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临苦难压迫下的人们,往往参考他们受难程度之深的并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摧残,在于他们精神层面的无法自我解围。长久以来,苦难的例子早已令人耳熟能详,苦难的模样和人们的经历苦难的过程,也早已透明化、深度解析式的为人们提供参考。这其中,无论是附带有反面教训色彩的还是正向成长经验的,都是适合人们历久不衰的宝藏。然而,苦难之所以也能够不断为人们带来新的痛苦,很大原因在于我们精神世界并未适应苦难,更无法接受苦难习惯性的到来。有人观望、有人对抗、有人逃避、有人忽视,这一切,都取决于每个人心理对自己所遭遇的抉择。
《象棋的故事》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生前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对于茨威格,他的青年时代生活是富饶的,生于犹太家庭的他不仅学业有成还有着周游世界的丰富阅历。在茨威格众多繁杂的作品中,体裁从来是不固定的,诗集、小说、传记、戏剧、歌剧等都是他文字创作的方向,极高的文学天赋也让他的作品在欧洲一代广受欢迎。
在茨威格的创作风格中,除了作品本身纯熟精致的艺术气息外,最为显著的便是关于“崇尚和平”的人道主义精神传播。在他一系列的历史人物传记当中,无论是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还是拍案而起、反抗宗教改革家卡尔文思想统治的瑞士勇敢学者卡斯特里,16世纪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18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内特等等。
在叙述传主的生平故事时,茨威格评价他们的地位与功过时,不管是刻画其心理行为,还是描述其命运和得失,都奉承人道主义精神,肯定自由理念和人道情怀,批判思想封固和专制独裁,而这一切都是茨威格关切人类、珍惜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崇尚和平的体现。
也因如此,当世人进入到茨威格的作品当中,总能感受到一股温柔的能量,让人在合理的信息当中找寻属于自己的成长,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俄国作家高尔基便是受茨威格作品影响其中的一部分受益者。然而,受众程度如此之深且拥有极好人格魅力的茨威格,对于结束自己一生的方式却错误的选择与妻子双双服*自尽。这一结果离不开茨威格身为犹太人被纳粹迫害,又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所导致。而给予他最残酷的打击便是由生活转向精神方面的重负,导致其意志力崩溃的关键因素。
一方面给予世人珍爱生命、热爱生命的精神慰籍,一方面又用放弃生命的方式结束自己,这显然是矛盾的,也是令世人费解的。而当我们走进《象棋的故事》后,就可以理解茨威格所为世人作出的贡献与其背道而行的结果并不矛盾。
小说讲述的是一艘由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来自奥地利的作家“我”,为了接触国际象棋冠*琴托维奇,找了几个象棋爱好者与之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业余高手B博士的帮助才勉强下成了和棋。之后想要请B博士来挑战琴托维奇,却遭到了拒绝。经过一番了解,得知B博士几十年来不仅没有没有碰过棋子,全靠想象的对弈练就的棋艺。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时,B博士还是一个秘密制作对抗法西斯的地下情报员,后来身份暴露被囚禁在幽闭的空间内被反复审讯,纳粹企图利用摧毁他意志的方式,令其招供。
