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王朝
十三、查理六世
查理六世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德廷根战役
(一)查图西茨会战的结果使奥地利女王玛丽娅·特蕾西娅相信一件事,她无法同时应对四面八方而来的敌*。这次她听从英国国务大臣约翰·卡特雷的劝告和腓特烈大帝签订明确的和约,根据7月28日的柏林条约她几乎把整个西里西亚割让给腓特烈大帝,腓特烈大帝的普鲁士领土一下子扩大1/3,从11.9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5.4万平方公里,人口从万增加到万。于是克芬许勒元帅所率领的*队和查理·亚历山大所率领的*队开向波西米亚,因为腓特烈大帝的背叛致使萨克森*队也开始撤出战场,法国驻波西米亚的*队陷入被合围的危险。为了解救驻布拉格的德·布罗伊的*团,原本是准备侵入汉诺威的法国驻尼德兰的*队在这时奉命东进以解救驻中欧的驻*,英国议会立即拨出五十万英镑来资助玛丽娅·特蕾西娅女王,同时还派遣1.6万人的部队到奥属尼德兰。荷兰共和国也捐出84万弗罗林金币,女王把这笔钱变成*力,这些部队堵死法*马耶布瓦元帅进*的道路,威胁他的后方交通线,迫使他退回出发阵地。而德·贝尔岛公爵(贝尔岛公爵二世)的*团则趁次机会抛弃一切辎重,从包围网的间隙中逃了出来。玛丽娅·特蕾西娅对自己部队的战果很不满意,但还是乐意前往布拉格,在年5月12日加冕为波西米亚女王。
(二)年6月16日英国国王乔治二世亲自率英*与汉诺瓦、黑森等“国事遗诏*”组成联*(共3.5万人)走出阿马拉特·萨芬堡,沿着美因河北岸的一线行*,堕进诺阿耶于德廷根村所设下的陷阱。在那里流入美因河的一条小河的后面,诺阿耶安排格拉蒙公爵率领*队拦截联*,这支*队沿着美因河南岸部署,炮兵在这里能毫无阻挡地攻击联*的左翼,其它的法*则在联*背后渡过美因河向阿马拉特·萨芬堡进*。布满树木的山丘转移格拉蒙公爵的位置,从而保护联*的右翼。时间过了六个小时后英*开始在这个被局限的地方组织攻势,在这段时间里乔治二世的座骑走失了联*最初于开战时有4.4万人人,包括1.6万名名英*、1.6万名名汉诺瓦*队和小部分的奥、荷、黑森*队,法*则有2.6万人。在战斗之前法*切断联*的补给线,联*因缺乏物资造成严重的损失。令情况更坏的是若撤退到哈瑙,在途中将要受到诺阿耶所率领的法*一连串的骚扰。最终格拉蒙公爵违抗命令,他急躁地下令皇家卫骑兵向联*进攻,起初获得一些成果。可是这些进攻迫使法*的火炮停止开火,而且削弱法*的防守。联*之后的反击迫使格拉蒙公爵的*渡过美因河,为联*开启往哈瑙的退路,联*得以撤退及重新补给,法*的目的失败告终。
普鲁士再度参战
(一)荷兰共和国决定支援玛丽娅·特蕾西娅2万大*,她的英国友人在哥廷根战役击溃她的法国敌人,英国皇家海*掌握地中海的制海权使她得以向意大利派兵。2月8日奥地利*队在布劳恩伯爵的统率下在意大利的与莫特马尔统率的西班牙*队决战,结果双方均损失惨重。9月13日萨伏依国王查理·伊曼纽尔三世从奥地利接受伦巴第一小块领土和英国的20万英镑,来作为他提供4.5万*队反法的条件,双方联合围攻土伦*港,但遭到贝尔岛元帅的顽强抵抗而未果。女王在胜利时的强硬态度一如她在逆境中的英勇程度一般,年夏奥*攻入阿尔萨斯逼近斯特拉斯堡,并同时进逼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王国。如今她不只梦想重现,不仅收复西里西亚,还想把巴伐利亚,阿尔萨斯和洛林重新并入奥地利君主国。腓特烈大帝有一阵子也歌舞升平一番,他在柏林新盖一座歌剧院,还在那里写诗、吹笛子。他还邀请伏尔泰来访,但伏尔泰答称自己仍然忠于沙特莱夫人。不过就在这个时刻法国内阁惊觉自己正在遭受英国、奥地利、荷兰以及萨伏依的围攻,这才忆及腓特烈大帝的天才和他的勇武之士将是法国的最佳助力,要是腓特烈大帝也能背叛他和奥地利所签订的和约的话那他当初违背和法国的盟约一事也将被原谅,同时威胁他称凭着女王复兴的奥地利不仅西里西亚甚至普鲁士本土都可能遭受危险,使者就是对*治跃跃欲试的伏尔泰。从8月以后伏尔泰在腓特烈大帝的宫廷呆了一个半月,除了一再的赞美外什么也没得到。
(二)到了年奥地利在各条战线上的胜利使腓特烈大帝终于为自己的安全和所夺占的领土担心,8月15日他发动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他原定首先征服波西米亚,由于萨克森位于柏林和布拉格之间所以他就把*队开进德累斯顿,因而激怒当时兼任波兰国王并住在华沙的奥古斯特三世。到了9月2日腓特烈大帝的八万大*已经开到布拉格城门,半个月后守*出降,他留下*队驻守波西米亚首府,然后向南进*再度威胁维也纳。玛丽娅·特蕾西娅前往普雷斯堡要求匈牙利议会再次派兵支援她,议会给她4.4万*队,很快又追加3万名。洛林的查理奉命带领主力*团放弃对阿尔萨斯的攻击,会师切断腓特烈大帝的后路。腓特烈大帝估计法*会追击奥地利*队,但他们却按兵不动。他试着迫使洛林亲王和他会战,但查理·亚历山大却避开他,前往支援切断普鲁士*队和西里西亚的交通线。腓特烈大帝发现历史在重演,他的*队被孤立在热忱的天主教徒和身怀敌视的人民之间,匈牙利*队正在前来与洛林亲王会师。不久更糟的消息传来,萨克森以公然站在奥地利一边参战,腓特烈大帝深恐被人切断和自己首都的补给来源路线。于是他向北撤*,一面臭骂背信弃义的法国人,一面命令放弃布拉格。他已经有1.2万*队被零星干掉了,12月13日他返回柏林时一半*队已经不复存在,这次不再像昔日那样自豪,因为他终于知道无信用者终究会被人抛弃的道理。
(三)局势的大潮强烈地冲击着腓特烈大帝,年1月8日英国、荷兰共和国和波兰-萨克森在华沙和奥地利君主国签订同盟条约,要求签约国恢复年的边界,以此方式否认腓特烈大帝占领西里西亚的合法性。奥古斯特三世出租自己的3万*队,每名士兵卖价5英镑。1月20日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七世皇帝去世,时年48岁。查理七世临终前对自己称帝和夺占波西米亚王位而导致整个巴伐利亚遭到毁灭表示哀伤,他的遗嘱要求他的儿子放弃这些权利而与奥地利君主讲和。这位新任选侯不顾法国的抗议遵守这项忠告,4月22日他撤回自己称帝的主张,并同意支持女王的丈夫弗兰茨·斯蒂芬大公爵为帝,于是奥地利*队撤离巴伐利亚。至此玛丽娅·特蕾西娅女王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收复西里西亚。由于法国在赫尔曼·莫里斯·萨克斯元帅(萨克森选侯奥古斯特三世的异母兄弟)指挥下于5月11日在丰特努瓦战役大败英荷联*使她感到困扰,但是在当月她还是把*队主力调到西里西亚并令其寻机作战,但在6月3夜6万普鲁士*队发动奇袭,在凌晨突袭10万奥地利和萨克森联*,把他们赶出营房,新近重组的普鲁士骑兵对赢得霍亨弗里德堡战役的胜利作出关键的贡献。奥地利*队缓缓后退,普*追击一段时间后发现没有效果,就停止深入。
霍亨弗里德堡战役
(一)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后奥地利并不甘心于屈辱的议和条约,因此便与英国、汉诺威、黑森、荷兰结盟进攻反奥阵营中除普鲁士外的其它盟国,于是战事重启。普鲁士不愿见到任何一方获得全胜,尤其害怕奥地利获胜后会回头追讨西里西亚,因此在年重新加入战争。8月17日普鲁士再度施展突袭攻势,这次普鲁士兵分三路,施维林元帅一路1.6万人,安哈尔特-德绍亲王利奥波德二世1.5万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自率4万人以齐腾的骠骑兵为先锋。三路大*采向心的攻击姿态从西里西亚出发,首战大败萨克森*队,然后指向西里西亚正南方波希米亚的首都布拉格。年9月16日普*攻占布拉格,继续以6.2万人的主力向维也纳进*,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正式揭幕。与上次一样奥*因普*的突然袭击而在最初的数个月被普*大败,奥*只能转打消耗战。奥地利总司令卡尔洛林亲王率5万人回援,采取坚壁清野的方针派兵偷袭普*的补给线,以截断其弹药及粮食供应,使腓特烈大帝在波希米亚境内遭遇后勤补给困难。奥*威胁腓特烈大帝的后路并成功消灭普*的1.2万人,约占其*队总数的五分之一。
