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改编自美国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经典小说,由西尔莎·罗南、艾玛·沃森、提摩西·查拉梅、梅瑞尔·斯特里普等明星出演的电影《小妇人》在美国上映,获得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等6项提名。这部电影也即将在中国上映,令人格外期待。小说问世迄今已有多年,关于女性、爱情、婚姻、家庭等观念虽经历数度变迁,但马奇家四姐妹在爱与善良中自立自强、长大成人的故事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时至今日,依然能为普天下的女孩们解答成长中的困惑,向她们娓娓道来关于长大应该知道的一切,这也是其作为经典历久不衰的最大奥秘。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
近年来,文坛涌现出不少女性发声之作,探讨女性特殊的社会生存环境以及在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所面临的困境,譬如大火的《82年生的金智英》展现了女性在家庭、社会双重角色中的压力与困惑,《坡道上的家》呼唤对“女子本弱,为母则刚”的母职的思索等等。其实很早以来,对女性问题的探讨就是文学的重要主题,去年底被改编搬上大银幕的经典小说《小妇人》(LittleWomen)便是其中著名一例。它更早一步地提出女孩在成为“妇人”(Woman)的道路上会遇到的种种诱惑与疑问,比如,应当如何看待金钱、华服、爱情与梦想?是不是一定要嫁个好人家才算圆满?成长是不是只有一种模样?
有多早呢?如果掩上简介,你很难相信这是一部创作于年的作品。多年来,这部讲述马奇家四姐妹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成长故事,她们坚守自我、努力追梦、相互关爱的形象,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成就了这部与《傲慢与偏见》齐名的女性经典,同时也使这本小说成为“88本塑造美国的名著之一”,被列入美国教育协会“本学生必读书目”,更成为塑造无数女性精神的枕边指南,是杨绛、J.K.罗琳、苏珊·桑塔格等众多女作家们的“人生之书”。最近,经电影发行方授权的原著未删减中文版《小妇人》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小妇人》
小说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年生于马萨诸塞州一户清贫的家庭。路易莎是四姐妹中的老二,父亲阿莫士·奥尔科特是一位众所周知的超验主义作家,爱默生、霍桑、梭罗是家里的常客,这使得路易莎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她的父亲同时是一名教育家,曾创办教会学校,四处演讲但收入甚微。迫于生计,路易莎不得不教书养家,还当过女裁缝、护士,做过洗熨活。年,一位出版商建议她写一部“关于女孩的书”,她“化身”二姐乔·马奇,以自己与姐妹们的生活经历为蓝本,写成《小妇人》。不成想,这部半自传体的歌颂爱与自由的女性成长小说打动了无数读者,焕发出历久弥新的光彩,成为永恒的经典之作。它常读常新,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同样成为了影视界的宠儿,近年来被改编数十次,留下数个经典版本。
勇敢独立的“新女孩”形象
在19世纪的传统观念里,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没有自主权,美貌和对丈夫的忍耐恭顺是社会普遍推崇的美德。《小妇人》成书于新旧社会交替之际,当时美国内战刚刚结束,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受到极大的冲击。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倡导女性发声,她用笔塑造了四个“了不起的小妇人”,她们勇敢追求幸福平等、独立自强、为梦想奋斗,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在书中,“好嫁”“顺从”不再是女孩们的唯一标签,事实上,马奇家的四个姑娘性情迥异,构筑着自己不同的“空中楼阁”,读者们也常常会在其中一个女孩那里与自己相遇:大姐梅格稳重端庄,时常憧憬浪漫的爱情,梦想成为贤妻良母;二姐乔热爱写作,性格独立,有男孩子气,奉行自由高于一切;三妹贝思是个“小天使”,温婉内向,娴静乖巧,凡事总想着他人,弹琴是她最大的爱好;小妹艾美甜美骄傲,期待有一天走出家门大展宏图。显然,路易莎将特立独行的二姐乔视作自己的化身:乔通过写作赚钱帮衬家人,并为此感到无比自豪。当母亲动身照料前线病重的父亲时,乔毅然卖掉了她象征女性魅力的一头长发。四个女孩中,乔是最自由独立的一个,也备受读者喜爱。《哈利·波特》系列作者J.K.罗琳曾说过,“有那么几个月,我自己就是乔·马奇”。
▌新版电影《小妇人》中的马奇四姐妹
