一个小镇,位于米兰东南大约四十公里的地方,向北有公路直达米兰,向东经洛迪桥可到克里马,因此交通十分方便,*事上具有重要价值,由于这个缘故奥*对洛迪始终没有放弃。5月9日博略撤离阿达河时在这里留下一支相当可观的兵力,这支兵力由希波顿多夫将*指挥,其任务主要是扼守洛迪和洛迪桥,阻止法*向奥里奥河一线推进。奥*虽然已经是强弩之末但在洛迪方向的防御还是十分严密的,在洛迪附近奥*一共驻有12个营和16个步兵连,兵力总计有1.2万人。具体部署是以1个营和两个骑兵连配置在洛迪城内主要负责掩护奥*后卫渡河,以3个营配置在洛迪下游的克里多一带扼守克里多来防止法*从南面迂回奥*的左翼,其余的8个营和14个骑兵连全部配置在阿达河东岸的洛迪桥附近,主要用于防守洛迪桥来阻止法*从洛迪方向强渡阿达河。5月10日洛迪战役在洛迪拉开序幕,上午法*主力在开往洛迪的途中追上奥*的后卫并发生一场激烈的战斗,在这次战斗中奥*由于渡河心切且消极厌战被打得一败涂地,法*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趁势向洛迪方向发起猛攻。在拿破仑的亲自指挥下法*一鼓作气攻下洛迪,洛迪失守后奥*在阿达河西岸的防御几乎完全瓦解。

(九)奥*退到阿达河东岸后为了阻止法*东进曾打算炸毁洛迪桥,为了阻止敌人这一行动,拿破仑将前卫仅有的两门火炮调到洛迪桥附近并亲自向敌人瞄准射击,在法*炮火的封锁下奥*无法向桥头靠近,最后不得不放弃炸桥的打算。5月10日下午争夺洛迪桥的战斗开始了,洛迪桥是一座狭长的木桥,长一百五十米左右。为了夺取这座桥梁拿破仑在洛迪城内秘密集中一支3.5万人的精锐部队,他的计划是首先由蒙芒将*率领一支骑兵在洛迪上游的莫占基附近徒涉过河攻击敌人的北翼,分散敌人对洛迪方向的注意力;紧接着使用全部火炮向对岸守敌实施猛烈的射击来压制奥*的炮兵阵地;与此同队由拿破仑亲自率领一支突击纵队从正面向敌人发起强攻,以突然勇猛的动作一举攻占洛迪桥。傍晚一场争夺战在洛迪桥上打响,6点奥*的炮火刚刚减弱时隐蔽在城墙后面的几千名突击队员突然打开洛迪城门沿大路冲向桥头,法*这一大胆冒险的举动使奥*惊慌失措、恐惧万状,他们急忙集中全部火力向法*猛烈射击。几十门火炮用霰弹扫荡着桥头和周围地带使法*顿时陷入混乱、畏缩不前,这时拿破仑站在桥头附近一面大声鼓励士兵一面重新组织进攻,由于拿破仑的亲自指挥和鼓励法*再次发起强攻,终于冲上洛迪桥。当冲到桥中间时一些土兵发现前面河水很浅而可以徒涉,于是纷纷从桥上跳下一面趟水前进一面向岸上射击。这时桥上的法*像潮水一般一拥而上直扑奥*阵地,在桥下士兵们的配合下一举夺得洛迪桥。法*夺桥成功后又接连打退敌人后续部队的几次反扑,并捣毁奥*的炮兵阵地。日落前法*全部肃清洛迪对岸的敌人,在这场激烈的争夺战中奥*一共损失2.5万人,丢了15门火炮和大量的物资。而法*仅仅伤亡人。