(二)当腓特烈大帝缓慢回撤至布拉格附近的时候曾想引诱卡尔出来决战,但是10月份已经天寒地冻,卡尔亲王又会合萨克森盟*后兵力增加至10万人,于是腓特烈大帝承认战略上已无利可图,准备缓慢撤回西里西亚。年11月26日普*因欠缺弹药及粮食供应只能退出布拉格撤至西里西亚转为战略防御,尽管战略上受一次挫折但是腓特烈大帝在战场上并没有失败,他将计就计装做向西里西亚首府布雷斯劳撤退,引诱卡尔亲王走出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山地追击到西里西亚的平原上,以便以一次干净利落的战役彻底击败奥*。年初奥*击败法*和巴伐利亚*,并于该年5月攻至西里西亚。5月26日普*的5.9万人在西里西亚的霍亨弗里德堡埋伏,6月4日清晨霍亨弗里德堡战役爆发。年战局开始后卡尔果然率领6万奥*入侵西里西亚,腓特烈大帝先故意示弱向布雷斯劳方向撤退,6月3日晚9点突然杀一个回马枪,命令*队以强行*连夜接敌。6月4日凌晨普*秘密运动到奥*营地附近,命令部队就地休息两小时他本人也裹着斗篷在露天和衣而卧。凌晨2点普*再次出发揭开霍亨弗里德堡战役的序幕,6月4日凌晨4点,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普*由东南向西北方向的奥*发起进攻。
普鲁士*队
(三)普鲁士右翼骑兵太急于求成,反而把奇袭发展成一场混战,但是在左翼和中段的普*获得完满的成功。在中段利奥波德二世亲王的21个步兵营排着整齐的横队,冒着奥地利炮火勇敢无畏地前进并忍受着伤亡一枪不发,一直走到火枪瞄准的有效射程以内随着一声令下排枪齐射。他们的火力是如此地具有毁灭性,据说第一排齐射就打倒敌*的50%。普鲁士战线南段的骑兵由齐腾少将和拿骚中将指挥,要以人对付奥地利的骑兵,而且中间要越过一条河流障碍。但是齐腾率领普鲁士骑兵精锐中的精锐,拜罗伊特团10个中队冲锋,20分钟之内就拿下9门大炮、67面*旗、俘虏2,人,自身仅仅94人阵亡。这场骑兵战斗有点象后来拿破仑大*的骑兵预备队冲锋,能够在关键的时刻关键的地点发起决定性的一击,这标志着普鲁士骑兵的成熟。腓特烈大帝在战争间隙的两年间,对骑兵建设所付出的努力终于见到成效。霍亨弗里德堡战役是一场干净漂亮的奇袭,早晨9点战斗已经结束,普*以少数的伤亡换取奥*五倍的损失,获得无可争议的胜利。此战之后查理亲王缓缓向南退入波希米亚境内,腓特烈大帝达成解除西里西亚威胁的战略任务,向波希米亚追击一段距离,划一个顺时针的大圈后主动撤回西里西亚,准备谈判结束战争。
(四)这时英国再度以外交方式求和,年夏法国支持小王位觊觎者登陆苏格兰,迫使英国将坎伯兰公爵统帅的最精锐的部队撤离弗兰德斯。萨克斯元帅为法国攻城陷阵,甚至连英国设在奥斯坦德城的主要基地也被攻占,英王乔治二世深恐连战连胜的法*会攻抵自己心爱的汉诺威。曾经以求和的罪名抛弃罗伯特·沃波尔的英国议会也厌倦这种耗费金钱和生命的无聊战争,英国要求玛丽娅·特蕾西娅女王与腓特烈议和,以便奥地利和英国的力量能够集中起来,全力对付那个战绩与其战甲一样高的将领萨克斯伯爵统帅的如虎添翼的*队。当奥地利女王拒绝时英国以撤销一切援助,结束所有补助金来作为要挟,但她还是拒绝。于是英国邀请腓特烈大帝前往汉诺威城参加会议,8月26日英国和腓特烈大帝的代表在会场单独签约,英国确认普鲁士对大部分西里西亚的主权(未割让普鲁士的小部分称为奥属西里西亚),腓特烈答应推举弗兰茨·斯蒂芬为神圣罗马皇帝。10月4日托斯卡纳大公弗兰茨·斯蒂芬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一世,他的妻子奥地利大公、匈牙利女王、波西米亚女王玛丽娅·特蕾西娅则成为皇后。伏尔泰酸溜溜地表示:“神圣罗马帝国即不神圣,又不在罗马,更不是帝国。”玛丽娅·特蕾西娅女王还是不肯干休,她命令自己的*队继续作战,奥地利统帅洛林亲王于9月29日发起索尔战役。
索尔战役
(一)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中普*在霍亨弗里德堡战役的奇袭中大败奥*,此战之后洛林亲王缓缓向南退入波希米亚境内,腓特烈大帝曾有慢半拍试图追击的打算,但追到一半就发现到功效很小,而且腓特烈大帝认为普鲁士再继续参加奥地利王位继承战耗下去实非良策,已经有谈判停战的打算。于是他把为伏击奥地利人而集结起来的六万大*再度打散,前往波希米亚王国各地肃清奥*及其附庸*的残余据点和游击部队,并号令部队建设冬营准备在波希米亚渡过冬季。洛林亲王查理·亚历山大为了一雪前耻积极地寻找普鲁士*队在波希米亚战线上的弱点,奥地利骑兵在史陶登兹一带掌握普鲁士部队的分怖状况及具体人数,洛林亲王现今得知腓特烈大帝驻扎在波希米亚南部的本队仅剩下2.2万人人左右,仅有奥*的卡尔亲王*团残部(4万人)的一半,双方仅有不到十天的行*路程之隔。有了这个绝佳好机后卡尔亲王决意从波希米亚跃出,矛头直指腓特烈*团,他要向击败自己两次的腓特烈大帝一口气讨回先前的总帐。奥*以前所未闻的速度拥入波希米亚,洛林亲王展现神速的推进效率,打破先前世人对奥*厚重缓慢的印象。自9月25日起至27日间其*团就吃下近三十个普*散怖在波希米亚的阵地和补给堆栈,而且截杀所有普*通报兵、传令、斥侯,成功地封锁洛林亲王进*的消息。9月29日洛林亲王的四万部队历经激战后抵达腓特烈直卫*团所今的布尔克斯朵夫,虽然因为过度猛烈的强行*而令奥*阵中出现大批战斗损员和脱队落伍者,但是基础建制均堪称完好。用肉眼看到神圣罗马帝国*的旗帜后,从这个令人震撼的消息中回过神来的腓特烈大帝立刻下令普*准备临战,然而卡尔亲王的部队在29日*昏抵达战场后并未立刻发起进攻,而是下令部队掘壕兴建防御阵地休息,这恐怕是因为奥*不善夜战和强行*导致士兵们的体能大幅下降之故。
(二)腓特烈大帝在庆幸奥*未发动最让自己担忧的夜袭或人海冲锋时尝试派出斥侯了解现今战场上的情况到底是有利还是不利,在经过一夜大量的侦查和分析后现今可以得知战场上的状况是这样的。普*所挑选的驻扎地布尔克斯朵,是一座座落在和缓台地上的中小型市镇,交通发达的它以城镇中心为基座有五条道路呈放射线状扩出,是波希米亚地方的交通要冲。自战场西南方的苏尔为据点逼近的奥*派出快速部队占据布尔克斯朵夫西北方的格拉纳-库柏高地,并迅速在山头上设置十六门野战炮,调来野战工兵连夜赶工将其要塞化,这座极具战略价值的高地遭到奥*先占后连腓特烈大帝都自认为是自己莫大的失策。奥*的数量也让普*差不多有底,那里有四万名奥*,其中有一万名骑兵。这一万名骑兵多数都是作为快速乘马步兵运用,移动至高地与高地之北成为奥*的左翼。普鲁士步骑比例与奥*相似,但数量约为其之半分,地势上又居绝对的不利。倘若奥地利*以要塞化的格拉纳-库柏高地发扬炮兵火力,将困守在城镇内的普*轰出到野地上进行决战,不论普*如何精锐都必会在拥有两倍以上绝对数量优势的奥*人海给淹没。方圆公里内没有任何说得上是战力的援*,自初阵以来一直随侍在身旁的库尔特·克里斯托夫·格拉夫·冯·施维林元帅也去别处率领另一个*团,腓特烈大帝手中的大炮、枪枝、骑兵、步兵数量上均感不足,同时也缺乏良将。普*的背后就是狭窄的道路,河流与山岳组成的夹角地带。一但被奥*打出布尔克斯朵夫,往东北方退却的话很快就会因为撤退中的部队全部塞在小路上动弹不得而变成大屠杀,局势可说是非常的不妙。但是注意到奥*以格拉纳-库柏高地作为支撑点,主力部队陆续进入布尔克斯朵夫西南方的偏重右翼怖阵状况后腓特烈大帝的脑海中萌发某种想法,在凌晨四点钟左右腓特烈大帝下达最终的兵力配置指令,驳回一切劝其向北撤退与施维林*团会合的谏言并决意展开会战。
