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特里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神圣罗马帝国第十五期
TUhjnbcbe - 2023/4/29 19:33:00

哈布斯堡-洛林王朝

四、弗朗茨二世

弗朗茨二世

瓦格拉姆战役

(一)自从拿破仑在多瑙河北岸的小村阿斯佩恩-埃斯林被奥*击败后就一直怀着再来一次的强烈渴望,这从他对于河中央的洛鲍岛的态度就能看得一清二楚,虽然他和近侍们开玩笑地称它为“悲惨岛”,但他几乎在刚刚退兵多瑙河南岸的同时便再度开始经营此岛。在上一次战役中洛鲍岛是法*集结和开进的“跳板”;在下一次战役中它的地位不会有丝毫改变。拿破仑很清楚自己在地理方面的最大优势便是仍然控制着洛鲍岛,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最后奥地利人本可以挟战胜之威消除法*这个位于多瑙河急流中的突出部,但他们犹豫而并没有那样做,结果这给失败的法国*队站稳脚根的机会,也给他们舔伤口的时间。法国皇帝满心期待着第二次渡河时机的到来,而且他明白这一次必须准备得更充分。法国工兵们新一轮浮桥搭建工作是从6月1日开始的,仅仅在一天前拿破仑最骁勇的部将拉纳元帅在阿斯佩恩-埃斯林一役身受重伤黯然离世。总结之前经验教训的工兵们的成就远超过上一次,到6月21日他们总共搭起3座主桥和8座辅桥,使得法国大*再次渡河成为可能。同时吸取上次战役期间敌人从上游放驳船撞桥的教训,法*采取多种手段来保护渡桥,工兵们在主桥的上游河段搭建长米的双层木栅,从而有效地阻挡顺流而下的驳船。法*组建配有轻型火炮的巡逻船队,专司巡视河面以防任何敌对行为。事实上面积十余平方公里的洛鲍岛始终处于北岸奥*炮火的有效射程之内,但奇怪的是奥*统帅卡尔大公却从未下达过炮击这座江心岛的命令,他所做的仅仅是在距北岸数公里远的地方布置一支小部队来密切监视法*动向。卡尔大公自有一套策略,他深知拿破仑肯定将卷土重来,于是打算将计就计。他打算在多瑙河北岸的平原地带把自己的部队摆一个“口袋”,专等法国人渡河后钻进来。

(二)卡尔大公选中的战场是一片被称作马契费德的多瑙河畔冲击平原,位于上次战场阿斯佩恩-埃斯林一线的东北方。这块平原名副其实,大部分地势平坦无遮,仅零星长着一人高的玉米地。在平原的东北缘一条被称作鲁斯巴赫的小河自西北流向东南,河流本身和河岸密布植被共同构成一道不大不小的天堑。沿着河岸分布着瓦格拉姆、包梅斯多夫等几个小村庄,它们无一例外地成为奥*阵线上的重要支撑点。奥地利人对于马契费德再熟悉不过,许多部队几乎每年都会在这里进行操演。这一次卡尔大公就把他的大*部署在平原周边,构成一个总长近20公里的半圆形阵地,这些人马包括诺德曼的前哨近卫*、贝勒加德的第1*、霍亨索伦的第2*、科洛雷特的第3*、罗森贝里的第4*、克雷瑙的第6*和利希腾斯坦的第1预备*。这个半圆阵地的右翼向南延展最远,一直伸展到阿斯佩恩附近,部署的兵力有三个*。左翼则是卡尔大公的主力所在,包括三个主力*(罗森贝里、霍亨索伦、贝勒加德)和绝大多数骑兵部队,这些部队由瓦格拉姆沿鲁斯巴赫河向东南延伸配置,而且采取退过鲁斯巴赫河再布阵的稳妥战术。在两翼的结合部有1个*占据着那里的高地,而卡尔大公的指挥部就在其后方不远处。这确实是一条精心构筑的防线,一旦法*渡河北上进攻时卡尔大公就可以挥动他的两翼向中心合围一举将敌人围歼,一张大网就这样完成。但它却有致命的缺点,网壁人数过少,未免太单薄些。为将战线展开至口袋所需的足够长度,卡尔大公不得不把几个*分散开来平均配置,如此一来卡尔大公的手里也就没剩下什么预备队,恐怕很难应对紧急情况。总体来说卡尔大公这次集中14.5万人和门大炮,这两个数字较阿斯佩恩-埃斯林战役时期都有了显著增长,但是他如果得知拿破仑此番的兵力规模,一定会后悔没有能多召集些人。实际上卡尔大公还是有兵力可以召集的,他的胞弟约翰大公爵正带着1.5万人在布拉迪斯拉发附近驻扎而无所事事,他后来也接到哥哥的召集令,奈何他赶到战场至少需要三天时间。除了约翰大公外由海因里希指挥的第5*(1万人)被留在战场以北很远的地方,任务仅仅是维持秩序,同时科洛雷特属下的一个旅也在外地执行着类似任务。此外在加里西亚和波希米亚地区还有多支零散的奥*部队,如果把所有这些潜在的奥*兵源加在一起后部队规模不下6万人,只可惜卡尔大公没有及时召集他们。