(十)洛迪战役结束后法*随即向奥*残部展开追击,5月11日法*包围并占领阿达河下游的皮其格顿,俘获奥*人。紧接着法*又乘胜发展进攻,迅速攻克波河下游的克雷莫纳,并将奥*后卫全部赶过奥里奥河。5月14日法*的马塞纳师和奥热罗师进抵米兰城下,米兰的二千名守*宣布无条件投降。5月15日法*以胜利者的姿态穿过欢迎的人群和高大的凯旋门,在人们的欢呼声中沿浩荡荡地开进伦巴第的*治首府米兰。米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建于公元前年。它在历史上曾遭受过40次围攻,其中有20次被攻陷,有4次完全被破坏.它的城寨是在维斯康提官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占领米兰对法国来说无论在*治上还是在*事上都是一个重大的胜利。相反对奥地利来说则是一个巨大的失败,它意味着奥*的伦巴第防线已经彻底崩溃,同时也标志着奥地利在伦巴第的长期统治从此不复存在。5月19日拿破仑在一项公告中公开宣布向伦巴第征收二千万法郎的特别税款,并且在十分荒谬的借口下大肆掠夺意大利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些稀世珍品,如古罗马诗人维古尔的手稿以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绘画大师奥那多·达·芬奇和拉裴尔的杰作等等。不拿被仑还乘机出兵占领波河下游南岸的摩德纳公园、托斯卡纳公国和罗马教皇国,从那里一共勒索几千万法郎的赔款。另外还索取大量的手稿、油画、胸像、花瓶和雕像等等文化艺术珍品,其中包括朱尼阿斯、布鲁都斯的青铜半身像和马尔卡斯、布鲁都斯的大理石半身像。这种带有汪达尔人劫掠色彩的土匪行为和野蛮行径,对于曾经被意大利人看作是解放者的法国人来说无论如何是不光彩的。

莱茵联邦诞生

(一)年12月2日法、俄、奥三国皇*在奥斯特利茨进行一场“三皇会战”,7.3万法*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取得对8.6万反法联*的决定性胜利,俄奥两国皇帝狼狈而逃。拿破仑最后不但守住巴伐利亚,更攻入哈布斯堡领地摩拉维亚,将帝国*赶出意大利,并在普鲁士境内打败俄援*。年12月4日弗朗茨二世向拿破仑求和后法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12月27日奥地利和法国签订《普雷斯堡和约》后奥地利退出反法同盟。据约奥地利承认法国在意大利取得皮埃蒙特、热那亚、帕尔马、皮亚琴察和在西德意志和南德意志取得的一切战果,并把威尼斯地区、伊斯特里亚半岛和达尔马提亚地区(的里雅斯特除外)割让给身兼意大利国王的拿破仑;承认巴伐利亚选侯和符腾堡公爵为国王,巴登公爵为大公;把蒂罗尔、福拉尔贝格、奥格斯堡让给巴伐利亚,将在士瓦本地区的一些领地让给符腾堡和巴登;向法国交付赔款万佛罗林;奥地利获得萨尔茨堡。和约使奥地利丧失六分之一臣民(多万人)和七分之一的国家收入,此约意味着奥地利被排挤出德意志,第三次反法联盟解体。年2月法*攻入那不勒斯王国,那不勒斯国王费迪南德四世逃往西西里岛,7月法*攻破那不勒斯最后的据点盖塔要塞,反法联*被迫撤离意大利。拿破仑又乘胜在南德、中德、西德各诸侯国组成“莱茵联邦”,把它置于法国的保护之下,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区的盟友。年7月12日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16个神圣罗马帝国的诸侯国签订《莱茵邦联条约》,它们脱离帝国加入邦联,举严重削弱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的领主地位。拿破仑为了吸引更多家加入邦联要求奥皇弗朗茨二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弗朗茨二世于年8月6日被迫取消自己“神圣罗马皇帝”的封号,仅保留"奥地利皇帝"的帝号,神圣罗马帝国灭亡。