(三)在腓特烈大帝的面前洛林亲王指挥的四万奥*在布尔克斯朵夫前方排成战列准备展开决战,奥*左翼的快速*团是由罗布柯魏兹元帅指挥,曾经与腓特烈大帝交手过的奈贝格伯爵担任其参谋长兼步兵指挥官。就是因为他的高机动行*让奥*才得以抢先夺占有利的地理位置展开作战,其麾下配备有两个轻装步枪兵联队、十五个掷弹兵中队、一个龙骑兵联队、一个重骑兵联队、一个新式骁骑兵中队和十六门野炮,还有大量的马车与坚固的防御工事,总计数量一万人。中央*由洛林亲王本人坐镇,其胞弟法兰兹亲王率两个步兵联队与五个直卫掷弹兵中队扼守中央的本阵,总计数量四千人。右翼的主力*则是由贺佐克·冯·安海堡元帅所指挥,右翼第一阵的华利斯将*指挥三个步兵联队与一个被抽走半数兵力的掷弹兵联队,配备大量步兵炮,他们准备不惜一切代价打进布尔克斯朵夫,企图掳获或击毙腓特烈大帝。老成持重的智将利奥波德·约瑟夫·道恩伯爵坐镇右翼第二阵,指挥四个步兵联队,负责担任奥地利*用以处理紧急状况之用的预备队。位于奥地利*最右翼末端的霍亨·埃姆斯将*则指挥三个骑兵大队,负责掩护右翼的步兵主力。完全被奥地利人排除在战力外的萨克森*残部则在萨克森亲王哥塔的指挥下,他们奉命移动到战场的最边缘去,与骑兵一同担任奥*右翼掩护的工作。这是很明显把萨克森*放到不会碍手碍脚的地方冷冻的作法,因为这批萨克森*全是步兵,结果光是奥*右翼就有超过普*总数的两万人以上兵力。面对这种庞大*势的腓特烈大帝做出最终兵力配置,所有工兵与掷弹兵全部交给亲王费迪南德指挥,配备菲特烈亲卫队的三个掷弹兵大队与四个工兵中队总数有两千,其任务是在开战后第一时间仰攻打下格拉纳·库柏高地,不过这只不过是诱敌的行动而已。普鲁士中央*是由腓特烈大帝手中现今唯一仅次于施维林的步兵专家耶茨将*指挥,麾下有两个步兵联队(总数五千),配备有火炮和排枪加强,他们布阵于布尔克斯朵夫镇前,负责一边后退一边吸引奥*的右翼深入布尔克斯朵夫,他们的侧翼由安哈尔特-德绍亲王利奥波德二世的游击骁骑兵队掩护。
(四)腓特烈大帝真正的意图是所有的主力部队与快速部队往右翼集中,全部塞给擅长指挥大规模骑兵作战的老将布登巴洛克指挥。其麾下配备四个骁骑兵大队,贝欧斯龙骑兵团下辖的一个大队与与一个掷弹骑兵中队。在骑兵后伴随着腓特烈大帝本人指挥的大规模步兵纵队,普*右翼的兵力是一万以上。腓特烈大帝的策略是把自己的左翼有意的放空,然后用少数精锐对高地发动佯攻,牵制住炮台的注意力后一口气将全数的骑兵绕过高地,打击在奥*兵力最少的左翼上,一口气让炮台和奥*左翼失守崩溃。然而若是弄巧成拙那么在南翼面对数倍数量敌*的耶茨*团一崩溃,输的就是普鲁士。尽管那听起来会是极为愚蠢且大胆的战术,但是为了取胜也为了生存腓特烈大帝把自己的重心集中在奥*左翼,同时却把自己的左翼几乎放空,仅留下构成战线的最小必要人数。年9月30日早上8点在士兵们都用过早餐后雾也散了,会战以格拉纳·库柏高地上发出的第一声炮响作信号揭开战幕。奥*发动猛烈的火炮射击,右翼的步兵人海凭其数量优势向布尔克斯朵夫作严密的压进,受到炮台火力与奥*步兵炮的攻击时耶茨将*认为再把部队放在城外会变成大屠杀,遂下令将部队退回城中。普*退入布尔克斯朵夫后奥*就开始利用炮台居高临下的优势发射炮弹,一栋栋屋子地开始拆。八点半过后普*的费迪南德攻坚*团从树林的掩护下移动出现,随即在奥*炮台兵的猛烈火力下向前整齐的步行六百步来到手榴弹的攻击范围内,他们投掷火把、手榴弹、燃烧瓶等手掷武器发动顽强的猛攻。然而这些勇敢的掷弹兵也在奥*炮台的榴散弹和步枪火力下蒙受极为惨重的损失,炮台周遭燃起的硝烟和废气遮蔽住天空,也令奥*本阵无法用目视直接观察到高地上的变化。不过此时奥*右翼的进展十分顺利,在普*看似积极实则有计划的败退下华利斯直觉认为是洛林亲王的作战策略奏效,于是一路追击深入打进腓特烈大帝在布尔克斯朵夫的帅营,夺取普鲁士国王的大量私人用品和财物,顺便还把腓特烈大帝的王旗给推倒。洛林亲王见到右翼的突破显得十分兴奋,他命令右翼第二阵的道恩也向前推进,但是遭到道恩的反对。慎重派的道恩主张现今所看到的普*充其量也只有一万人左右的兵力,与情报相差甚多,如果普*保有预备队的话那么奥*也要保有最低限度的预备兵力可供投入。卡尔亲王遂冷静下来,打消全线进击的想法。
(五)9点奥*驻守在高地上的瞭望员发现状况有异,从高地上无法察觉的东北方某个丘陵与凹地间之处。这里冲出三千名普鲁士骑兵,他们疯狂地策马奔驰过格拉纳·库柏高地的左翼,然后在绕过要塞之后猛然向左回旋,撞击在奥*的骑兵纵队侧面上。这出乎意料的一击令奥*的左翼陷入混乱状态,陷入崩溃四散状态的奥地利骑兵队完全地失去战斗力,炮台上的部队顿时失去掩护。但是擅长步兵战术的法兰兹亲王把自己的禁卫步兵联队面向北方组成横队,以丝毫不输给普*步兵的猛烈火力和整齐队形击退布登巴洛克的骑兵冲锋。稳住阵脚后法兰兹亲王把自己的步兵组织起来实施逆袭,而普鲁士骑兵却对这群毫无惊慌,阵容整齐的步兵铁壁感到束手无策。就在这个时候费迪南德亲王的要塞攻坚队挥舞着斧头与刺刀打下格拉纳·库柏高地,并在高地上树立起普鲁士的黑色鹰旗。他看到山丘下的奥地利*禁卫步兵后便带着自己的掷弹兵和工兵们直接挺着刺刀挥着斧头冲下山去袭击那些奥地利人,普鲁士步兵攻下山丘后疯狂发动冲锋突击,双方陷入混战。奥地利禁卫兵即使是在面对重装骑兵的冲锋时都仍能面色无惧的组成方阵,理论上来说区区千人出头的步兵应该没什么大不了,但是这群杀气腾腾的普鲁士兵很显然让他们被吓坏了。而且在刚刚接战过布登巴洛克骑兵队后奥*步兵大多数都刚刚装子弹装到一半而已,陷入狂暴状态的普鲁士步兵毫无组织也无阵形地冲进奥*禁卫步兵联队的阵形中,疯狂地挥舞斧头和铲子攻击每一个会动的奥地利人。被这种前所未闻的景象所震撼的奥*步兵开始惊慌地抛下武器逃跑,布登巴洛克趁机下令骑兵突袭一口气击溃士气低落的奥地利精锐步兵。在布登巴洛克队的后方腓特烈大帝亲率的主力本队源源不绝地灌入奥*左翼的缺口,一边旋转一边将奥*往东南方压缩,希望最终能将四万奥地利与萨克森联*全数歼灭。见到左翼崩溃的洛林亲王急于拉直自己的战线,意识到华利斯的部队实在是太过深入后下令把部队退回来,收拢成会战开始前的状态。不过这道命令反而造成意外的反作用,华利斯的步兵*团和负责掩护的萨克森*接收到退却重整的命令后,虽顺利的把*令传达下去但误解指令的下级士官兵们开始人心浮动,因此形成略欠组织度的混乱后退。尤其是本来就练度差的萨克森*,在此之前往前走都还能保持看起来颇正常的步兵横队,一变成要掉头后退时他们就顿时变得像一群无秩序的鸭子。见到萨克森*散乱阵容的利奥波德亲王直觉这是不可放过的时机,遂率麾下骑兵对萨克森*发起冲锋,果然一触即溃。
(六)萨克森*败逃兵再一次的闯入奥*战线各处,甚至跑去阻塞华利斯*团退却的道路,普*南翼的耶次将*也立即着手发动一次猛烈逆袭,打垮和萨克森*杂错相处的华利斯*团。所幸道恩迅速出手救援华利斯*团,带领奥地利*后退重整战线后洛林亲王最终在下午四点钟不甘不愿地下达转进的命令,索尔战役就此宣告落幕。在会战中普*伤亡人,而奥地利与萨克森*的伤亡合计有7人。普*在腓特烈大帝的独力指导下成功地发挥超乎世人预想的战斗效能,将兵力集中侧重一翼的斜行战术获致巨大的成功,腓特烈大帝也很清楚这是一次不甚成功的实验。腓特烈大帝在事后曾经对冯·施维林元帅谈到此一会战,他曾对元帅说到:“如果当时是施维林在指挥我的左翼,或许将能导致更大的战果。”由于普*左翼过早的躁进以及奥*统帅道恩老谋深算的指挥,结果使得腓特烈大帝原本想要用两万人全灭四万大*逆的野心成为一场普通的胜利。然而这是腓特烈大帝第一次有计划的使用“后退诱敌、斜形战列”概念的会战,因此可以说对于他日后发展自己的会战法则和战术思想是相当重要的养成阶段。布登巴洛克虽为老将但其勇猛不随七十岁高龄而减,于是腓特烈大帝能将加重右翼的攻击矛头放心交给他,就是对他能力的一种最佳肯定。年壮气盛的利奥波德亲王虽也是骑兵战的良将,但由于太过主动独断和强烈的侵略性破坏腓特烈大帝希冀压缩全歼奥*的计划,可说是唯一的遗憾。耶茨将*的表现中规中矩,但以五千步兵抵御两万奥*的正面压进,日后腓特烈大帝几乎都是用耶茨来当作自己的盾牌,可说耶茨来是一位防御专家。奥*在此役中表现谓之可圈可点亦不为过,洛林亲王的积极行动和快速进*实在是一个将领最大的进步,虽然其战术指挥能力上仍逊腓特烈大帝一筹,而且他又输给菲特烈。道恩将*在此战中表现很优异的指挥能力和冷静慎重的用兵态度,他也将在日后成为重挫腓特烈大帝的顽强劲敌。虽然会战过程和终盘有一点出乎腓特烈大帝的原始意料之外,但是把奥*击退是不争的事实。虽说普*未能全灭奥地利*,但是腓特烈大帝在会战后松了口气,由此可见他其实还是很高兴能活着见到索尔战役的胜利,结果虽不满意但是可以接受。
西泽斯多夫会战