(三)此时的多瑙河对岸绝不平静,一心想要复仇的拿破仑精心准备,集结起一支规模远超过阿斯佩恩-埃斯林战役的大*,包括由法国皇帝直接指挥的近卫*、乌迪诺的第2*、达武的第3*、马塞纳的第4*、贝尔纳多特的第9*、贝西埃的骑兵*。这些部队大多数都在上次战役吃过亏,不过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各自得到了补充,那就是来自法国本土的生力*。拿破仑还调集两支额外的援*,其中一支称作意大利*团,是由其养子欧仁率领,从意大利北部兼程赶来,编制内包括麦克唐纳的第5*和格雷尼埃的第6*。另一支称作达尔马提亚*团,主力为马尔蒙特的第11*。除了负有拱卫维也纳周边重任的第7*和第8*无法抽身参与此役,拿破仑几乎动用当时能调来的全部兵力,这使得法*达到17万人、拥有火炮门。鉴于法*在上次战役中分批渡河而迭遭痛击,法*这一次的指导思想是在短时间内将尽可能多的主力部队送到北岸去,避免“添油战术”。确立这个指导思想后拿破仑于六6月30日傍晚命令马塞纳的第4*从洛鲍岛出发,突袭阿斯佩恩以南不远处的渡河点。这次行动大获成功,马塞纳向拿破仑报告称:“我们建立起牢固的桥头堡。”至于奥*方面,由于还等着法国人“钻口袋”,当然不会对此采取太激烈的抵抗。到了7月4日晚上拿破仑突然感觉吉时已到,于是他准备指挥大*(25个步兵师和10个骑兵师)趁着夜色掩护全部渡河到北岸去。参谋们已经拟定渡河秩序表,战斗力最强的达武、乌迪诺、马塞纳所部第一批渡河,近卫*以及远道而来的意大利*团、达尔马提亚*团第二批渡河,贝西埃的骑兵则最后一批渡河。为了稳妥起见拿破仑又在洛鲍岛上留驻1个师和余门火炮,以备不时之需。

(四)白天还是晴空万里,到了4日晚上风云突变,惊雷闪电挟裹着疾风暴雨滚滚而来,把洛鲍岛附近的多瑙河河段变得有如一口沸腾的大汤锅。万幸的是法国工兵的努力经受住考验,他们搭建的桥梁在风雨中稳如磐石、坚不可摧。法*各部抓紧时间登桥过河,奥地利人仍然没有采取积极的抵抗行动。一方面恶劣的天气显著降低奥*的警觉性,另一方面“口袋”战略也需要法国人自投罗网。但不管怎么说能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晚上把十余万大*全部送过多瑙河,法国人在这场尚未开打的战役中其实已经是先声夺人了。法*疾风暴雨般的大举渡河在夜间结束,而自然界的疾风暴雨也在晨光初现时告一段落。雨收天霁后年7月5日的清晨到来,拿破仑成功地在阿斯佩恩-埃斯林战役的故地展开大*,上午7点从洛鲍岛成功登上北岸的法*已超过10万之众。根据部署来看拿破仑仍希望把奥*吸引到阿斯佩恩-埃斯林一线,这样法*便可以从右翼迂回包抄,准备从右侧将敌*围歼。卡尔大公正在准备施展“口袋”战术,不过就在法*渡河的这个晚上他在具体执行方案上又有新的想法,准备把原先的两翼同时包抄改为以其中一翼为支点来固守,让另一翼伺机包抄敌人。由于命令传递不准确且不及时,到5日清晨奥*的右翼并未按卡尔大公的设想及时调整,反而显得过于前伸导致明显缺乏保护。当瓦格拉姆之战在上午正式打响时战场争夺主要就是在奥*右翼和法*左翼之间展开,核心位置恰恰就是阿斯佩恩-埃斯林一线,这一切使得战役看起来正在按拿破仑预计的那样发展。在这个局部战场上法*占据着绝对的数量优势,奥*孤悬在前的只有诺德曼的前卫部队和克雷瑙属下的一些人马。战至中午诺德曼所部几乎损失了一半人,不得不带动全*后撤,法*则牢固控制阿斯佩恩-埃斯林一线。