(二)年7月12日通过签署莱茵联邦条约后16个在法国保护下,包括列支敦士登、巴伐利亚、符腾堡和巴登在内的莱茵河两岸的德意志南部、中西部邦国,脱离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一个新的*治联合体莱茵联邦。联邦在法兰克福设两院制议会,法国皇帝拿破仑兼任莱茵联邦的最高元首,并且支配联邦的外交和*事。协议同时规定在发生战争时,联邦有义务向拿破仑提供一定数量的*队。年8月6日已自称奥地利皇帝的弗朗茨一世(即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被迫宣布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一直处于松散的神圣罗马帝国正式宣告灭亡。在接着的数年有再多23个邦国加入,弗朗茨一世的哈布斯堡王朝只能够统治帝国剩下的领土奥地利。德意志地区内只有奥地利、普鲁士、丹麦控制的荷尔斯泰因和瑞典的波美拉尼亚地区未有加入邦联,而且不计算并入法国的莱茵河西岸和艾尔福特。根据条约联邦平常由一个宪法权力的组织管理,但联邦各邦国都拥有独立的主权。联邦亦是一个*事同盟,各邦国有义务向其保护人拿破仑提供一定数量的*队助战。作为回报这些邦国的统治者将被给予较高地位,巴登、黑森、克莱韦和伯尔升为大公国,而符腾堡和巴伐利亚则升为王国,其他邦国亦可以与其他前神圣罗马帝国的邦国合并而得到扩展。年普鲁士王国败于法国后很多中小德意志邦国都加入邦联,年邦联达到最大的版图,包括三个王国、13个公国、17个侯国以及汉堡、吕贝克和不来梅三个汉萨同盟城市。年德意志西北部大片地区被迅速合并到法国以便监控对英国的禁运,令封锁英国的大陆封锁能够顺利推行。

年的莱茵联邦

(三)莱茵邦联最初的成员有:巴伐利亚王国、符腾堡王国、美因茨选侯国(10年后为法兰克福大公国)、巴登大公国(前身为巴登选侯国)、贝格大公国、阿伦贝格公国(年并入法国)、拿骚-乌辛根侯国(年8月30日与拿骚-魏尔堡合并为拿骚公国)、拿骚-魏尔堡侯国(年8月30日与拿骚-乌辛根合并为拿骚公国霍亨索伦-黑钦根侯国)、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侯国、萨尔姆-萨尔姆侯国(年并入法国)、萨尔姆-基尔堡侯国(年并入法国)、伊森堡-比尔施泰因侯国、列支敦士登侯国、黑森-达姆施塔特领地伯国(年8月14日升格为黑森-达姆施塔特大公国)、莱延伯国(年7月12日升格为莱延侯国)。后来加入的成员:维尔茨堡大公国(年9月25日加入)、萨克森王国(年12月11日加入)、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公国(年12月15日加入)、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公国(年12月15日加入)、萨克森-迈宁根公国(年12月15日加入)、萨克森-希尔德堡豪森公国(年12月15日加入)、萨克森-科堡-萨费尔德公国(年12月15日加入)、安哈尔特-德绍公国(年12月15日加入)、安哈尔特-贝恩堡公国(年12月15日加入)、安哈尔特-科滕公国(年12月15日加入)、利珀-代特莫尔德侯国(年4月18日加入)、绍姆堡-利珀侯国(年4月18日加入)、罗伊斯-格莱茨侯国(年4月18日加入)、罗伊斯-施莱茨侯国(年4月18日加入)、罗伊斯-罗本施泰因侯国(年4月18日加入)、罗伊斯-埃贝尔斯多夫侯国(年4月18日加入)、施瓦茨堡-鲁多尔施塔特侯国(年4月18日加入)、施瓦茨堡-宗德斯豪森侯国(年4月18日加入)、瓦尔德克侯国(年4月18日加入)、威斯特法仑王国(年12月7日加入)、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公国(年2月10日加入)、梅克伦堡-什未林公国(年3月22日加入)、奥尔登堡公国(年10月14日加入,年12月13日并入法国)。

年的莱茵联邦

(四)年10月中旬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中被打败,法*撤退到莱茵河西岸,失去保护的联盟内各邦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很快就倒向反法同盟一方,10月31日莱茵邦联正式解体。在莱茵联邦解散后直至年10月21日德意志邦联成立前,唯一尝试联结德意志地区各邦国的*治团体为“中央行*议会”的组织,主席是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卡尔·冯·施泰因帝国男爵(年-年)。年6月20日这个议会被解散。年5月30日巴黎和约确立各德意志邦国的独立性。年的维也纳会议重画欧洲大陆的*治地图。但是其实德意志地区内的众个邦国的边界只有些微的改动,而后来成立的德意志邦联亦包括大部分前莱茵联邦的加盟国。

