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花了非常长的三个篇幅给大家科普了CMF研究与感性测量之间的关系。
还没看的同学可以先看一下:
CMF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上)
CMF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下)
CMF关键问题感性测量实操
三篇文章介绍了复杂而繁琐的评价框架确定与感性测量流程。也在文章的末尾提出了CMF感性测量的问题,即:
CMF感性测量本质上是去通过繁复的流程与大量的时间证明一个设计师在无意识过程中就可以完成的高效的认知过程过程。
为了进一步澄清这个过程发生了什么,这里我们再来用图示的方式详细剖析一下。
图示与感性测量的迷思
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推演,设计的过程和叙事的过程是类似的,是将现实世界中无限复杂的客观对象经过我们的感官与心智的简化才能够成为心理世界的经验内容(所谓设计师的无意识且高效的认知过程)
在图示中三个世界的大小是不同的,现实世界最大,心理世界是现实世界中可经验的那部分、次之,而语言世界最小,是可经验那部分可说的那部分。这种缩小是逐级简化的结果。
在设计过程中,也遵循着这种逐级简化的过程。设计师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意向图归纳市场与环境的设计风格与设计趋势并提炼为语言。
而在设计的过程中又原路返回,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在整个过程中,CMF感性测量的意义在于试图通过语义差量表建立语言与相对具象的CMF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
这样的分析存在两个问题
1:研究过程中的映射关系过于机械化,但是在实际的映射过程中在我们的心里世界有大量的默认框架与预设前提,帮我们跨域了逻辑思考。使得映射关系过程中很多的研究内容是不言自明的,而分析的过程中繁琐的分析过于刻意。
2:由于现实世界与语言世界的不对等性,抽象的设计语言、用户体验与情感意向对于具体的CMF的概括还是过于简化、丢失大量细节,而过分简化的设计语言、用户体验与情感意向出发去塑造一个真实的产品,又令设计师难以下手。
另外由于用户对于产品的认知过程是一体化的,所以将产品机械地拆成模块分别研究其与情感意向的映射关系也是不符合认知过程的。
说到这里,似乎认知过程注定使逻辑方法论没办法以一种合适的方法介入设计流程。但其实将心智世界研究纳入考虑范畴,还是有相应的设计方法可以与之相匹配。具体的操作可以看我以前的文章:
啥是心智模型?
你是否误解了“情境”一词?
现在很火的情境化设计是什么
所以说到底,CMF感性测量作为一种设计工具,是不适宜直接作为一种方法流程加入到设计师的工作过程中去的。在实践中有以下问题:
1:对单种材料、产品模块的设计意向映射不准确过于简化。
2:用映射关系指导设计师实践效率低。
但是其中感性测量中的语义差量表具有可量化,客观化易操作的特点,在大量营销方案验证评估、规划产品线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可操作价值。
破局之道
下面展开给大家详细说一下如何使用CMF语义差量表进行评估方案与营销视觉的评估具体解决方案:
将产品方案与营销KV图与语义差量表并置,语义差量表分5级。横坐标为主要的评价标准情感意向A\B\C…词对。进行评估打分并汇总数量。
如下图所示,寻找10个被测对象对样本A针对情感意向A的程度进行评分。其中8个被测用户选择1、2人选择2。在汇总表中,样本A的情感意向A得分为(1X8+2X2)/10=1.2分。
这样依次将情感意向维度的分数算出,再重复统计其他样本情感意向上的得分,就可以得出一张关于多个方案与情感意向的得分表。
统计每个样本在不同维度上的情感意向得分情况,分值越接近1则代表被测者对于这个样本A的感知越统一倾向于某个意向。
这样就可以得出市场上产品的情感意向倾向分布或产品营销方案KV对于目标情感意向的实现程度的拟合情况。
在做市场竞品分析与方案评估的过程中,活用CMF语义差量表可以帮助设计师或产品经理更理性地进行量化分析决策,也让方案更有依据。
其中之前提过的卡斯特里公司的球形产品分析坐标系也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你见过在球上做产品分析么?
之前对CMF的研究文章也引出了更大的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笔者将会在未来的文章中进行补充。(挖坑)
参考文献:
《基于感性工学的消费电子产品CMF研究》孙新竹
《基于可拓学的产品材质感性设计方法研究》张超
《汤质看本质》
本文灵感来自:
关于作者:
业余哲学爱好者
挖坑*金矿工
退堂鼓一级运动员
赵昌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