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克洛卜施托克最大的成就是他写的颂歌。他的颂歌内容涉及友情、爱情、自由、祖国、自然等多方面的人文主义思想。启蒙文学在奥地利则更表现出仿古“高雅”、呆板无力的致命弱点。与此同时,一种新的文学风格悄然诞生并逐渐形成潮流。
德国启蒙文学的发展
弗利德利希·高特里卜·克洛卜施托克(-)出生在奎特林堡的一个律师家庭。15岁时曾在一所贵族学校学习。年至年先后在耶拿和莱比锡攻读神学。他结识了“不来梅杂志同人”。在两个瑞士人和高特舍特的论争中,他站在瑞士人一边。他通过博德默尔受到了弥尔顿的影响,从而写出了影响极大的史诗《救世主》。《救世主》分两个部分,共20篇。第一至第十篇描写耶稣受难,后十篇写基督升天和他的胜利。这部作品最初用散文形式,后改用荷马史诗的六音步扬抑格。
克洛卜施托克写这部作品从年直写到年,足足花了25年。作品最初的三章于年发表在不来梅同人杂志《理智和机智的娱乐新论》上,立刻引起了不同的反响。它们受到了高特舍特及其拥护者的强烈反对,因为《救世主》不但在形式上打破了模仿法国推崇的亚历山大体的做法,更重要的是突破了高特舍特所主张的理性和理智的束缚。作品充满了激情,尽管它的革命性不如弥尔顿的《失乐园》,但它的出现不仅对那些沉湎于偏狭的情感游戏的阿那克里翁文风是个打击,同时对那些崇尚理性、干枯说理的诗风也是个挑战,因而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克洛卜施托克最大的成就是他写的颂歌。年到年他在亲戚家当家庭教师时爱上了表妹,体验到了爱情。他写的《芬妮颂歌》即是这时期的作品。年被丹麦国王邀请到哥本哈根,并赠给他终身年金,以便让他完成《救世主》。在哥本哈根他住了20年之久,年才离开丹麦,移居汉堡,直到去世。他的颂歌深受贺拉斯、品达、弥尔顿的影响。他重新运用古希腊、罗马诗人的韵律。由于经常变换韵律,他写的颂歌具有一种生动优美的音乐感。一些颂歌被谱成了歌曲。
除了颂歌,克洛卜施托克还写有许多*治诗。这些作品充分反映了诗人反对封建专制*体的思想。早在年他就写过《厄运》一诗,指出了国王的愚蠢残暴,哲学家的不切实际,牧师的不道德。年写的《公侯赞》声称他神圣的诗歌不能为宫廷服务,这是当时那些看诸侯脸色行事的文人所不能理解的。年爆发法国革命时,他写了歌颂法国大革命的诗歌。在《三级议会》一诗里,他认为看到大革命是他的幸福,要向法国人学习,并提出市民的花圈远胜于国王的桂冠。在《认识你们自己》一诗中他认为德国人的弱点之一是沉默,但这种沉默不应该是痛苦的忍耐,而应该是暴风雨前的酝酿。
奥地利的启蒙文学
约瑟夫二世仅当*十年,他的理性统治、宽容态度和解放农民的措施使他深受民众爱戴;他的“国家至上”原则也为不久之后奥地利及整个德国抗击拿破仑入侵奠定了基础。但是另一方面,他的许多改革步子迈得太大,实行不久就显得与实际严重脱节,于是不得不一一收回。启蒙文学在奥地利则更表现出仿古“高雅”、呆板无力的致命弱点。
米歇尔·德尼斯(-)继承巴罗克传统,与德国的克洛卜施托克展开竞赛,争夺创作桂冠。他的诗取材广泛,声势浩大,充满浓郁的宗教气息。《献给天主》成为一代绝唱。同时,他化名斯尼德翻译、创作了充满神奇色彩,同时又质朴、自然的《莪相的诗篇》,强调情感、自然、原始状态和力量,凸现民间文学的自然天成。这不仅为当时处在启蒙思想下的德语文学带来了崭新的风气,也对欧洲其他文学、尤其是法国文学的浪漫倾向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奥地利,民风剧的发展也对浪漫文学的诞生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哈夫纳在“启蒙者”的围剿中保住了民风剧的虎虎生气,但他毕竟早逝;年,汉斯乌尔斯特的另一个天才扮演者普利豪泽去世,丑角被“启蒙者”们完全逐出宫廷舞台,民风剧陷入低潮。年,戏剧家马里内利在维也纳创立“雷欧波尔特城区剧院”,这是奥地利浪漫主义文学诞生的一个标志,它和约瑟夫城区剧院及维也纳河畔剧院专门演出民风剧,被誉为“幽默药房”。