年的莱茵联邦

弗朗茨二世将自己统治下的奥地利大公国、波西米亚王国、匈牙利王国以及位于意大利和波兰等处的领土合并为奥地利帝国,自称为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定都于维也纳,奥地利帝国就此成立。年弗兰茨一世将自己的女儿玛丽亚·路易丝嫁给拿破仑,以巩固奥地利的地位。奥地利帝国是一个地跨中欧、南欧、东欧和东南欧部分地区的庞大帝国,在年国土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万人。奥地利帝国的国旗呈长方形,从上到下由黑,*两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奥地利国徽的中心图案是一只姿态高贵的黑色奥地利雄鹰,采用的是拜占庭式的双头鹰图案,雄鹰舒伸的双翅象征着要将国家的安全置于其羽翼之下。奥地利帝国辖下由多个奥皇兼任国王的“王国”以及一些公国和领地组成,主要组成部分为:波希米亚王国、匈牙利王国、达尔马提亚王国、加利西亚及洛多梅里亚王国、克罗地亚及斯洛文尼亚王国、伦巴第-威尼西亚王国、奥地利皇室领地、克恩滕公国、克莱因公国、萨尔茨堡公国、西里西亚公国、施泰尔马克公国、布科维纳公国、塞尔维亚及塔米斯-巴纳特公国、特兰西瓦尼亚大公国、摩拉维亚侯国、蒂罗尔亲王伯国、戈里奇亚和格拉迪斯卡伯国、福拉尔贝格领地、伊斯特尼亚领地。

奥地利帝国国旗奥地利帝国国徽

拿破仑的大陆封锁*策

(一)年7月12日拿破仑把自己控制下的德意志西部和南部的16个小邦组成莱茵同盟,参加同盟各邦均宣布脱离神圣罗马帝国支持拿破仑战争,年8月1日神圣罗马帝国议会宣布自行解散,8月6日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根据拿破仑的要求宣布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使始建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历经年寿终正寝。在期间拿破仑将约瑟夫扶上那不勒斯王位,派路易做荷兰国王,这些举动引起各国对法国的愤怒。年秋英国、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瑞典四国组成第四次反法联盟,10月1日普鲁士率先对法国宣战,10月14日在耶拿战役和奥尔斯塔特会战中击败普*主力,普*几乎全*覆没。之后拿破仑经莱比锡直取柏林,10月25日拿破仑进占普鲁士首都柏林,普鲁士名存实亡。年6月14日法*在弗利德兰击溃俄*,亚历山大一世被迫和拿破仑一世在提尔西特附近涅曼河的一只船上会晤,7月初双方代表签订了《法俄和约》,7月9日普法两国代表签订《法普和约》,两个条约并称为《提尔西特和约》。根据条约原属普鲁士的易北河以西大部分地区被划入新成立的威斯特伐利亚王国的版图,由拿破仑的弟弟热罗姆·波拿巴任国王;在普鲁士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时所攫得的地区成立华沙公国,由萨克森国王兼任君主;格但斯克成为自由市;比亚韦斯托克地区划归俄罗斯帝国,俄罗斯帝国承认拿破仑的兄长约瑟夫·波拿巴为那不勒斯国王,路易·波拿巴为荷兰国王,允诺将卡塔罗海湾转让给法国,承认法国对伊奥尼亚群岛的主权;在英国拒绝俄罗斯帝国提出的议和条件时俄罗斯帝国将同英国断绝外交关系并参加对英国的大陆封锁,在奥斯曼帝国拒绝调停或在3个月内俄土谈判不能取得满意结果时法国和俄罗斯帝国将对奥斯曼帝国采取一致行动。提尔西特和约标志着第四次反法同盟的失败,对普鲁士来说是奇耻大辱,对法国和俄罗斯帝国而言却是对波兰的再瓜分,确定拿破仑的欧陆霸权。