(五)到了下午法*其余部队也渡河而来,由此实现以全部兵力结成一个半圆形阵势。在这个圆阵中马塞纳的第4*居左,恰巧对着后缩的奥*右翼;贝尔纳多特的第9*居中,正对着奥*中路;法*居右的依次是意大利*团、乌迪诺的第2*、达尔马提亚*团、达武的第3*,隔着鲁斯巴赫河与奥*左翼对峙。在这种情况下拿破仑傍晚6点发出攻击令打击同时指向奥*的中路和左翼,但之后发生一个郁闷的小插曲,指向奥*左翼(即法*右路)的攻势本应由乌迪诺的第2*和达武的第3*联袂实施,结果因为这两个*展开的时间差参不齐演化出一次又一次较小规模的冲锋。这等同于“添油战术”,法*自然一波接一波地受挫,两个*都蒙受不小的伤亡。法*中路的情形甚至更糟,在战线中段的奥*核心据点阿德克拉村,由第9*指挥官贝尔纳多特抓总的攻势不仅没能击退奥*,反而越打越被动,眼见不能指望夺下这里。更要命的是在这个紧要关头,贝尔纳多特元帅惊骇于潜藏在薄暮中的敌人声势居然下令撤退,他的败退很有可能牵动法*全线动摇,万幸中部的奥*同样兵力有限,也就未实施追击。不过拿破仑接到报告后自然是怒不可遏,他带领扈从冲到垂头丧气的贝尔纳多特面前大吼道:“交出你所有的权力!立刻从我的面前消失!立刻从我的大*中滚开!”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指挥官在火线上被戏剧性地解职,法*在七月五日的强攻也就无疾而终。夜色重新笼罩大地时拿破仑还是余怒未消,据他的近侍记载:“这样的震怒在拿破仑任执*和当皇帝的历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六)在7月6日的太阳升起前马契费德平原暂时还不会笼罩在燥热之中,不过瓦格拉姆战役第二天的战事就要开始了。卡尔大公对战局至此的发展感到满意,法*前一天的抢攻表明,他们已经钻进奥*布下的“口袋”,现要做的就是“扎紧口袋”,这位奥地利统帅决心全线进攻。当然各个地段的攻势轻重不同,针对法*右翼的是佯攻,旨在尽量将法*预备队吸引到这个方向,真正的打击则指向法*左翼。显然卡尔大公的雄心壮志与拿破仑酷似,同样想从右侧席卷敌人,将敌人*阵整体挤压移动,直到有鲁斯巴赫河阻挡让敌人退无可退。凌晨4点鲁斯巴赫河附近骤然响起战鼓声,奥*对法*右翼的行动率先展开。由于奥*在这里是佯攻,而法*达武部的阵形也很稳定,因此奥*攻击很快就被击退。不久卡尔大公就命令科洛雷特的第3*和克雷瑙的第6*,向法*的左翼发起真正的猛烈进攻。身着灰白色制服的奥地利士兵伴着晨光下大批大批地从雾霭中现身,看起来他们准备夺取另一次阿斯佩恩-埃斯林的胜利。而法*左翼的安德烈·马塞纳第四*在7英里正面上仅有4个步兵师,要抵挡住奥*两个主力*5个师的进攻十分吃力。很快最左翼的据守阿斯佩恩村的布代师被赶出来,其他三个师也步步后撤,奥*夺取法*的炮兵阵地,逃跑不及的法*丧失几乎全部的炮兵。而右边的萨克森部队再度崩溃,溃兵潮水般向后逃跑。卡尔大公的这一招令拿破仑大为吃惊,他根本没有想到战线单薄奥*居然还敢主动进攻,而且还敢在约翰大公的增援没有赶到前进攻。现如果任奥*在其左翼的形势发展,法*就会被完全切断退路,被奥*包围歼灭。而解决的办法无外乎两种选择,其一就是将预备队投入自己的左翼,其二就是将预备队投入到对奥*中路和左翼的打击中。由于第一方案的机动距离太远、调动复杂,于是改采用第二方案,并且决定突击方向选择在瓦格拉姆,因为这是奥*左右两翼的结合部。拿破仑立即下几道命令,一面要求马塞纳无论如何也要坚守住左翼,一面令欧仁亲王的意大利*、马尔蒙*、符雷德的巴伐利亚师和骑兵预备队组成一支临时编成的序列,全都由麦克唐纳上将指挥并做好进攻准备。而洛里斯东和德鲁奥将*把近卫*的60门火炮投入中路,与那里的44门火炮配合,集中炮击瓦格拉姆和亚德拉克之间的奥*结合部。