(一)9月30日奥地利统帅洛林亲王在索尔战役被腓特烈大帝新创的斜行序列所击败,洛林亲王靠着副将道恩元帅的坚强反击才撤离战场,这个名叫利奥波德·约瑟夫·道恩的男子将成为下一场战争中腓特烈最难对付得敌手。奥地利经过两次西里西亚战争后四次大战役全部失败,但是玛丽娅·特蕾西娅大公的抵抗决心仍然坚韧不拔。年年底奥地利准备集中主力从波希米亚出发,撇开北面西里西亚的腓特烈大帝后向西北方向越过萨克森直接攻击西方的勃兰登堡本土。这次坐镇首都柏林的“德绍老头”安哈尔特·德绍亲王利奥波德一世亲自出马,率领留守本土的2.5万普鲁士*队上溯易北河迎着奥*正面东进。在腓特烈大帝领主力赶来增援前利奥波德亲王在西泽斯多夫会战中大败3.1万奥地利-萨克森联*,这次胜利彻底打消奥地利和萨克森与普鲁士为敌的信心。12月15日德绍老头攻入萨克森,震撼德累斯顿驻*,德绍老头会合随后赶到的腓特烈大帝的主力进入城区。腓特烈大帝禁止抢劫,并保全奥古斯特三世的儿子,使之逃亡布拉格。他答应自萨克森撤*,条件是萨克森选侯和英国一样承认他占有西里西亚。并放弃对玛丽娅·特蕾西娅的支持。奥古斯特同意了,在被英国和萨克森背弃后玛丽娅·特蕾西娅女王终于同意谈和为免损失加剧奥地利、萨克森在衡量得失后只能在该年圣诞日与普鲁士签订《德雷斯顿和约》,奥地利以西里西亚全境割予普鲁士为代价换取普鲁士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为奥地利大公及其夫婿弗兰茨·史蒂芬为神圣罗马皇帝,普鲁士退出奥地利王位继承战,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宣告结束。
(二)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至此已不再有原来的意义,不过战争仍未结,法国为了统治法兰德斯和奥地利和英国开战,法国和西班牙为了意大利的统治权又和奥地利和撒丁尼亚作战,奥地利在意大利的进展正好和法国在尼德兰的战果相互抵消。年法国由于知悉俄罗斯帝国援*即将抵达奥属荷兰后决定与英、奥议和,于是三方签订《亚琛和约》,征战的双方都因财源枯竭而非对大屠杀的厌恶而签订条约。谈判从年4月一直拖到11月才达成协议,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至此结束。《亚琛和约》主要条款为:法属北美路易斯堡以及附近的新斯科舍省地区归还法国;法属印度的马德拉斯割与英国;法国将荷兰部分边境城镇割与荷兰;有条件地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皇后玛丽亚·特里萨及他们的后裔对哈布斯堡家族领地的继承权;哈布斯堡领地的帕尔马、皮亚琴察和瓜斯塔拉等公国割与西班牙王子唐·菲利浦;恢复摩德纳公国和热那亚共和国的独立和疆域;重申年英国与西班牙签订关于黑奴贸易的协定,重申英国的奴隶贸易优先权,和向西属殖民地运送奴隶的义务;普鲁士获得西里西亚公国和格拉茨伯国。不过条约并无解决英国和法国在西印度群岛、非洲和印度的贸易纠纷,为英法之间在七年战争中发生冲突埋下导火线。而英国与西班牙的奴隶贸易纠纷直至年签定《马德里和约》才完全的以解决,英国在条约中放弃奴隶贸易的优先权,而西班牙*府需赔偿英国10万英镑。《亚琛和约》使哈布斯堡王朝得以延续,直至年奥地利帝国覆亡。腓特烈二世夺得西里西亚获得列强一致承认,奥地利割让一部分意大利领地给西班牙和撒丁尼亚。虽然萨克斯伯爵胜利但法国仍将尼德兰南部归还给奥地利君主国,承认汉诺威王朝在英国合法存在,答应把小王位觊觎者驱逐出境并承认在印度休战。列强休战八年,人民修身养息,为诸国王侯的竞赛补充下一回合所需的兵力。
(三)这场战争的结果除了领土变更之外,年面临亡国危险的哈布斯堡国家终于作为一个大国幸存下来。实际上尽管遭到一些损失,但某种意义上年的哈布斯堡国家比年更强大,它的行*管理和*策都注入了新的活力,它的*队数量大大增加且士气也提高。完全可以预料只要经过一个短时期的和平玛丽娅·特蕾西娅就可以进行改革,从而进一步提高她领地的战斗力,女王已经证明自己是一个伟大的统治者。但拯救哈布斯堡家族的不是她一个人,外国的帮助起了一定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她的敌人之间的互相猜忌。年法国的弗勒里主教不愿尽全力肢解奥地利,年腓特烈大帝的计划又因为他自己的错误而完全失败,年的胜利提高腓特烈大帝的声望,他开始被普鲁士人称为大帝,但在他领地之外他是小偷和强盗的化身和背信弃义者的典型。腓特烈大帝那时已经别无退路,他了解的那个继位前毫无*治素养,只喜爱文学和跳舞,一心幻想有个温暖的家的小表妹。腓特烈大帝已经成长为一个天才的统治者,面对这样一个不屈不挠的女人他只能全力提高自己的*备,防范复仇女神随时可能落下的巨剑。
(四)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发生在18世纪中叶,具有典型的中世纪后期战争的一般特点。具有明显的消耗战战略特色,消耗战是18世纪战争在战略思想上的主要特点之一,而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则是这一战略的典型代表。这一战略思想从战争目的上看不是以歼灭敌有生力量,而是以夺占要塞或省份为战争的最终目的。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作战双方只局限于将敌击溃、击退,并不重视是否将敌歼灭。从作战指导思想上看交战双方尽量避免流血的决定性会战,而是以高超的计谋战和对敌后勤补给的破坏,断敌粮草供应,迫敌不战自退。在长达8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仅进行两次大规模交战。线式战术已开始由鼎盛走向衰退,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发现旧的线式战术运转不灵、难以机动、难以发挥快速性的弊病。尤其在莫尔维茨会战中普*因转换战斗队形而丧失良机,使普鲁士国王以检讨的目光来看待线式战术,并作“斜式战斗队形”的尝试。“斜式战斗队形”是对线式战斗队形的一种加强和提高,使普鲁士在以后的“七年战争”中大受裨益。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发生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交替时期,它既有中世纪后期战争的一般特点,又孕育着新时代战争的萌芽,体现进步的作战思想和方法与落后的作战思想和方法的较量。此次战争中普鲁士*队在作战思想和作战方法上都在旧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突破,为以后的“七年战争”和特别是为拿破仑凭借先进的生产力所创造的新的战略战术提供了借鉴。普*在战争中还体现一种防御中的进攻作战思想,这一作战思想被后来许多*事统帅和*事思想家加以利用和发展,并由德国*事思想家施利芬将其推向高峰。此外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方面普*也作成功的尝试。这些包含新时代萌芽的进步的作战思想和作战方法,也正是普鲁士*队战胜奥地利*队、达到战争目的(夺占西里西亚)的主要原因所在。
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一、查理七世
查理七世
还位哈布斯堡家族
(一)查理七世原名为卡尔·阿尔布雷希特,年8月6日出生于布鲁塞尔,他是是巴伐利亚选侯马克西米利安二世与其第二任妻子波兰公主特蕾莎·库内贡达·索别斯卡的儿子,即是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的外孙。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分成两派,卡尔·阿尔布雷希特的父亲属于支持西班牙与法国的一派,其家族在战争中被奥地利俘虏。卡尔·阿尔布雷希特被带到维也纳,在那里由耶稣会会士教育。年由于两支都臣服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得以恢复统一。年卡尔·阿尔布雷希特参加皇帝查理六世反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在战斗中指挥一支巴伐利亚*队,年他继承父亲的巴伐利亚选侯爵位。尽管卡尔·阿尔布雷希特在查理六世为确保其女儿玛丽亚·特蕾西娅继承奥地利的国事诏书上签字,但在查理六世去世后他是立即否认玛丽亚·特蕾西娅的继承权的王公之一。玛丽亚·特蕾西娅在诸侯的一片反对声中登上奥地利王位,结果引发包括西班牙、法国、波兰在内的欧洲大国介入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卡尔·阿尔布雷希特在年被承认为波希米亚国王,这个王位通常由奥地利首席大公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任的头衔,年德意志诸侯全体一致选举他为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七世。