(二)《提尔西特和约》的签订使普鲁士这个曾经拥有30万平方公里土地、万人口和25万*队的强邦,连同它那自称为欧洲最强的*队,以及曾被资产阶级视为进步和理性之所在的开明专制主义精神一道陷于全面崩溃的境地。拿破仑*事上的胜利代表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是统一的资产阶级国家的胜利,以普奥为代表的德意志的失败反映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分裂的诸侯专制统治的没落。拿破仑战争沉重打击德意志的封建专制制度,破坏德意志强固的封建分裂格局,客观上有助于德意志的统一和社会内部新因素的兴起和成长。年德意志内部邦国在拿破仑战争的打击下召开一个全帝国代表会议,取消个邦国,使邦国数减少到30几个,德意志在统一的道路上迈进一大步。更为重要的是战争中产生德意志的*治民族主义,人们意识到落后是由国家的分裂造成的,于是新的社会力量出现了,它以西方的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为旗帜要求国家统一和*治自由,在它看来自由和统一是不可分割的。普鲁士虽然元气大伤但它是全德惟一独立的国家,是德意志希望之所在,只有复兴普鲁士才能统一德意志、复兴德意志,因此全德精英分子聚集于普鲁士共话改革。同时*事上的惨败使普王无力实行专制统治,也意识到对封建农奴制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德意志自由主义贵族和民族主义者得以推行改革拯救德意志,出现年开始的施泰因-哈登贝格改革。改革虽只在普鲁士残存的一半国土上推行,却具有积极的意义,既为德国历史开辟一个新的时代(即开始走上现代化),又为德意志提供统一的力量。与此同时拿破仑在莱茵兰地区推行的资本主义改造使莱茵兰地区成为德意志境内最先转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地区,促成一个德意志现代工商业资产阶级,为普鲁士改革者提供可借鉴和效法的榜样。年后莱茵兰最发达地区归属普鲁士成为此后德意志现代化的火车头,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莱茵文明”,它不仅发展成为全德的重工业基地,而且成为德意志自由和统一运动的中心。统一是德意志民族发展的客观要求,现代化是当时的时代精神,拿破仑战争最终把这两件关系德意志民族生存的大事提上日程,并促成两者的结合。

(三)年英法之间再度发生战争,为战胜法国的英国不断寻求盟国以组织新的反法同盟。次年奥地利与英国签订盟约,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随即加入反法同盟,新生的拿破仑帝国面临当时欧洲最强国家的联合夹击。此时拿破仑也为入侵英国积极准备,他在海峡沿岸集中大量兵力,还有几千条帆船和驳船让部队进行登船和登陆两栖作战训练。同时拿破仑率*不断打击英国在欧洲大陆的盟国,他率领部队从乌尔姆向东推进,在摩拉维亚突然袭击俄奥联*,取得奥斯特利茨大捷。这次大捷后俄*残余部队退入波兰,奥地利与法国缔结和约,拿破仑从奥地利取得威尼斯地区,之后把威尼斯并入受他自己控制的意大利王国。年拿破仑与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俄罗斯帝国与普鲁士边境涅曼河的一个木筏上进行私人会晤,在会谈中拿破仑想方设法打动亚历山大一世,抨击英国是欧洲一切纠纷的制造者,并以他拉丁人奔放的想象力使亚历山大一世神*颠倒。这次会谈的结果便是双方签订提尔西特和约,法国和俄罗斯帝国结成反对英国的同盟,这一同盟在表面上维持五年,但亚历山大一世很快发现在这个同盟中赢得的不是和平,而仅仅是时间。

