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并与梅丽尔·斯特里普联袂主演的经典爱情电影《廊桥遗梦》在年上映后,受影片中婚外恋剧情的影响,曾在当时引发了美国的离婚潮。影片中那段动人而凄美的浪漫爱情,在被男女主角所终生铭记的同时,所引发关于婚姻、情感、道德等元素之间的相关话题,长期以来也被全世界范围内的广大影迷朋友们所热议不止。
一部分观点认为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经典爱情,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不过是一段有违道德,应该被谴责的婚外恋。本文则尽量避免用婚姻责任或是家庭道德观,这种带有刻版印象的词汇作为思考与评判这段爱情的依据,而是从人生观追求和价值观排序这种更贴近每一个具体“人”的角度,来和朋友们一起分析和讨论,这段几十年来一直被热议的爱情故事的本质属性,和它所能够给我们带来的人生启示。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拍摄时,导演兼主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凭借自导自演的前作《不可饶恕》,在年连夺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可谓正值事业的巅峰时期。而此时46岁的梅丽尔·斯特里普却处于女性演员所必须面对的转型期,曾经拿下过奥斯卡最佳女配和最佳女主的她,在34岁时主演的《走出非洲》之后,已经12年没有重要的作品问世。凭借在《廊桥遗梦》中对女主角弗郎西斯卡的精彩演绎,和这部电影在上映后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梅姨的演艺生涯又开始了新的传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对梅姨有着巨大帮助的同时,在本片的艺术价值上,他们也相互成就了彼此,成为一段佳话。
一、首先回顾一下两人的这段短暂爱情的历程,为什么《廊桥遗梦》能够成为很多人心中经久不衰的爱情经典。
1、相识:一颗被压抑多年的灵*终于遇到一见倾心的另一个。
对于内心一直怀着少女梦的影片女主角弗郎西斯卡来说,她在与丈夫理查德的婚姻虽然给了她安稳、平淡的生活环境,但却并末满足她内心的情感需求。影片开头部分的剧情安排就说明这一点,弗郎西斯卡正陶醉于留声机的意大利歌剧中时,女儿进屋便直接打断母亲的倾听状态,调成自己爱听的流行歌曲。对于丈夫和子女这四天的离开,弗郎西斯卡内心的主要感觉是自由而不是孤单。
而她们的第一次见面,当罗伯特·金凯在向弗郎西斯卡问路的时候,弗郎西斯卡的风姿绰约和罗伯特·金凯的清瘦和蓝色的眼睛,使两人在视觉的第一印象便已经相互吸引。而在接下来的交谈中,弗郎西斯卡骨子里文艺加点小清新的性格特征,显然与喜欢诗歌、能够弹奏乐器、四海为家以摄像为生的罗伯特·金凯在精神层面更加契合。
2、相知:共同的爱好,契合的三观使她们彼此突破禁忌。
在那个早已心动,却被道德观念所一直束缚的夜晚,当罗伯特·金凯读出叶芝的那首诗歌——月亮的银苹果,太阳的苹果时,这种无关现实,完全两个独立人格之间精神上的契合和共鸣,让弗郎西斯卡再也不能控制自己内心深处被压迫了太久的情感需求,对罗伯特·金凯产生了更为具体的遐想。
而在第二天的那个夜晚,当为了这次约会,弗郎西斯卡穿着精心准备的裙子,以一种在婚姻中从未有过的形象,明媚迷人地出现在罗伯特·金凯视线中时,他们无可求药地爱上了彼此。并在随后四天的相处中,两人突破了肉体、精神、道德上的一切禁忌,激烈而疯狂地用全身心感受着这段与弗郎西斯卡的婚姻相矛盾的浪漫爱情。
3、相守:由于家庭的责任和亲人的羁绊,弗郎西斯卡没有选择和他一起远走高飞,而是在余生的悠长岁月中,两人在精神层面彼此相守。
面对马上到来的现实选择,罗伯特·金凯希望弗郎西斯卡可以选择唯爱至上,离开家庭和这段并不能使她开心的婚姻,两人一道远走天涯。但弗郎西斯卡在经过痛苦的抉择后,感觉自己无法在现实层面背叛一起生活了近20年的丈夫和儿女。于是她没有不顾一切跟随爱情的脚步抛弃家庭,而是在丈夫身边,凝视着车窗外的罗伯特·金凯在大雨中凄然远去。
在余生的岁月中,弗郎西斯卡继续承担起婚姻和家庭的责任,只是在精神层面一直深爱着罗伯特·金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要求子女将她的骨灰撒在曼哈逊桥下——这个她与爱人罗伯特·金凯相恋的地方……
而对于观众们来说,之所以被影片中的这段爱情所深深感动。是弗郎西斯卡在身着裙装时的委婉、迷人的那个画面;是两人在夜晚共进晚餐时,烛光下的餐桌反带给我们的静怡和遐想;是在酒馆那爵士曲中、两人相拥起舞的气氛;还有两人离别时,罗伯特·金凯在大雨中那失*落魄的形象所带给我们的心碎与凄美……