(七)接到皇帝命令的右翼达武和乌迪诺率部坚定地向前推进,结果在鲁斯巴赫河畔这两支法*与奥*罗森贝里所部发生惨烈的厮杀,达武的坐骑被流弹打倒在地,他却连身上的泥沙都来不及掸掉,直接跃上副官牵来的另一匹战马。可以说这次多瑙河畔的战斗呈现的特点是双方比拼的不再是战术和战法,而是谁对血腥场面的忍耐力更强一些。战至15点法*成功进占鲁斯巴赫河畔的重要村落,击退罗森贝里部,现轮到奥*左翼吃紧。在中路法*同样取得成功,拿破仑把意大利*团、达尔马提亚*团和贝西埃的骑兵*都投向这里,近卫*的火炮也同样指向这里。当时欧仁属下的麦克唐纳第5*以0人结成的坚实方阵步步推进,奥*则以炮击和轻骑兵冲锋为对招,但却无法阻止法*继续前进。尽管麦克唐纳第5*的进攻并不能撕破奥*中路阵地,但也足以让卡尔大公无法从这里调兵支援本方左翼,奥*在那里正处于崩溃的边缘。到这个时候此前奥*右翼(即法*左翼)一度占上风的攻势也陷入困顿,这恰恰是因为他们推进得太快了。当奥*南下压迫马塞纳所部时也进入还留在洛鲍岛上的法*炮兵的射程内,拿破仑的先见之明体现出来,岛上余门火炮齐发怒吼把奥*的推进阵势打得七零八落。下午16点在收集各部的战报后并得知援兵约翰大公的援兵离战场还有10英里远时,卡尔大公理智地判断自己已无力吃掉对手了,于是他下令全线撤退。这一次奥*没能延续阿斯佩恩-埃斯林战役的胜利,成了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值得安慰的是他们能够在剧烈战斗后仍保持着一种相对整齐的队形有序地撤退。同样经历过剧烈战斗的法*也无力追击,可以说“猎物”钻进卡尔大公的“口袋”,但挣扎得太有力,最终“撑破口袋”。

(八)疲惫的法*没能对败退之敌展开有效追击,甚至在匆匆赶到的约翰大公*面前一时惊慌失措。这本有可能成为拿破仑的一大遗憾,毕竟在阿斯佩恩-埃斯林战役最后,卡尔大公就因为没有穷追对手埋下瓦格拉姆战役失败的种子。不过法国人的遗憾被避免了,尽管保持着较完整的撤退队形,但奥地利求和了。取胜的拿破仑心情极佳,在火线上将率部突击的埃蒂安-雅克-约瑟夫-亚历山大·麦克唐纳晋升为元帅。随着奥地利和法国签订停战协议,第五次反法联盟宣告土崩瓦解,心情更佳的拿破仑又将乌迪诺和马尔蒙特双双晋升为元帅。从伤亡统计来看,瓦格拉姆战役算得上拿破仑一次惨胜,奥*共损失4.1万人,其中人伤亡,其余都失踪或被俘。法*的损失数为3.75万人,包括近万人失踪或被俘。这样看来法*的总损失人数仅比对手略少一些,伤亡人数则比对手还要多。在伤亡名单中包括名*官,仅将*就超过30名。不过这些数字对于高高在上的拿破仑来说也许并无太大意义。他

1
查看完整版本: 神圣罗马帝国第十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