(二)查理七世缺乏争夺哈布斯堡领地的真正实力,他既没有大量的*队也没有钱,他是诸侯们利用来反对玛丽亚·特蕾西娅的旗帜。就在查理七世的加冕礼进行时玛丽亚·特蕾西娅的*队正在进攻他的世袭领地巴伐利亚,有一段时间查理七世几乎陷入绝境,但是得到普鲁士国王弗腓特烈大帝的援助,他是玛丽亚·特蕾西娅最凶恶的敌人不久。查理七世的波希米亚国王头衔被波希米亚议会废黜,年月20日四面楚歌的查理七世去世。他的儿子马克西米利安三世与玛丽亚·特蕾西娅达成协议后弃对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要求,皇帝的称号被玛丽亚·特蕾西娅巧妙地交给自己的丈夫弗朗茨一世。马克西米利安三世被认为是一位开明专制的统治者,他在巴伐利亚内鼓励国内农业、工业、矿业的发展,许多工厂以及研究机构在他任内建立。年的饥荒期间马克西米利安卖掉一些王室的奢侈品以购买从国外进口的粮食,年马克西米利三世安因天花去世,由于没有留下任何子嗣维特尔斯巴赫王朝幼系(巴伐利亚系,神圣罗马皇帝路易四世的后代)绝嗣。原本应由维特尔斯巴赫王朝长系(普法尔茨系,路易四世哥哥鲁道夫一世的后代)的普法尔茨选侯卡尔·特奥多尔继承,但卡尔·特奥多尔对巴伐利亚没有兴趣,打算将巴伐利亚让给奥地利以换取奥属尼德兰。普鲁士担心奥地利的势力将进一步扩张,于是与萨克森结盟以对抗奥地利,导致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爆发。
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
(一)年统治巴伐利亚的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绝后应该以近亲普法尔茨-苏尔茨巴赫的卡尔·泰奥多尔选侯继承,泰奥多尔对巴伐利亚继承权兴趣不大,提出建议希望割让下巴伐利亚予奥地利,奥地利则把奥属尼德兰给他作为补偿。年轻的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征得太后玛丽娅·特蕾莎同意后也想得到下巴伐利亚,普鲁士深怕奥地利得到巴伐利亚后会重新在德意志地区取得霸权便和萨克森强烈反对,不惜于年向奥地利宣战,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爆发。这次战争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领兵出征,从西里西亚南下进攻波希米亚,同时腓特烈大帝的弟弟亨利亲王指挥普鲁士和萨克森联*从萨克森出发由西向东夹击波希米亚。奥地利*队总司令弗朗茨·莫里茨·冯·拉西元帅指挥易北*团挡住腓特烈,而恩斯特·吉迪恩·冯·劳东元帅指挥第二*团向西挡住亨利亲王,双方都有反对开战的势力。普鲁士这边是亨利亲王,奥地利那边是皇太后玛丽娅·特蕾莎。冬天亨利亲王辞职,换上年轻的下一代布伦斯威克公爵卡尔·威廉·斐迪南。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没有大的作战行动,双方满足于相互对峙并忙着在波希米亚收割马铃薯,所以这场战争又叫做“马铃薯战争”。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在警戒线式战略时代颇有代表性m当时,战略行动的目标不在消灭敌方*队,而是占领其领土、补给基地和要塞。虽然从宣战之日起到和约签订前后过了10个月,但这期间未发生过任何交战,双方都避免采取坚决行动,而只进行复杂的调动,力图通过部队机动来切断敌*与其补给基地的联系以此逼敌退却。最后,奥*做到这一点,他们把腓特烈大帝的*队一步步逐出本国领土,还占领巴伐利亚的若干地区,奥地利赢得这场战争。年在玛丽娅·特蕾莎太后的敦促下于年在法国和俄罗斯帝国调停下召开特申会议,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奥地利仅占领巴伐利亚领土的一小部分,萨克森得到赏金,而巴伐利亚仍然由泰奥多尔选帝侯继承。
哈布斯堡-洛林王朝
一、弗朗茨一世
弗朗茨一世
帝国婚姻
(一)年12月8日弗朗茨一世在洛林公国(现法国境内)的南锡出生,是洛林公爵利奥波德一世·德·洛林和伊丽莎白·夏洛特·德·奥尔良幸存下来的最大儿子,他的祖母埃莱奥诺雷·玛丽亚·约瑟法是神圣罗马皇帝斐迪南三世的女儿,神圣罗马皇帝查理六世很偏爱这个家族,不仅仅是因为洛林家族是他的表亲,而且还因为该家族为哈布斯堡家族立下赫赫战功。起初查理六世想把自己的女儿玛丽亚·特蕾西娅嫁给弗朗茨一世的哥哥利奥波德·克莱芒特,但利奥波德·克莱芒特去世后查理便收养弗朗茨一世作为自己未来的女婿,弗朗茨一世在维也纳于玛丽亚·特蕾西娅一起长大,知道彼此将会成婚的两人也对对方产生爱慕之情。年弗朗茨一世接替父亲成为洛林公爵,年波兰王位继承战争爆发后法国便想借此机会夺取洛林,法国首席大臣弗勒里主教担心如果位于法国东北部的洛林公国将来由哈布斯堡家族继承,那么奥地利的*权将触及法国。法奥双方初步和平条约于年10月缔结,并在年11月订立的《维也纳条约》中被批准。根据协议条款洛林公国由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岳父且失去波兰王位的斯坦尼斯瓦夫一世继承,作为补偿弗朗茨则继承即将绝嗣的托斯卡纳大公国。虽然战争在初步和平条约签订后便停止了,但领地交换的方案必须等到年最后一位来自美第奇家族的托斯卡纳大公吉安·加斯托内·德·美第奇去世后才能生效。年3月在未来的岳父查理六世的劝说下弗朗茨一世秘密地将洛林公国换成托斯卡纳大公国,而法国也要求玛丽亚·特蕾西娅的未婚夫将洛林公国交给被废黜的波兰国王。在宣布玛丽亚·特蕾西娅与弗朗茨订婚之前查理六世还考虑其他方案,例如将玛丽亚·特蕾西娅嫁给未来的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三世,如有意外弗朗茨一世将会成为奥属尼德兰的州长。
(二)弗朗茨的母亲伊丽莎白·夏洛特·德·奥尔良和弟弟夏尔·亚历山大反对让出洛林公国,年1月31日再三犹豫的弗朗一世茨最终同意与玛丽亚·特蕾西娅结婚,年2月12日弗朗茨和玛丽亚·特蕾西娅在维也纳奥古斯丁教堂成婚,婚礼于年2月14日举行。年5月4日查理六世与弗朗茨签订秘密条约,年1月西班牙*队从托斯卡纳大公国撤出,取而代之的是名奥地利士兵。年1月24日弗朗茨从岳父手中得到托斯卡纳,在此之前玛丽亚·特蕾西娅依旧是洛林公爵夫人。吉安·加斯托内·德·美第奇于年7月9日去世,吉安·加斯托内和弗朗茨的父亲都是洛林公爵弗朗索瓦二世的曾孙,由于弗朗茨的高祖辈玛丽·德·美第奇是托斯卡纳大公弗朗切斯科一世·德·美第奇的女儿,因此弗朗茨还拥有美第奇家族的血统。年6月弗朗茨前往匈牙利与土耳其人作战,年10月他回到维也纳,年12月17日这对夫妇在弗朗茨的弟弟夏尔·亚历山大的陪同下向南前往佛罗伦萨旅行,他们于年1月20日到达佛罗伦萨,并停留了三个月,年弗朗茨的弟弟夏尔·亚历山大与玛丽亚·特蕾西娅的妹妹玛丽亚·安娜结婚。
统治生涯