这样,民风剧又东山再起,产生了格莱希(-)、迈色尔(-)、卡斯特里(-)、波亦乐(-)、骚特(-)等作家。他们的作品充满幻想,幽默风趣,同时又流露出对维也纳美女、美酒和优美音乐的眷恋。这些取材*怪、神话、充满宗教思想同时又针砭时弊的维也纳民风剧作品和后来德国浪漫派的所谓“病态”不同,它们且梦且醒,沉醉又充满嘲讽,可以说是清醒的浪漫派。年后,民风剧走向衰落,直到19世纪末在轻歌剧中得到再生。
使维也纳民风剧创作达到高峰的无疑是费迪南·莱梦特(-)。他创造性地发展民风剧,使之在拥有大量观众的同时毫无通俗文学之嫌。莱梦特大部分时间是演员,他在维也纳的戏剧舞台上共扮演了个角色。他的创作则更使他留芳后世,他被誉为自文艺复兴诗人“汉斯·萨克斯以来唯一能将全(德语)民族都吸引到舞台前来的作家”。
莱梦特戏剧从古代神话写到巴罗克寓言,从莎士比亚写到卡尔德隆,题材神奇,无所不包。他的作品都围绕一个核心,即让世界由不和谐走向和谐。他表现高尚战胜卑劣,善良战胜邪恶,不是为了歌舞升平,更不意味着浅薄幼稚。莱梦特知道,恶存在于世界各个角落,但他要正视并汇集一切力量制服它。莱梦特惯于描写并行的两条线索,构思独特,戏剧冲突性强。
《神王的钻石》()、《仙国女子或农民富翁》()和《被捆绑的幻想》()都是这样。《阿尔卑斯王和愤世嫉俗者》()则更胜一筹,除了妙趣横生的戏剧冲突,神在这出戏里已退居次位,人靠着自身形象和自我反思了解了自己,进而主动走上心灵康复之路。在莱梦特戏剧中,悭吝、嫉妒、傲慢等抽象概念一跃成为戏剧人物,明显表现出莱梦特对巴罗克传统的继承。
除了上述喜剧,莱梦特也写过《莫伊萨苏的魔咒》和《带来不幸的神奇*》()两出悲剧。但这两部剧放弃了幽默、讽刺和无拘无束的自由想象,只靠高尚理想维持,显得苍白无力。虽然莱梦特的喜剧也高歌理想,但它们不脱离生活。尤其重要的是,他的喜剧往往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深深植根于悲烈雄壮之中,常常是含着眼泪的笑。
同时,莱梦特一生充满悲剧色彩,这也从根本上保证了他的喜剧不轻率、不虚飘;莱梦特自幼多愁善感,年少时就曾企图跳河自杀;他向安冬妮求婚被拒绝后,草率另娶,闹得误入洞房。在演艺和创作方面,内斯特罗伊的出现更使莱梦特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压抑、郁闷,年被狗咬后疑心自己会得狂犬病,于是开枪自杀。
结语
克洛卜施托克是德国启蒙运动后期的一位代表作家。他用他的创作实践击败了高特舍特的主张。他的作品不仅在形式、语言的运用上,同时也在思想上具有极大的开创性,它们犹如石子,投向德国文坛的死水里,引起了极大的涟漪。这些作品为德国的启蒙运动从高特舍特走向莱辛架好了桥梁。年《莪相的诗篇》的出版实际上标志着奥地利及德语区浪漫派文学的诞生。德尼斯(斯尼德)既是最后一个巴罗克诗人,又是最早一个浪漫派作家。他跨越了“启蒙”时代。巴罗克文学和浪漫派在他身上的结合不是偶然,而是说明这两种文学深层的亲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