四姐妹有着各自的抱负与追求,在不同的轨道上坚定前行,终在不同的领域中开出自己的花朵:梅格选择与清贫而勤奋的家庭教师约翰组建家庭、共同奋斗;乔勇敢闯入“男人们的世界”靠写作谋生;贝思在病中依然鼓励姐妹、宽慰妈妈;艾美在巴黎努力学习绘画。虽性情殊异、理想不同,但她们身上共同闪现的自信、果敢、为家人奋不顾身是永恒的美德,放在现今也毫不过时。
女孩成长中的那些困惑
《小妇人》被誉为“家庭教育圣经”代代相传,四姐妹之所以能够成长为美好善良、自强自尊的小妇人,她们的“精神导师”——马奇太太功不可没。即使面对清贫的家庭条件、丈夫作为随*牧师远赴前线,马奇太太的教育智慧依然使整个家庭其乐融融,生活多姿多彩。女孩们互帮互助,视妈妈为知己,愿意随时向妈妈吐露心声。这多亏了马奇太太绝妙的教育方式与温柔细腻的话语:“妈妈随时随刻都是你们倾诉闺中心事的知己,爸爸是你们的朋友;无论人们结婚还是独身,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骄傲和安慰。”
▌马奇四姐妹与母亲
《小妇人》是一部半自传式的作品,它所透露出的教育理念与路易莎的原生家庭密不可分:她的父母都接受过很好的教育,思想开明,父亲是波士顿第一所公办学校的主管,母亲在邮局工作,家庭成员间常通过写信交流情感,母亲还鼓励孩子们写日记,并帮助他们修改。在女孩们向理想与抱负奔跑的道路上,有喜悦的时刻,也会遭遇现实的打击。路易莎试图通过小说,教会女性如何面对成长中的黑暗与哀伤。
当梅格成家、贝思离去,得知青梅竹马的邻家男孩劳里订婚,曾拒绝劳里求婚的乔感到深深的孤单,甚至开始怀疑当初的决定是否正确。即便多年过去了,这种20多岁女孩对初老和大龄未婚的恐惧,依然困扰着女性群体。在此,作者给出自己的答案,认为事情并不像看上去那样糟,美貌易逝而美德长存:“聪明的姑娘们即使过了三十岁,她们会想到,她们还有二十多年有益的幸福时光,可以优雅地打发人生。妙龄姑娘们应该怀着同情看待她们,不应看不起她们。应该记住,她们也可能会辜负大好时光,红润的面颊不会永远保持,银丝会掺进漂亮的棕发,不久以后,善良与尊敬会和现在的爱情与赞美同样甜蜜。”
不仅如此,女孩们在成长中必然要面对劳作的艰辛、金钱的诱惑和婚姻观的冲击。梅格夫妇每日为生活操劳,当梅格看着身边朋友频繁举办派对、拥有数不尽的华服,咬牙超支购买了昂贵的布料,却最终为自己的虚荣心羞愧不已。马奇太太告诫女孩们,工作是一件好事,比起金钱和时装来,它更能给人们一种能力感和独立感。她支持梅格与约翰的婚姻,因为普通的小户人家虽然每天都要为生活操劳,却不失甜蜜温馨:“我宁愿你们成为拥有爱情、幸福美满的穷人家的妻子,也不愿你们做没有自尊、没有安宁的皇后。”
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女孩们渐渐体会到,有些宝贵的东西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爱、平安、健康和真正的人生幸福。生活清贫却温馨,一切的经历却使她们明白了爱与劳作的意义。马奇太太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这本创作于19世纪的小说中透露出的家庭教育观念,迄今仍可称为教育子女的典范。
嫁个好人家不是唯一结局
《小妇人》分为上下两部,第一部出版于年,描述姐妹们在少女时代的经历;第二部于年问世,也称为《好妻子》,描写女孩们成年后各自的婚姻选择。马奇姑婆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正统思想,当得知梅格决定嫁个“穷小子”时,她气急败坏,因为当时结门好亲事、过一辈子安乐日子才是女性“最好的选择”。路易莎本人也承认,在撰写第二部时,不少粉丝来信希望乔能嫁给劳里,但她本心依然决定让乔保持单身。她在日记里写道:“一直有女孩写信询问小妇人最终嫁给了谁,似乎这是一个女人终其一生的目标和结局……但我不会为了取悦任何人而把乔嫁给劳里。”
▌英文报《小妇人好妻子》
乔拒绝了劳里的求婚,选择以自己热爱的写作谋生。这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作者的人生选择:路易莎拒绝接受一段并不发自真心的婚姻,终身未嫁。但当手稿受到来自出版商的质疑时,迫于家庭经济压力,她不得不向大众喜闻乐见的结局妥协,让乔嫁给了后来遇到的巴尔先生。而新版《小妇人》电影给出了更为开放的结局,乔在面对选择时发出“我真的受够了人们说,女人有爱就够了”的呼喊,她让笔下小说《小妇人》中的女主角结婚,而现实中自己与巴尔先生是否“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却留待观众自行解读。这一处理方式无疑更加符合当代读者对原著中乔的期待。
倾听内心的声音,感知自我的真实需求,女孩们正用自己的方式奋力生长。长销多年的《小妇人》似乎在告诉我们:幸福没有标准答案,通往幸福的道路远不止一条,正如梅格对乔说的:“我的理想和你不一样,但不代表它就不重要。”《小妇人》用朴实无华的写实手法把四姐妹的命运展现在我们面前,它不断地提醒我们:金钱、华服、豪宅、爱情,拥有这些固然美好,但它们并不是幸福的同义词。女孩们想要独立自由地过这一生,只需将乔的宣言铭记在心:“女性有自己的思想与灵*,她们不只美,也壮志凌云、才华超群。”(责编:张玉瑶)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金薇
编辑:袁新雨
流程编辑:王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