(一)年弗朗茨的岳父查理六世去世,按照《年国事诏书》的规定玛丽亚·特蕾西娅作为皇帝的长女继承奥地利大公位,但这一要求遭到普鲁士、巴伐利亚等德国诸侯的反对,从而引发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得到英国的支持,普鲁士和巴伐利亚得到法国的支持。战争初期他妻子的堂姐夫巴伐利亚选帝侯在普、法两国的支持下加冕作皇帝(即查理七世),他是几百年来唯一不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帝,也是最后一位非哈布斯堡的皇帝。不过查理七世的统治仅仅维持3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以玛丽亚·特蕾西娅得到奥地利、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王位告终以及查理七世本人的去世结束,以为哈布斯堡家族的男性成为皇帝成为必然趋势。弗朗茨一世和妻子达成协议后王位由自己继承,条件是他们的后代必须姓哈布斯堡,自弗朗茨一世当选神圣罗马皇帝后将妻子的姓氏加在自己姓氏的前面,他们的后裔都采用“哈布斯堡-洛林”的姓氏,自此开创哈布斯堡-洛林王朝。他是以托斯卡纳大公的身份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在帝国实际四分五裂的情况下很难有所作为。事实上只是因为帝国第一诸侯,身兼奥地利大公、波西米亚和匈牙利女王的玛丽亚·特蕾西娅是他的后盾,他的地位才稳固不拔,整个国家的灵*人物并非皇帝本人。
(二)大多数情况下国家大事由皇后做主。玛丽亚·特蕾西娅是个精力充沛、有预见力的*治家,几百年来哈布斯堡家族最杰出的女性,在这样一个强人的身边皇帝显得缺乏影响力。在王位继承战争初期的险恶环境下弗朗茨一世强烈要求亲自上战场来保卫妻子和家国,就像他祖父在60年前保卫维也纳一样。但玛丽亚·特蕾西娅以小女人固有的心态害怕丈夫在战场上受到伤害而不许他走上战场,女王只是希望英俊的弗朗茨留在身边和自己一起生儿育女并过幸福的生活。结果他们夫妻一口气生了十六个子女,后来大部份成为女王联姻*策的工具,只有第五个孩子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在父亲的支持下勇敢地选择自己的命运,嫁给自己喜欢的一个穷小子,后来这个家族为帝国贡献拿破仑战争时的战争英雄卡尔大公和普奥战争时的战争英雄阿尔布雷希特·弗里德里希·鲁道夫元帅。他在身为皇帝的数十年里从不涉足妻子管理国家的事务,只是把大部分精力用于科学研究和艺术珍品收集,如今今日奥地利著名的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早期展品多来自他的珍藏。弗朗茨还具有杰出的理财天分,把托斯卡纳大公国这个自己唯一能施展才能的直辖领地治理的欣欣向荣。在七年战争期间他还因向妻子的死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出售*火而获得暴利,当他在年8月18日突然病逝时(58岁岁)由于他的经营有方他的遗产不仅还清奥地利国家的全部外债,而且也使自己的继承人成为全欧洲最富有的男人。
七年战争
罗斯巴赫之战
(一)~年英国、普鲁士同盟与法国、奥地利、俄罗斯帝国同盟为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进行战争,称第三次西里西亚战争或七年战争。汉诺威等少数德意志邦国参加英普同盟,瑞典、西班牙和萨克森等大多数德意志邦国加入法奥俄同盟。主要参战国的战略企图各不相同,英国试图打击和削弱法国来扩大殖民地,建立海上霸权;普鲁士企图吞并萨克森,并将波兰变为附属国;奥地利企图削弱竞争对手普鲁士,夺回西里西亚;法国力图吞并英王的世袭领地汉诺威,遏制普鲁士的崛起,保护海外殖民地;俄罗斯帝国企图夺取东普鲁士和波兰,向西部扩张领土;瑞典夺取普属波美拉尼亚。七年战争的战场遍及欧洲、北美、印度和海上,欧洲是陆战的主战场,主要是反普同盟各国同普鲁士交战,在北美、印度和海上主要是英、法之间作战。战争爆发时普鲁士*队的20万人训练有素、战斗力强,但四面受敌、战线太长显得兵力不足,其主要盟国英国仅能对其提供财*援助、法奥俄同盟战争潜力雄厚,总兵力达63万人(法*21万、奥*9万余、俄*33万),但彼此战略目标各异、步调不一导致行动迟缓,针对这种情况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决定采取先发制人、各个击破方针,首先打击萨克森。
(二)年8月28日普*的9.5万人突然侵入萨克森,10月击败前来增援的奥*,迫使萨克森投降。次年4月普*进*波希米亚(今捷克),5月普奥两*在布拉格交战。年为了惩罚不宣而战的普鲁士,欧陆各国在第二次凡尔赛盟约中约定将共抗普鲁士。正面的奥地利有13万大*的兵力,俄国远征*8万,法国的第一*6万、第二*5万,北方的瑞典2万,其它诸奥地利附庸国也派遣6万的兵力。在完成征服萨克森的目标后腓特烈得到并未停止自己的脚步,坐在原地等待敌人到来本来就不是他的风格。当春季到来、积雪融化、道路恢复到可以正常行*的状态时腓特烈大帝指出下一个进*的目标布拉格,这座拥有十五万人口且位处维尔他瓦河畔拥有肥沃土地和富饶市景的中欧大城,同时也是捷克-斯洛伐克地区的*治、经济、交通中心。倘若普鲁士*能够夺取布拉格,无疑异味着斩断奥地利对北方的进*路线,同时也会对东西两翼的兵站运输陷入困难,同时布拉格陷落也同等于为普鲁士敞开通往维也纳的大门。为了阻止普*的推进奥地利的皮克洛米尼公爵支出三分之二(2.5万人)的兵力交给柯尼席格伯爵指挥,遣他迅速赶回南方加入奥*队阻挡普鲁士*的先锋。普*的前卫部队指挥官是在去年秋天的会战中表现优异的斐迪南·冯·不伦瑞克亲王,他率领一个拥有1.6万人兵力在往布拉格进击的途中发现到柯尼席格所指挥的奥地利部队,可能是因为兼程急行*的缘故使得这支奥*的队伍分散且混乱地出现在广大的区域内。发现到这种情形的不伦瑞克亲王派出骑兵队找到柯尼席格的本队,在年4月21日以集中战力强袭本队的方式取得局部的兵力优势。在这场被后世称为莱亨堡会战的突袭中兵力居较优势的不伦瑞克亲王以1,6完对1万的态势和仅付出微薄的伤亡代价消灭奥*,在柯尼席格的本队被歼灭后其余的部队也开始陷入混乱并陆续遭到各个击破的下场,这支2.5完人的部队在没经过多少硬战的情况下就自动消灭了。
(三)不伦瑞克亲王在驱散这支奥地利援*后为腓特烈大帝的本队清开一条通往布拉格的笔直大路,腓特烈大帝的眼光高明在此显示出来,原本在年开战时分为四路进*的普*如今能按照当初预订的战略计划进行,十万大*以分进合击之势聚拢于布拉格前方,巧妙地将内线机动转换成外线的包围作战。5月1日不伦瑞克亲王的前卫*团与施维林元帅的东部*团会师,由安哈尔特-德绍的利奥波德一世亲王之子莫里茨亲王所指挥的侧翼*团也和腓特烈大帝的本队合流,普*对布拉格的大包围网正式形成。奥*当然也不只是坐待布拉格沦陷而已,在前回的战斗中虽然失去三千将士,但仍沉着指挥保住九成战力的冯·布劳恩*团极为小心地避开普鲁士主力行*,并且在普鲁士主力抵达毫无守兵的布拉格前于5月3日抢先进入该城。就在这时奥地利的卡尔·冯·洛林亲王从维也纳率领4万名主力部队到来与冯.布劳恩会合,如此一来奥地利守*的数目便上升到6.5万名。理论上来说此时冯·布劳恩公爵的指挥权也理应转让给位阶较高的卡尔亲王,然而两人却对眼前的局势发生很大的岐见。在撤退途中见到普*仍在分进合击过程中,布劳恩元帅建议既然已经获得如此庞大的战力,不如趁普鲁士*在两翼(各5万人)聚拢之前先以这支6.5万大*先行袭击一侧,击灭施维林*团或腓特烈*团。屡次败给腓特烈大帝的卡尔亲王反对这种作法,他主张以保险且安全的方式死守布拉格,等待到柯尼席格将*的2.5万(此时奥*还不知道柯尼席格*团大败的消息)、道恩将*的4。4万前来与他会合为止,如此一来奥*将享有13万比10万的数量优势。但是冯·布劳恩则指出目前的粮草根本不够城内百姓和6.5万大*食用四个星期的事实,卡尔亲王最后还是否决冯·布劳恩的提案,赶出布拉格的半数市民以节约粮食,要求他尽到对帝国与王室的忠诚。地位尊卑有别的冯·布劳恩低头接受这个决定,全心投入到防御工作中。