(四)年拿破仑直接登陆英国的计划失败以后,决定用经济封锁摧垮英国。拿破仑认为阻挠破坏法国在欧洲称霸的国家是英国,然而与英国海*相比法国海*较弱。英国阻挠拿破仑称霸的主要力量是其经济,普奥俄等几个封建专制国家没有英国的资金支持根本就无法把反法战争支撑下去。年11月26日拿破仑签署的柏林敕令,柏林敕令是拿破仑推行大陆封锁*策的第一道法令。敕令宣布封锁不列颠诸岛,禁止同英国进行贸易和联系,在法国及其盟国领土上的英国人一律被宣布为战俘,属于英国臣民的财产一律没收。由英国及其殖民地驶出或曾驶往该地的任何国家的船只,都被禁止在欧洲各港口内停泊,此为大陆封锁*策开始实施的标志。年1月拿破仑颁布《华沙敕令》,年12月拿破仑颁布米兰敕令,年10月拿破仑《枫丹白露敕令》,进一步加强对英国的封锁。敕令颁布时的推行范围包括法、意、荷、瑞士和莱茵同盟,随着法国*事力量的加强,封锁*策也扩及葡萄牙、西班牙和俄罗斯帝国。大陆封锁促进法国某些工业部门的发展,但是当时整个法国工业的发展水平不能代替英国满足欧洲各国的需求,因而使许多国家(特别是与英国有着传统贸易关系的国家)的经济状况大大恶化,导致经济萧条、进出口停滞,引起它们的不满。同时英国采取反封锁措施,并进行大规模的走私活动。实行大陆封锁没有达到从经济上窒息英国的目的,之后随着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大陆封锁*策也随之破产。拿破仑企图用暴力迫使经济上远比法国强大的英国在一场经济战中投降,迫使欧洲大陆承担巨大的牺牲,不顾大陆人民的利益,违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岛战争结束后拿破仑的欲望驱使法国违背与西班牙签署的枫丹白露条约,趁西班牙*变而控制整个西班牙,可以说拿破仑已经开始背离自己的初衷,即为法国革命的胜利打倒一切外来和内部的干扰力量。

大英帝国

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

(一)第四次反法联盟失败后一方面援助西班牙和葡萄牙,一方面准备组织第五次反法联盟,企图趁机复仇的奥地利也参加这次同盟,俄罗斯帝国因拿破仑与亚历山大一世的爱尔福特会晤而保持中立。奥地利在经历年和年的失败后改革*队准备战争,并在年4月9日趁法*大部分兵力深陷伊比利亚战场时偷袭法*在德国的领土。战争开始后奥*兵分三路,卡尔大公指挥奥*主力入侵巴伐利亚,约翰大公率*进攻意大利的威尼西亚,费迪南德大公率*进驻加里西亚以防止亲法的华沙大公国进攻。奥*在4月的萨西尔战役中击败法*,将法*击退至维罗纳和阿迪奇河一线,法*统帅欧仁亲王在随后进攻中成功将奥*逐出北意大利。奥*在4月开进华沙大公国,在4月19日的雷兹因战役被波*击败,波*随即反攻夺取加里西亚。在之后的战斗中两*互有胜负,但波*伤亡惨重致使自己的攻势缓了下来,奥波双方陷入僵持。卡尔大公在4月10日开始进攻,此时驻扎在巴伐利亚东部的达武元帅的法*和巴伐利亚*还处于分散状态。在战争爆发后蒂罗尔地区立即响应奥*,于4月11日爆发反对法国和巴伐利亚的大规模起义,起义*多次击退巴伐利亚*和法*的进攻,接着占领巴伐利亚首府因斯布鲁克,解放北蒂罗尔和南蒂罗尔,形势对法国极为不利。但卡尔大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奥*终因行动迟缓错失良机。

