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特里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疫情下的选择
TUhjnbcbe - 2021/5/28 21:06:00
疫情下的选择日本|孟庆华

自年元月开始,新冠病*先后肆虐着全世界的人。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生活内容,都不得不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根本不取决于我们的喜欢或者厌恶。很多人的生活,也因此受到了致命的冲击。

“活下来!”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竟然成了很多老年人的不得不的选择。

昨天看到了这个报道:一个中国小留学生,花了26万,买了张飞机票要回中国。26万呐,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是一个普通人几年的薪水呢。

如果真有此事,暂且先不管这孩子的父母是做什么的,能一下子拿出这么一大笔钱来,只为了买一张飞机票,这不得不让人思考这个家庭的选择……

这篇文章中要介绍的是24个荷兰孩子,面对疫情,他们选择自己动手驾驶帆船渡过大西洋,从加勒比海回到荷兰的经历。

今年2月,疫情还没有在全球爆发之前,一群来自荷兰多所高中的中学生,飞到加勒比海去参加一个为期6周的帆船学习项目。他们的原计划是,3月从古巴飞回荷兰。但谁也没想到的是,真的到了回家的日子时,居然没有航班了。

这可怎么办?一直滞留显然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最后,他们经过商量和缜密的思考后,做出了一个彪悍的决定,就像他们的祖先一样——驾船横渡大西洋,回到大洋彼岸的家乡去!

当时荷兰的疫情已经很严重了。确诊患者约有3.8万人之多,况且还有人的死亡记录呢。

孩子们并没有被吓住,他们决定一定要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回到祖国去。

这群孩子中,最小的仅有14岁,最大的也不过17岁。那样的横渡计划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孩子们没有被吓住,他们虽然也有一点不安,但更多的则是兴奋。

在加勒比海上的圣卢西亚岛,他们储备了大量的食物和水等必需品,以及保暖衣物。三、四月份的加勒比海是温暖的,但北大西洋的海水却是无比的冰冷。

3月18日,在12名船员和3名教师的照看下,24个荷兰孩子踏上了这场漫长而艰险的回家之旅。

公里的旅途,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等待他们的到底是惊喜还是厄运?那时候,一切都是未知数。

每天在茫茫的大洋上,看到太阳的东升和西落,本来这些在陆地上平常的景象,换到大洋上来看,则让人会感到无比的震撼。

无论是灿烂的星河,皎洁的月光,还是追逐的海豚,以及少年们那一颗颗敏感充满了憧憬的心,也许都是他们这一辈子仅有一次的珍贵体验。

最终,经过了38天的长途航行,在当地时间4月26日,一个周日的早上,“威尔德天鹅号”终于安全地回到了故乡——荷兰哈灵根港。

孩子们兴奋地挂起了自制的“遗愿清单”横幅,上面写着横渡大西洋、在大海中游泳和在百慕大三角中求生。

船上点燃了信号弹和一枚烟雾弹,那一刻,橙色的烟雾飘荡在平静的港口上空。

等候的家长们开着车,按捺住激动的心跳,有的甚至带着宠物排着队,早早地在港口等待着孩子们的归来。

当他们亲亲地把孩子拥进自己的怀里时,那一刻除了激动,他们一定感觉自己的宝贝真的是长大了。

我相信在他们接走自己孩子的同时,一定也感到非常的骄傲和幸福:为孩子们的成长而开心快乐着。

这些家长,我想当初听到孩子们准备航海横渡回来的消息时,一定也是充满了忧虑和不安的,但是,他们最后还是选择了让年轻人锻炼一下,因此遵从了孩子们的决定。

当这24个中学生决定选择驾驶帆船横渡大西洋回国时,这样险峻的决定会得到家长的支持,说明家长也是非常理智、非常棒的。

正因为有这么优秀的家长,才会有这样的选择,让这些少年们,乘着一艘年前的帆船,沿着先辈的航线,历尽无数的艰险,耗时一个多月,终于成功地横渡了大西洋,最后安全地回到了家。同时,也成全了一个史诗般的美丽故事。

栏目主编:陈劲松

文/孟庆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日本华文文学笔会会员。年少时所学专业是通讯专业,工作后弃理从文,开始了写作,做过记者,后来成为专业作家。出版长篇小说《告别丰岛园》《倒爷百态》《远离北京的地方》《梦难圆》《太阳岛童话》《走过伤心地》等多部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集。另有报告文学、散文及随笔近五百余篇。短篇小说《路遥遥》曾获北方文学首届优秀小说奖。年在“首届日本华文文学奖”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夫举家回归日本,现定居东京。

每周一期周四发布

(点击眉头上“人民作家”可任意阅读)本期目录

⊙庚子年的遇见(瑞士

朱颂瑜)

⊙归水为神(湖北

萧仲莲)

⊙神奇的纬度(江苏

刘工)

⊙疫情下的选择(日本

孟庆华)

⊙原生态的困惑(香港

赵世强)

上期目录(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把握关键期助力孩子飞翔

投稿须知投本平台的稿件谢绝在其他
1
查看完整版本: 疫情下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