(四)主持修建防御工事的冯·布劳恩在布拉格城东侧、维尔他瓦河畔的杰士卡山与城东南方的塔博尔山上兴建起坚固的防御据点,这里正是两百年以前扬·杰士卡将*率领胡斯*徒布下车城击溃教国*骑士冲锋的历史战场,享有对河套地区一览无遗的视野和以高制低的优势。腓特烈大帝召集施维林、齐腾、不伦瑞克亲王、莫里兹等诸位将领于作战前夜召开最后的战术会议,普*根据先前的侦查分析奥*应会于要塞化的杰士卡山外围设下重兵防御,从正面强行渡河无疑是非常愚蠢的自杀之举。但是位于维尔他瓦河南侧有一处干涸的河谷地,恰巧可以从侧翼迂回、占领塔博尔山后攻上高地一举消灭奥*。为了要确保切断奥*的退路将派遣一支别动*团赶往布拉格城的西方切断奥*的补给路线与往维也纳的撤退路线,他们所选择的将领是弗朗西斯·爱德华·詹姆士·凯斯,从他的姓名就可以看出他并不是德国人,事实上他是苏格兰贵族的第九代首领威廉.凯斯之次子。在当时的欧洲由于实施长子或长女一人独享的嫡长继承制,使得即使出身贵族也必须自己离家独立靠白手起家打出一片天下。凯斯完成爱丁堡大学的学业后便投笔从戎成为佣兵,在西班牙、俄罗斯等地的*队都曾经担任过*职,但是始终未获得重用,因此多次辞职流浪于欧洲。他在年时被腓特烈大帝发掘并担任柏林的市长,这位柏林市长与他的哥哥凯斯一族的第十代首领乔治.凯斯关系良好,为当时的普鲁士签署大量的海外贸易订单。凯斯如今被赋予的重任,在会战进行中他率领3万普*趁奥地利*不注意时,快速行*来到布拉格城的背后切断奥*的退路,并趁机攻下布拉格的南门。为了要吸引奥地利部队的注意并且让他们无暇调动兵力,普*的主力将放在正面的左翼上,尝试从这处干河谷渡过维尔他瓦河来瓦解奥*于杰士卡山上的防御,这个任务交给老练的元帅施维林负责。年5月6日11.5万人的普*出现在维尔他瓦河畔的普洛塞克高地上,布拉格会战于是爆发。
(五)早上七点施维林将四十门大炮从隐藏在森林中的据点拖出来,开始以强大的火力压制东南面的奥地利守*,他以井井有条的典型普鲁士风格着手展开这一次的渡河作战。为了防堵向塔博尔山方向集结的施维林*团,冯.布劳恩公爵调动六个步兵联队(共1.2万人)的战力紧急增强塔博尔山防御阵地。双方在进行漫无目的的枪炮对射约两个小时后遭围困的奥地利*不比补给线畅通的普鲁士*,他们已经用掉大半的弹药,于是卡尔亲王下令各部队没有他的命令不得擅自开火并务必节约弹药。见到奥*火力明显减弱的施维林认为已经到达时机,便下令汉斯·卡尔·冯·温特菲德将*率领三个步兵联队在炮兵火力掩护下通过干河谷。当普鲁士步兵踏入干河谷时却发现情况完全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这块宽约公尺的河谷地事实上因为数日前的大雨而成为潮湿的烂泥地,虽从外表上看不出来但一踩下去就拔不起来。拥有1分钟步的自豪行*速度的普鲁士*陷入动弹不得的绝境,见到此一好机的冯·布劳恩便下令奥*的所有炮兵和膛线枪兵集中火力往河谷地上的普*展开攻击。温特菲德将*尝试激励官兵的士气,对着他们又踢又拉的想办法让部队动起来,就在此时温特菲德的小腿挨了一发子弹而倒在泥沼中,他的副官们于是冲过来把他从烂泥浆里拖回岸上。在丧失指挥官后这批普*毫无掩护地暴露在奥*火力下,他们开始丢下自己的联队战旗溃散。见到这种情况的施维林于是立刻跳下马跑到溃散的普*中撑起战旗,尝试让他的士兵恢复秩序,就在这时一枚炮弹飞来将这位73岁的老元帅炸成碎片。
(六)左翼失去施维林的指挥后普*开始动摇并中止渡河作战,对此感到疑惑与愤怒的腓特烈大帝亲自赶往左翼质问后,这才得知施维林阵亡的消息,并一度为此痛哭失声。就在此时发现到普*陷入不稳状态的冯·布劳恩着手发动一次逆袭,将东南方的2万奥*移往对岸开始反噬普鲁士*,希望能摧毁一直将他们压制住的炮兵阵地。然而亲率部队通过泥沼地带的冯·布劳恩将*也因为身陷其中而遭到炮弹碎片炸成重伤,因此被抬回布拉格城中,不久也重伤身死。趁着奥*也陷入混乱的时机腓特烈大帝从悲痛中恢复过来,并且洞察奥*因为从右翼过度延伸而暴露出来的弱点。腓特烈大帝下令汉斯·恩斯特·卡尔·格拉夫·冯·齐腾接掌普*左翼的指挥,并命令不伦瑞克亲王指挥普*的正面主力对奥*的中央发动全面攻击。2.2万名普*步兵一口气灌入空虚的奥*战线中央,迫使卡尔亲王投入所有的预备队加以迎击,因此让南侧的齐腾得到机会。中午过后不久齐腾指挥的普*龙骑兵在战场南方远处的干河床上洒下干草悄悄地渡过维尔他瓦河,然后这支为数七千人的骑兵忽然出现在奥*的侧翼,经过一阵猛烈的攻击后普*夺取坚固的塔博尔山堡垒。为了阻止普*以南侧的河谷地为据点投入更多兵力攻击奥*的逆袭队紧急回防,于是双方在整个下午就围绕着这块泥泞的河床地交战,死伤都极其惨重。下午3点左右凯斯将*指挥的3万普*迂回到布拉格城的南门外,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促使卡尔亲王决定放弃南翼的冯·布劳恩*团回到布拉格城里死守。于是奥*开始抛弃自己的火炮与阵地退入布拉格城内,那些被抛弃在河对岸的奥地利残兵于是在主帅放弃自己后也很快的丧失斗志而瓦解,这场战斗最后以普*的惨胜而在夕阳余晖中告终。普鲁士与奥地利双方都伤亡在1.5万人左右,其中奥地利因为有将近一万名冯·布劳恩*团的官兵被困在城外而投降,实际上奥*损失2.5万人的兵力和全部的大炮。但是对于小国普鲁士来说这1.5万人的损失不是能够像奥地利一样轻易补充,更重要的是腓特烈大帝在这场会战中失去冯·施维林元帅,折损这名优秀且能独当一面的战将是普鲁士的一大损失。
(七)现在腓特烈大帝无法再继续把目光集中在布拉格,不仅是沉浸在感伤之中,因为探子带来的情报指出利奥波德·约瑟夫·道恩伯爵所指挥的4.4万名奥*正在赶往布拉格的方向。根据情报指出奥地利已将全部的正规部队都集中交给卡尔亲王率领,因此道恩所指挥的这支奥地利*大部份都是抓来征来的乡兵与贵族领卫队,是一支战力参差不齐的杂牌*。腓特烈大帝决定留下5万普*包围布拉格,亲率3.3万人的直卫*团前往击破这支奥地利援*。但是腓特烈大帝并不知道当年让自己在索尔战役功亏一篑、收拢奥地利*防线的副将道恩伯爵会成为普鲁士的梦魇,下一个战役科林战役即将展开。
科林战役
(一)腓特烈大帝在布拉格战役大胜后以为奥*主力已经一蹶不振,自率主力围攻布拉格,仅仅派中将贝费恩公爵带2.4万人监视道恩元帅的奥地利野战*,企图将奥*赶到远处。没有想到奥地利人恢复的能力是惊人的,道恩在6月间就率全*反攻,腓特烈大帝先是自带一支小部队驰入贝费恩公爵*中主持,又急调布拉格城下的来援。虽然利奥波德·约瑟夫·道恩元帅率领的4.4万兵力还未来得及赶到布拉格战斗就以普*胜利结束,但是道恩并未停止自己的进*,他一边搜括途中各贵族领地的私兵,一边派出前卫部队到各个交通要道上拦阻四散奔逃的奥*残兵。据说临时集合一万多人以上的战力,据信道恩手中此时共拥有六万以上的兵卒。道恩集结大约6.6万人、门大炮和来自奥地利四面八方的杂兵(捷克在地籍占大多数)、前线的败残兵(从布拉格被打散的)、临时拼凑出来的二流部队(征用自贵族),道恩在行*的一路上花了点时间才勉强把他们组织成可以打仗的部队。年6月12日道恩下令部队在距离布拉格不到五十公里处的科林展开前哨,并就地布置防御等待普*来攻。年6月14日为了迎击这支解围*腓特烈大帝亲率3.5万人的近卫*从布拉格市郊出击,其中包括弗里德里希·威廉·冯·塞德利茨将*的教导骑兵团、汉斯·恩斯特·卡尔·格拉夫·冯·齐腾的龙骑兵团、安哈尔特-德绍)的莫里亲王的步兵*等等老练精锐单位。由于围城布拉格牵制普*的大量兵力和火炮,腓特烈大帝只能携带90门易于输送的轻型野炮携往战场。普鲁士兵力的组成中有十五个营(共1.4万名)的骑兵,这几乎是当时的普鲁士陆*所有的精华所在,由此不难理解道恩拥有比较多的兵力时腓特烈大帝仍不畏惧与其决战。但是道恩所拥有的兵力已经比腓特烈大帝所知的要膨涨了一点五倍,也就是增加两万名以上额外的战力出来,这一点情报是腓特烈大帝所未能掌握的。科林会战不是一场腓特烈大帝真正心甘情愿打的会战,它根本不在腓特烈大帝的计算当中。腓特烈大帝早先计划实施机动将道恩调出波西米亚,这样布拉格就会因为失去援*,饥渴难耐而投降,而丰饶的波西米亚也会顺势落入自己的口袋。但是他未曾料到道恩根本没有被自己牵着鼻子走,而是扎营后就死活不动弹。奥地利是个大国,幅员辽阔,有良田牧场,经得起时间的消耗。而普鲁士是个小国,经不起时间的折腾,必须速战速决。道恩拿住腓特烈dd的七寸,这下腓特烈大帝这一战是必须打的,而道恩坚信自己会获得胜利。
