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名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9部电影,现在已经全都以各种形式和影迷见面了。
其中大部分我们已经介绍过,今天继续讲讲这部尤其不可忽视的——
《华盛顿邮报》
看片名和海报就知道,它讲的是新闻媒体的故事,而且很不一般。
豆瓣8.2的评分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必须放上这张图——
这是前不久金球奖颁奖礼上的一个玩笑:
主持人刚刚开口介绍这部电影,还没公布它是否获奖,工作人员就迫不及待抱着一堆奖杯跑出来准备颁奖。
虽然最终本片拿下6项提名却无一斩获(可能和哈维·韦恩斯坦有关),但这个玩笑足以看出本片在观众心中的重量。
为什么它这么硬气?
当然是因为本片长着一副“获奖片”的相。
一是制作层面,它有着高规格——
导演,斯皮尔伯格,一个在电影的商业和艺术两方面都登峰造极的大神级人物。
主演,汤姆·汉克斯,梅丽尔·斯特里普,两个拿了N个最佳男/女主角奖的老戏骨。
二是故事层面,它讲的是大新闻——
影片改编自美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政治丑闻之一,五角大楼文件事件。
五角大楼文件,即《美国-越南关系,-:国防部的研究》,是美国国防部对-年间美国在越南政治军事卷入评估的秘密报告。
——维基百科
报告揭露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美国政府早就知道越南战争难有胜算,但时任总统为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和国家声誉,瞒着公众,不断地把一批又一批的士兵骗去参战……
这个内幕,一直捂了4任总统。
直到年,一个人出现了:丹尼尔·艾尔斯伯格。
艾尔斯伯格为美国国防部工作,在见证了越南战争前线的惨烈状况后,他决定放手一搏,把真相公之于众。
艾尔斯伯格把文件泄露给了纽约时报,报道一出,舆论哗然。
美国政府立即以泄露国家机密的罪名,将纽约时报告上法庭,并勒令他们停止报道。
面对白宫的施压,一时间,媒体界便对此事雅雀无声。
这时候,《华盛顿邮报》站出来了,这家报社的媒体人冒着极大的危险,继续着纽约时报未完成的报道。(后来也是他们,报道了把尼克松总统拉下台的水门事件。)
电影《华盛顿邮报》着重讲述的,是该报社如何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做出这一壮举的幕后故事。
华盛顿邮报的董事长名叫凯瑟琳,从亡夫手中接过这家报社的她,在此之前只是个普通的家庭主妇。
报社目前面临财政危机,凯瑟琳正在为谋求上市、获得资金支持,而忙得焦头烂额。
本,是报纸的总编辑。
当时的华盛顿邮报,只是一家地方性报社。而理想远大的本,想把它打造成像纽约时报那样国家性的报纸。
于是,当大新闻——纽约时报报道的五角大楼文件事件发生后,华盛顿邮报也打算跟进。
然而,这个剑指尼克斯政府的大新闻被禁了,纽约时报也被告上了法庭。
如果华盛顿邮报也去报道,
轻则——
投资人撤资,报社破产;
重则——
和纽约时报一样,报社上下员工都将面临牢狱之灾,甚至是生命危险。
也就是说,发这篇报道,对他们来说弊大于利。
但如果不发呢?
如果不发,这个国家就输了。
华盛顿邮报内部,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议。
总编辑本,以辞职为要挟,主张刊发。
报社高层,考虑到各种风险,拒绝刊发。
董事长凯瑟琳,夹在二者之间犹豫不决。
投资人、管理层、新闻记者,三方互相牵制;金钱利益、政府压力、媒体人的良心,三者互相博弈。
在一场紧张、精彩的多线电话戏中,凯瑟琳终于下定决心:
Let`sgo,
Let`sdoit,
Let`spublish!
总编辑本一声令下,印刷工人按下了机器启动按钮。
一份份报纸从流水线上急速传出。
工人把报纸运上卡车,发往千千万万户民众家里……
这一系列再普通不过的报纸生产、运输的镜头,看得人热血澎湃。
报纸发出去了。
法院传票也来了。
在法庭上,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这对昔日的竞争对手,同仇敌忾地面对美国政府的指控。
最后,美国最高法院裁决,媒体获胜。
这是一次伟大的胜利。
这次胜利不仅属于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也属于那些作出正义裁决的法官们,属于所有不畏强权、捍卫自由民主的勇士们。
法官在判决书中说的一段话,实为画龙点睛之笔:
媒体应该为被统治者服务,而不是统治者。
离奥斯卡颁奖礼还有不到2个星期。
《华盛顿邮报》拿下最佳影片的可能性,也许比不上《水形物语》《三块广告牌》等热门,但它在我心中的位置,并不低于这几部。
这种偏爱,来源于对片中那些真正的媒体人的尊敬。
更来源于我们对“真正的媒体人”的求之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