(二)拿破仑不等西班牙战事结束便匆匆率兵回国东征奥地利,4月17日拿破仑到达多瑙沃尔特后迅速与达武会合,扭转法*不利局面。4月20日法奥两*在阿本斯贝格交锋,奥*被法*击败。此后在兰茨胡特等地法*屡败奥*,成功将奥*逐出巴伐利亚,随后拿破仑攻入奥地利境内。阿斯佩恩和埃斯林是多瑙河北岸的一个城镇和一个村庄并都在维也纳的北方,前者距维也纳约3公里,后者距维也纳约8公里,这两个地方都位于多瑙河与多林的比赞贝尔格山之间的大片盛长牧草的马尔希斐特平原上。年5月21日和22日法*与奥*在这里进行激烈的会战,战争开始时拿破仑率大*经提罗耳溯音河和伊扎尔河而上,在埃克缪尔附近击败卡尔大公的奥*,然后以强攻夺取雷根斯堡,迫使卡尔大公在这里越过多瑙河退往波希米亚山脉,这样就占领奥*与奥地利首都之间的阵地。然后拿破仑派达武率兵4万以吸引这位奥地利将*的注意力,自己则顺多瑙河而下攻占维也纳。同时他的助手欧仁·博阿尔内和麦克唐纳正从意大利经由达尔马戚亚、克莱纳,沿木尔河谷而上,他们在此处击溃耶拉契奇的奥*,之后胜利挺进准备同自己的总司令会师。卡尔大公在埃克缪尔和雷根斯堡接连战败后这时正缓缓沿多瑙河北岸而下,他希望能有机会进行一次成功的会战,以便在首都城下拯救帝国,因而率领*队在洛鲍岛和另一小岛(这两个岛把这一段多瑙河分成4条河道)上方的比赞贝尔格占领阵地。

卡尔大公

率领10万*队的卡尔大公时刻盼望自己的弟弟约翰大公率领4万*队前来会合,如果约翰大公能按照所得到的准确命令同科洛夫拉特在林茨会合后他的*队便可增加到16万,并且应当在拿破仑后方的最高地点和自己的主要交通线上占领阵地。拿破仑亲自率领8万做好战斗准备的精兵,其中包括皇家近卫*和贝西埃尔的骑兵预备队,打算渡过多瑙河同卡尔大公会战,并企图在他援兵到达前将他歼灭。为此他下令在多瑙河的右岸和洛鲍岛之间用68条大船和9个大木筏铺上最坚固的材料架桥,而从洛鲍岛到马尔希斐特(即在阿斯佩恩和埃斯林两居民点之间的地方)则架设较为轻便的浮桥,21日晨他开始全力以赴地、周密地组织部队渡河。

(三)奥*司令官从高处的阵地上看见法*行动的轻率,拿破仑使自己庞大的*队从唯一的一座桥上通过湍急的大河,因此各兵种只能依次缓慢地通过狭长的桥,骑兵过河已感困难,炮兵则更加困难。一旦*队被迫退却,这座桥就未必能够拯救法*。卡尔大公看到这一点后立即决定利用这一时机,趁法*的一半兵力还在忙于渡河或者仍在南岸时就消灭已渡到北岸的另一半法*。这位大公命令在上游的部队的指挥官科洛夫拉特、诺德曼等准备好船只,装上重物和纵火物以便在适当的时机破坏桥梁,同时他把自己的主力隐蔽起来,命令骑兵和前哨佯作抵抗,然后在安德烈·马塞纳率领的法*进攻时实行退却。到12时敌人已相当深入,4万多法*已渡到北岸,卡尔大公可以夺取主动权了。这时他率领8万人(其中包括1.4万名精锐骑兵和门火炮)从多林的比赞贝尔格山下来,以拿破仑两翼的两个居民点(阿斯佩恩和埃斯林)为主要攻击目标冲向敌人,这两个据点之间的中央地区、石质建筑物、筑有围墙的花园和许多栅栏被强大的奥*炮队占领,它们主要由骑兵掩护,而霍亨索伦的步兵则作为预备队留在后方。在奥*进行翼侧攻击时两翼展开战斗,两个居民点几度易手,奥*炮兵大量地杀伤法*,以致拿破仑命令骑兵发起总攻企图夺取奥*的火炮。法*优秀的近卫胸甲骑兵以自己素有的勇猛和大胆精神进攻并击退奥*骑兵,如果奥*不是迅速把火炮撤走,不是把步兵编成方队,那么火炮就可能被法*缴获了。最后奥*方队击败法*骑兵,使他们遭到惨重的损失,狼狈不堪地退回自己的阵线。这时阿斯佩恩已被奥*攻克,尽管法*胸甲骑兵是那样英勇、不怕牺牲,在人数愈来愈少的情况下仍反复攻击,孤*阻止敌人突破阵线,但是奥*的中央仍然逐渐地和不可阻挡地向前挺进。