(二)年6月18日清晨六点前后腓特烈*团以整齐的行*纵队出现在往科林的道路上,科林的地势是位于易北河有一小段距离的南岸谷地中,有一条沿着山谷往布拉格延伸的道路,周围布满高低不一的山岳与丘陵。此时普*轻骑兵斥侯回到本队报告在前方的卡哈耶克丘陵东方发现奥*的踪迹,在普*进*道路的南方约十公里处还有另一支奥*的部队,应该是其主力所在。腓特烈大帝在思考一下后明快地作出判断,他说那就向朝阳的方向前进吧。奥*的阵地依托在一条山脊上,两翼都建于高地上,俯视着对面的普*。尤其左翼还有连串的湖泊与池塘,使左翼尤其易守难攻。而最为薄弱且没有天然屏障的中*是奥*重兵把守之地,这里有奥*最精锐的步兵与大量骑兵。整个奥*战线没有明显的弱点,像一块铁板一样。18日早上6点腓特烈大帝拔营出击,他决定对布拉格的胜利如法炮制,普*计划穿过奥*整个正面战线与奥*平行进*,抵达侧翼最高点-克列日霍茨村后转向卷击奥*的侧翼。在*议上腓特烈大帝的构想被转换为具体的作战计划花了一小时左右的时间,而把部队展开成腓特烈大帝所希望的状态又花了一小时。大体来说菲特烈的计划是这样的,把骑兵主力集中在东方,挖开奥地利*的右翼后和中央的普*步兵夹击左翼的奥地利主力。毕竟对手只是一般的杂兵,只要切断他们回到科林的道路就能动摇其战斗的意志,也就是说这是一次典型的斜行战列应用。担任普*最前锋的是齐腾所率领的骑兵*,伴随胡森将*指挥的加强骑兵师、托雷斯考指挥的骑兵师、塞德利兹指挥的教导骑兵团和克罗西克的重骑兵团则在他们后方的第二线位置担当预备队。负责拦阻奥地利*南翼主力的莫里兹亲王指挥四个步兵联队(五千人)的战力,布朗胥百克公爵也指挥四个联队(五千人)掩护位于中央位置的普*炮兵。普*最右翼的端角是由冯·曼斯坦所指挥的三个联队(三千名)步兵所防御,腓特烈大帝本人则坐镇本营指挥其余的预备兵力。
(三)在会战开始前腓特烈大帝为了激励士气举行一次热闹的仪式,那就是授与塞德利兹骑兵总监的头衔。塞德利兹本人深受感动,慷慨激昂地表示自己必将为普鲁士全力奋战,而普*部队中也弥漫着期待胜利后封赏的乐观气氛。普*南方与东方展开的道恩元帅亲自站上丘陵视察过普*的阵势和兵力组成后看破腓特烈大帝的战术,他下令把波希米亚猎兵和神射手等轻步兵单位调动到右翼第一线去用以阻挠普*的骑兵冲锋,并把其主力部队展开成三列防线。道恩的策略倒就是活用奥*人数众多的天然优势,他把部队分为第一列的国境警备兵与其它杂兵(两2.5万人)、第二列的正规*和掷弹兵(2万人)和第三列的预备队与骑兵(1万人),彼此之间有相当程度的间隔,道恩已经作好第一列被完全碾碎后可以确保第二与第三列不受混乱波及的打算。在早上八点过后腓特烈大帝与众将官分别,各自进入指挥的部队中。普*的炮兵开始发动压制射击,骑兵随后冲出,这也正宣示着科林战役的开始。会战一开打就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进攻奥*右翼的普鲁士骑兵才没几分钟就遭到阻,这里并不像腓特烈大帝所描绘的那样空荡薄弱,而是有整整六个团的奥*。精准而猛烈的线膛枪狙击火力妨碍普*骑兵的推进,面对躲藏在村落与灌木丛中的散兵部队时齐腾的骑兵无法加以有效的反击。在这波冲锋中普鲁士的托雷斯考将*也遭狙击落马,迫使齐腾不得不暂停攻势把部队拉回来重新组织。由于缺乏轻步兵普*与奥地利猎兵的缠斗变得很艰难,半小时后胡森将*带着普*的步兵与战斗工兵上前驱散奥地利的克罗地亚边防猎兵,为骑兵清出可以进击的道路后继续前进。在这段强行打开突破口的过程中普*都笼罩在奥地利的优势炮兵火力射界内,因此蒙受不轻的损失。但胡森的突击也为普*在会战中带来最初的胜机,在十一点前后齐腾的骑兵*历经千辛万苦爬上丘陵,有了袭击奥*主力右翼的绝佳位置。但是道恩布置在南翼的主力此时已经在向北推进,因此在精神面上受到极大压力的腓特烈大帝作出致命的错误判断,他要求齐腾提早迂回以挽救普*本队被压溃的危险。齐腾的骑兵*在旋转后撞上奥*的第一列右翼,在最初的数小时之内确实造成奥*的阵脚大乱,但在道恩镇定的指挥与先前的分散部署下才免于全面溃散的命运。逃散的奥*第一列右翼部队很快就被第二列阻挡下来,他们回到前线重组战列。
(四)见到奥*本右翼前方陷入大混乱中的腓特烈大帝误判形势认为奥*的全面溃败只欠临门一脚,因此下令把原计划支援胡森的莫里兹亲王的步兵*向前调动,整个普*正面的步兵形成向奥*全线进击的态势。但是普鲁士骑兵很快就发现到总计陷入被驱之不散杀之不尽的奥地利人包围的危机,因为后侧并未真的遭受威胁所以有充裕的空间可以重新组织败残兵,奥*的部队得以稍微旋转方向,一边承受死伤一边调整战列。在奥*秩序逐渐恢复的同时普*骑兵也开始遭受到一连串有组织的阻击,因此使得推进迟缓下来。在往奥*正面推进的过程中由于地势崎岖不平使普鲁士*官陆续遭受波希米亚猎兵狙击,再加上腓特烈大帝的本队和莫里兹亲王的前方司令部无法有效的掌握战场情势,导致普*各个步兵联队之间的进攻欠缺协调性,使得战况逐渐陷入胶着状态。*团不是将领的手臂,而是一个复杂的团队,肆意改变计划很容易使信息环路断裂。莫里茨的步兵接到命令,而炮兵却依然执行原计划支援胡森部去,这样莫里茨便完全失去炮兵强大火力的支援。奥*在山脊之上架起重炮,对着莫里茨的步兵就是一顿狂轰滥炸。实心弹在线列中蹦跳使霰弹炸开花,不久后曼施坦因的步兵部队也投入战场,他们的情况同样不比莫里茨好。克罗地亚人的枪林弹雨使普*减员严重,腓特烈大帝只好押上自己的步兵预备队。奥*重炮火力全开,曼施坦因的士兵很快也倒在山脊上,进攻完全被阻断。下午1点正当普鲁士部队因为连续五个小时的攻势而开始呈现疲态时道恩下令奥*左翼开始向前推进,并抽出第三列的骑兵往左翼集中,尝试压迫普*右翼并切断他们的退路。担任普*侧卫的曼斯坦将*指挥三千人的步兵拼死奋战,普鲁士步兵在他的指挥下上演遭到两翼夹击仍奋勇应战的传说,但他也在这阵混乱中遭到波希米亚兵的冷枪狙杀而倒地,所幸后来由冯·陶尔吉恩将*接替指挥,不然普*在此时恐怕会被优势的奥地利兵力灌破侧翼而溃败。
(五)腓特烈大帝虽然拼命投入更多部队来稳住战线,但此时的他已经没有兵力可以调动。下午4点克罗西克将*指挥疲惫的普*骑兵发动往奥*右翼的最后一次冲锋,其身影彻底淹没在奥*的刺刀海里,齐腾不得不收拢自己的骑兵并向腓特烈大帝请求撤退休息。见到奥*第一列因为把部队往左翼集中并推进而产生空隙,一直担心普*战况恶化的塞德利兹于是不待腓特烈大帝的命令便把因溃散和负伤而退下的骑兵集中到教导骑兵团里,然后往奥*第一列的间隙发动。这支为四千的骑兵从战场中央锯开奥*第一列28个步兵大队的战线,使得奥*第一列开始发生崩溃与逃窜,在战场中央造成足以撼动奥*平衡的毁灭性损害。之后塞德利茨的骑兵爬上控制着战场南方制高点的克杰佐丘陵,接下来塞德利兹将*在这里看到几乎完好无缺的一直漫延到地平线的奥*第二列与第三列部队,这个无畏的勇将下达全队后退的命令,循着原路返回本队。神经强固的道恩再度稳住奥*的阵脚,并且在傍晚下令奥*第一与第二列交换。几乎完好无缺的第二列投入前线后普*终于再也抵抗不,受到极大打击的腓特烈大帝因为不想亲口说出撤退令,而将指挥权交给莫里兹亲王,而莫里兹亲王在征求诸将的同意之后开始撤退。所幸奥*转入攻击的时间太晚,生性谨慎的道恩担心有诈或是遭到伏击而下令全*在入夜后中止追击,使得普*得以安然撤出战场。
(六)科林会战中道恩指挥的奥*折损名官兵与三千匹马,而普*折损的数字更为惊人,一共死伤10人(占全*三分之一以上),包括两千名的骑兵,并且抛弃45门大炮和全数的辎重。在科林会战结束后道恩并未立刻向本国通报,生性谨慎的他仍在担心着腓特烈大帝有可能集合剩余的普*与自己一决死战,但事实证明他多虑了,在科林一役遭受重击的普*担心遭到里外夹击,因此而主动撤出布拉格。在6月20日道恩率领奥*解除布拉格之围,救出洛林亲王。道恩元帅在布拉格写一封信给玛丽亚·特雷西娅女王报告:“我方与敌*交战,并在会战中惊险地赢得了胜利。”在短短不到一个星期后道恩接到一封意外的回信,这封由女王本人所写的回信,正式宣布道恩将接替洛林亲王成为指挥奥地利与神圣罗马帝国全境*队统帅的任职书。这次战役使得普鲁士在年完全打倒奥地利的机会永远失去,把腓特烈大帝原先所构想的一年战争变成七年战争,从此之后普鲁士陷入必须在本土与俄罗斯、瑞典、法国*队周旋的被动不利形势,更糟糕的是奥地利*队换了一位非常可怕的人担任新主帅。对于从距离完全胜利只有一线之隔的腓特烈大帝本人来说这更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大败仗,在此后有长达数个月的时间他没有出现在战场,腓特烈大帝更是有许多次把败战的责任推到当时代替他下达撤退命令的莫里兹亲王身上,虽然事后他也有承认并整理自己的缺失。但若是腓特烈大帝就这么一直颓废下去他也就不会成为欧洲战争史上的英雄,在科林的大惨剧后自闭消沉好一段时间的腓特烈大帝终究还是得负起一个国王的责任,带领普鲁士的*民走向胜利之道,尽管那条道路与开战时的意气风发相比在现今看起来是那么遥不可及。
道恩元帅
#世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