在无比空虚寂寥的状态下B博士靠一本偷来的棋谱来抵抗孤独和空虚,从而填充自己的精神世界。从用面包屑、床单分别作为棋子和棋盘到全靠脑子想象对局。长期的自我对弈和自我幻想使得B博士最后精神分裂至疯狂,一度被认为精神已经失常的b博士最终得以释放。
为了验证自己是否可以正常下棋,B博士最后接受了挑战,并在第一局就获得了胜利。心有不甘的琴托维奇再次发出了挑战,这次他抓住了B博士在关押期间患上的焦躁与急切的精神问题,以恶*、缓慢的下法使得B博士再次精神分裂,一度陷入关押时狂乱的自我幻想对弈。危机关头,在作家的提醒下B博士才恍然清醒过来并认输告别了棋局。
小说背景——沦陷的“欧洲故乡”,即使被迫流亡,依旧无法让“无法参战”的愧疚内心得以解脱
年,纳粹德国崛起,奥地利被吞并,茨威格众多反战作品在此期间遭到全面封禁,被迫流亡英国、美国以及巴西。失去国籍后的茨威格先是加入了英国国籍,并在二战爆发初期决定弃笔从戎,为反抗战争直接效力,却遭到了英国人的排挤和讽刺,热情受到冰封,不久后茨威格便离开了英国流亡到了美国,继续用自己最擅长的文学武器继续与战争进行抗衡。
随着欧洲局势持续恶化,南美平静的生活也随着德意日轴心国的建成随之遭到了破坏,早早遇见局势蔓延的茨威格最后将自己放逐到遥远的巴西,他将自己的生活安排的“规律、舒适”,白天写作,晚上散步,为了写《象棋的故事》便买来一本著名棋谱并与妻子进行博弈,来摸索棋手的心理。
流亡的身份,依靠文字作为战争的武器对抗的方式,在茨威格看来渐渐变成了一种讽刺。是他逃避战争、渴望的宁静和祥和的懦弱行为,这一切令他陷入无法摆脱的内疚心理,当千百万人在自己的故乡欧洲进行反抗时,作为家乡、祖国的一份子却早早的逃离到了一处安宁地带。
随着“精神故乡欧洲”的逐渐沉沦,愈发绝望的茨威格绝望的认为纳粹法西斯迟早将无死角将战争蔓延至全世界,在年《昨日的世界》自传完结后,与第二任妻子在里约热内卢一个小镇的一所公寓中服*自尽。
茨威格“以死谢罪”式的抵抗内疚方式无疑是他无法走出内心心结的错误且令人悲痛的表现,自我的孤寂与幻灭是他精神世界已经受到侵害的形象体现。而《象棋的故事》实则也是茨威格对纳粹法西斯对人们心灵折磨和摧毁的深刻揭示,作为一个犹太人,他深刻体会到受迫害至深的犹太人意识和心态的扭曲变形,于是他用一个犹太人悲壮的灵*去感受,探知战争对犹太人、对世人的逐步迫害至绝望之境的深层内心。
将文字作为反抗的武器,揭示邪恶,关怀无辜的灵*,温暖受迫害的心灵
小说中琴托维奇是个各方面都接近一个“低能儿”,唯独在象棋方面天赋异禀的人物形象。出生于劳工家庭的他自幼便失去了父母,后被一位村民收养,喜欢观看别人下象棋,一次,在尝试与他人对弈时,琴托维奇瞬间爆发出其天才般的象棋天赋,短短的时间内,竟达到无人能与之抗衡的境界,十九岁成为奥地利象棋冠*,二十岁时便当上了世界冠*。生活方面,无法识字,幼儿阶段的算数知识,不会社交更不懂礼貌,自私、冷酷、咄咄逼人,只沉浸在象棋、名誉以及财富的世界当中。
琴托维奇的形象,正是茨威格对纳粹德国的形象描述,象棋是其对战争局势的一个缩影,势力猖獗的法西斯就犹如小说中“棋艺高超”的琴托维奇一般,不留情面的掠夺了人们的故乡,视战争、财富为乐趣和一生的事业。
小说的另一位主人公B博士,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奥地利国王的法律顾问,父子二人共同经营着一家律师事务所。希特勒吞并奥地利迫使国王下台后,B博士与父亲将律师事务所作为帮助奥地利*府反抗的地下情报点。然而,由于B博士贵族的身份遭到奥地利人民的嫉妒,希特勒利用了这一点依靠民众,将B博士一家成功逮捕。
被抓起来的B博士并没有被严刑拷打,却被关进了一处与世隔绝只能在房间与审讯间来回走动的饭馆。纳粹试图通过长期的隔离和没日没夜的审讯,迫使B博士在极端的寂寥和无法预知的漫长时间中精神崩溃从而进行招供国王背后的秘密事件。
深刻明白纳粹分子险恶用心的B博士为了不让他们得逞,不断让自己保持正常人的意志与之斗争。地板上的缝、脸盆上纹路、墙上的斑点、背书、算术等等一切可以让他感到充实的事情都记忆了个遍。但随着身边一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