(四)黑夜使战斗暂时停止,可是法*在这次决战中已遭到明显的失败,左翼已被迂回,中央几乎被击退到了桥头。右翼的埃斯林因拉纳的英勇顽强,虽然还没有失守但已被奥*包围。而这些奥*就在法*的尸体之间倚枪打盹,准备一到拂晓就再次进攻。可是这一整夜中生力*不断地过桥到达马尔希斐特,因此到拂晓时除去第一日战斗的全部损失外拿破仑还整整拥有7万人,已经开始渡河的3万人(由达武指挥)还不计在内。会战一开始又恢复对两个争夺中的居民点的攻击,埃斯林被奥*攻克,而阿斯佩恩则重新被法*占领。这一整天两个居民点成决斗的场所,双方都用刺刀冲杀,两地反复易手,但最后还是被奥*占领。他们在傍晚时把炮兵调到这两个居民点,对法*的后方进行交叉射击,在这场血战中拿破仑依靠强大的援兵摆脱守势,采取自己惯用的战法,就是对敌*中央进行歼灭性的攻击。他派拉纳和乌迪诺率领2万步兵、前有门火炮、后有大量骑兵的庞大纵队直扑奥*的中央,霍亨索伦的左翼和罗森堡的右翼之间看来是奥*战线的最弱的部分。起初这次来势凶猛的攻击似乎已完全成功,奥*的防线已被突破,在霍亨索伦和罗森堡的部队之间已经形成一个很大的缺口,法*的骑兵凶猛地冲入这个缺口,打开一条深入后方直到罗伊斯公爵预备队阵地的道路,到处传说奥*败局已定。

(五)但卡尔大公却能够沉着应变,预备队的掷弹兵兼程赶往突破口,排成棋盘形配置的许多方队。随掷弹兵之后疾驰而来的是利希顿施坦公爵的大量龙骑兵,这位勇敢的公爵手持察赫团旗恢复了态势。让·拉纳的强大纵队不能继续前进,于是停下来开始同方队进行互射,但是由于无法展开所以被炮队从相当于火枪射程一半的距离上进行的集中射击击溃。他的骑兵攻击方队,向刺刀硬冲但没有成功,任何一个方队都没有动摇、没有被击破。最后奥*预备队的龙骑兵呐喊着向法*的胸甲骑兵攻击击溃他们,迫使他们慌乱地奔向自己的步兵,终于使全*陷于混乱之中。霍亨索伦在击退攻击后立即率领6个匈牙利掷弹兵团在中央的右方突破法*的阵线,攻占直到埃斯林后方的整个地区,这时埃斯林和阿斯佩恩已被奥*攻占。当奥*中央不顾向洛鲍岛全面退却的法*的奋勇抵抗而胜利前进的时候,奥*炮队也从这两个居民点对桥进行歼灭性的交叉射击,每一发炮弹都杀伤大群密集的人马。法*除遭到这一切灾难外连接洛鲍岛和南岸的桥这时也被奥*的纵火船和木筏破坏了,因而暂时失去从该岛后撤的一切可能。尽管如此但法*的后卫仍然非常坚定地战斗到半夜抵挡奥*,直到法*最后一批部队撤离战场退到岛上,奥*炮队停止轰击,以及被紧张战斗弄得疲惫不堪的炮兵在火炮旁入睡时为止。法*有人被奥*埋葬在战场上,有超过1.6万名伤兵和俘虏被送往维也纳。拉纳和圣伊雷尔受到致命的重伤,几天后便因重伤死去。奥*战死的高级*官87人,兵士6人,负伤16人,还有人做了俘虏。奥*这次在首都城下且几乎就在首都的视界以内所取得的胜利是一次战术性的惨胜,但是法*惨遭挫败后士气沮丧,被围在洛鲍岛那一小块地方。约翰大公没能能按照命令的要求在法*于阿斯佩恩溃败后的第二日早晨率领6万生力*赶到法*的后方,法*因而能保存实力退往安全的地方。

法国元帅拉纳阵亡

#世界历史#

1
查看完整版本: 神圣罗马帝国第十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