那么这段爱情,是应该因为它的浪漫和执着而被赞美?还是由于它在道德层面上对婚姻的背叛,而被谴责呢?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前,让我们先花一点时间,在第二部分讨论和分析爱情、婚姻、家庭责任之间的内在关系。
二、解析影片中爱情、婚姻、家庭责任间的内在关系,讨论它们在人生中的价值排序。
在对这部经典爱情电影的诸多评论中,一直都有两种相互争论不休的观点存在。
1、唯爱至上的观点认为:罗伯特·金凯和弗郎西斯卡间,这种由三观契合而产生的爱情是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非但不应承受道德上的谴责,还值得所有人去追求。弗郎西斯卡没有跟随罗伯特一起浪迹天涯,是这段爱情最大的遗憾。
2、婚姻至上的观点认为:弗郎西斯卡仅仅为了自己内心中的欲望,就背叛了这段近二十年的婚姻,而罗伯特·金凯的行为实质上就是勾引人妻和破坏别人的家庭。这种背叛婚姻的爱情不应该被提倡,两人这种不道德的行为也应该被谴责。
除了1和2,还有一种更为中性和细致的观点则认为:人生中的矛盾无处不在,这段短暂而浪漫的爱情使弗郎西斯卡和罗伯特·金凯两人的灵*都找到了归宿。两人因为真爱的力量,而有了坦然面对现实生活的勇气,让他们在之后的生活中,彼此都用一种更高的道德标准约束着自己。而弗郎西斯卡的选择恰恰证明了,虽然爱情的欲望难以控制,但道德的理性终究会战胜爱情的浪漫。
那么,在爱情的赞歌、道德的背叛和人性的矛盾这三种意见中,哪一种才是正确或者值得被我们所采纳和信奉的呢?
在评判一种行为时,如果仅仅将对错的依据建立在婚姻、家庭这种带有刻板印象的道德观念束缚之下,而忽略了在些刻板印象之下所涵盖的,亿万个不同的“人”和不同婚姻情境的差异性,显然过于笼统和武断。
我们先预设两种情境:
1、一位把自己物欲需求当作价值观首位的妻子,欺骗伴侣说自己是唯爱的,在自由意识的选择下与物质条件丰裕的伴侣结婚。但15年后,伴侣的公司意外破产,妻子马上因为物质原因婚内出轨,并随即抛弃家庭,离婚再嫁。
2、一位被非法拐卖到山里的女大学生,在违背自己自由意志的前提下,被迫与一位文肓村民结为夫妻。两年后,女大学生找机会逃出山村,与自己喜欢的人重新开始一段感情。
如果只考虑婚姻、家庭这种抽象意义上的概念,那么在具体行为上,1和2中的两位女性都属于对婚姻和家庭的背叛。但在我们的心中,显然不会对这两个人的道德判定画等号。因为在“婚外恋”这个抽象的词汇背后,有着千百种不行的具体情境和千百种不同的人格特性。我们会依据自己内心中的道德标准和爱情观,对被婚外恋这一词汇涵盖的群体中,对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人,做出有差异性的不同判断。
但有两个因素,会对我们的判断产生决定性影响,一个是这段婚姻的时间长短,另一个则是在选择进入这段婚姻中,双方是否属于自由意志的选择。时间元素重要,是因为时间的力量会使婚姻滋生出子女亲情、生活习惯依恋这些黏性因素,我们习惯性的将其称为家庭的责任或者是背叛的成本。而是否是基于自由意志选择这段婚姻,则是在道德观的标准下,我们判定当事人是否应该为这段婚姻负责和背负违约责任的重要标准。
真正的道德观,是为自己自由意志的选择负责。就婚姻而言,如果抽离了爱和亲情,婚姻的本质仅是一份契约。假如这份契约在签订时就并非是自由意志的选择,用它来约束人的一生显然有些强人所难。
爱情与婚姻合二为一的生活,自然是几乎所有人的内心向往,但是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我们将不得不依据内心中对(家庭责任+亲情羁绊)、爱情和婚姻的契约责任这三者的价值排序,来决定我们将要做出的选择。我想,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朋友,可能都会采取以下排序方法
即:(家庭责任+亲情羁绊)>(爱情)>(婚姻的一纸契约)
就本片而言,显然女主弗郎西斯卡也是遵从了这样的排序标准,她为爱情背叛了自己的婚姻,爱上了别的男人,并在精神层面与这个婚姻外的男人终生相守。而在爱情和家庭责任面前,她又选择了家庭责任,在现实生活中陪伴丈夫和子女度过余生。
既然在价值排序上,弗郎西斯卡的选择并无不妥。那么在弗郎西斯卡的婚姻中,她在选择开始这段婚姻时,是基于自由意识,还是被强迫的成份更大呢?这似乎是弗郎西斯卡婚姻出轨是否有违道德这一问题的核心所在,我们在本文的第三部分重点说明和分析这一因素。
三、战争在摧毁人们现实生活的同时,在精神层面所带来的心理创伤和遗憾。
在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过的另一部经典电影《苏菲的抉择》中,作品在表现战争摧毁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信仰两个层面的主题思想时,采用了非常直接的方式。女主角苏菲的父亲、丈夫在二战中被德*屠杀,她和两个子女被关进集中营,子女也在战争中失去生命。她虽然在靠着人性对于生存的本能而侥幸活了下来,却在精神上失去了活着的信仰与动力。在遇到一位犹太籍生物学家的挽救,并成为恋人后,才发现对方只是个被同样饱受战争摧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最终在这段畸形的虐恋中,两人双双自杀……
在本片中,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到二战,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影片只言片语的线索中,探寻到弗郎西斯卡的婚姻选择,有很大程度是由于战争的影响,而非她本人的自由意志选择。
弗郎西斯卡提到她的家乡在意大利,丈夫以理查德前是个当兵的。他们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相识,之后一起来到美国生活(在原著小说中虽然也是寥寥数语,但更为清晰地介绍了她们的婚姻起因:她和女伴们在一家咖啡馆里喝咖啡时遇到了理查德,战争搅乱了生活,他们起先也不知道是否会结婚……)。
通过这些线索,我们就不难得知弗郎西斯卡这位性格中带着点文艺小清新的意大利女孩儿,为什么会离开家乡远嫁美国,跟一位内心虽然不讨厌但并不爱的美国籍乡下大兵一起走入婚姻,并在压迫和隐忍中一起生活几十年了。一位原本喜欢诗歌,有着浪漫情感幻想的意大利女孩儿,由于战争摧毁了她原本的家庭和她少女时代对于爱情的憧憬和幻想。在生存的需求面前,她无奈之下只能背井离乡,跟随这个在性格上并不合拍但性格忠厚的美国士兵,到地球另一端美国爱荷华洲的一处农场里,开始这种自己并不了解,也并不喜欢的婚姻生活。
在这段婚姻关系中,弗郎西斯卡有一小部分自由意志的成份在,但占据主导性的,还是战争下的无奈和妥协。对于自己内心在精神层面的需要,她只能一直在心底默默地隐忍。也正因如此,在面对罗伯特·金凯时,她才会那样的主动和心波荡漾。这个清瘦帅气的,性格中流淌着浪漫和诗意的男人,彻底唤醒了弗郎西斯卡那压抑在心底20年之久的少女梦想。
所以,在充分了解这段婚姻的内存原因之后。请放下那些对于弗郎西斯卡背叛婚姻、对陌生男人过于主动的道德指责吧。这看似是中年女人不满足于平淡生活的情感波动,但表象之下却是虽然已经过多年时间的流逝,却依然无法抚平的战争对人性情感、自由所造成的心理创伤与遗憾。本片在主题上,除了感情这条明线,讲述人性在爱情与婚姻中的矛盾;还有二战这条暗线,表达着战争对于人们自由意志的影响和美好爱情的伤害。
生而为人,对金钱和地位无休止的欲望也好,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追求也好,对音乐、阅读、写作或者其他的一种爱好也好。抛开理想或现实、感性或理性、高尚或卑鄙这些空洞而抽象的词汇,人总要有一种在精神层面支撑自己的信仰,否则只是一具行尸走肉。对于弗郎西斯卡来说,显然这份爱情就是她多年来内心一直尚存少女梦想的释放与寄托。这份在仅有四天相处时间的爱情,在精神世界里支撑着她在余生中担负起了家庭的责任与现实生活的平淡,心怀释然地面对生命的消逝和死神的到来……
结束语: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爱情是一个人最忠于自我意识的生理和精神需求;而婚姻则是现实生活的具体保障。我们总是在精神世界中渴望前者,但又在现实需求中依靠后者。
虽然今天的世界并非一片祥和,但我们却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度中。我们更愿意追求和期待的,是依靠自己的努力、执着或者幸运,找到彼此相爱的伴侣走入婚姻。在有爱情滋润的婚姻中,琴瑟合合、岁月静好。非自由意志的婚姻,和不如意婚姻生活中又遇到真爱后的两难,都不是我们所愿意面临的情境。
《廊桥遗梦》中弗郎西斯卡与罗伯特·金凯的这段爱情,既不是我们所应该追求的爱情典范,也绝非不可原谅的道德背叛。仅仅是一位因为战争的迫害而错失爱情幸福的中年女性,在缺失爱情的平凡婚姻中为自己寻找的一个精神支柱,来支撑自己有勇气在余生所要面对那残缺的婚姻生活。而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每个个体来说,面对生活和爱情,也许影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忠于自已、追求自由、肩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