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特里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实现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
TUhjnbcbe - 2023/5/22 20:19:00
白癜风饮食忌口 http://m.39.net/disease/a_5984335.html

引言

19世纪50-60年代的欧洲、北美和日本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在19世纪最后三十年中,各国资产阶级依靠对本国劳动人民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残酷剥削,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继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工农业产量显著增长,冶金工业、机器制造业以及新建立的化学、电气等工业部门,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工业农业发展概况

在冶金工业中,贝塞麦、马丁、汤麦斯炼钢法开始广泛应用。-年,世界钢产量从五十二万吨增至二千八百三十万吨;铣铁产量从一千四百万吨增至四千一百万吨。钢铁产量的增长促进了机器、钢轨、车厢、轮船的制造。世界铁路线年只有二十一万公里,年已达七十九万公里。汽轮普遍代替了帆船。在动力工业方面,这时期出现比旧式蒸汽机更经济、效能更高的蒸汽涡轮机和内燃机。内燃机需要液体燃料,它的出现促进石油的开采。世界石油产量年是八十万吨,到年增至二千万吨。内燃机的发明也推进机器工业的发展,并为汽车和飞机的制造创造了条件。

化学工业和电气工业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工业部门。人造染料、人造肥料和炸药的发明为化学工业奠定了基础,德国在这方面走在各国的前面。19世纪70-90年代,电话、电灯、电车、无线电等先后发明。全世界电报线在80年代只有一百五十万公里,到19世纪末已增至四百三十万公里。电力发动机的原理早在19世纪60年代已经发现,但要将电力广泛应用于工业,还必须解决一系列复杂的问题。90年代初,远距离送电试验获得成功,这就为工业电气化开拓了广泛的可能性。

19世纪最后三十年中,工业生产值增加了约一倍多。但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府状态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对生产造成极大的浪费,经济危机时期尤其如此。

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长,刺激了农业生产。在若干新开垦的地区如美国西部、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地,农业生产有了显著的提高,农业耕作方法和机械化也有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农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工业。农业产量的增长,多半由于耕地面积的扩大,而非由于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农业机械化一般只限于大农场,小农无力购买农业机器。70年代后,西欧农民因受到美洲廉价粮食倾销和连绵不断的农业危机的沉重打击,大批失去土地,沦为无产者,土地集中到大地主和富农手中。在德国、俄国、奥匈帝国和日本等国,资本家、地主为了追逐超额利润,加强对农民的资本主义和封建的剥削。

资本主义经济向世界范围的扩大,进一步密切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但这种国际联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弱小国家的基础上的。西方殖民者强迫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提供大量农产品和劳动力,以加强他们的经济实力,结果对这些地区的生产力造成严重的破坏。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加强

这一时期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是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支配下增长的。这种不平衡最显著地表现在资本主义各国在世界工业产量比重中地位的变化。年,英国在世界工业产量总额中占32%,美国占23%,德国占13%,法国占10%;到年,美国占31%,英国占18%,德国占16%,法国占7%。俄国和日本工业产量的绝对数字虽然还很低,但在发展的速度上却超过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

英、法两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技术装备的落后和资本的大量输出,经济发展几乎陷于停滞状态,在短期内就被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德国迅速赶上或超过,在重工业部门中尤其显著。但在国际贸易的比重中,英国仍居首位。19世纪末,美国在国际贸易总额中仅占12%,德国占13%,而英国则占19%。

19世纪最后三十年,资本主义列强把它们的侵略魔爪进一步伸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广大地区,霸占比它们本国大至几十倍的殖民地。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占有的殖民地更多。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力量和市场、殖民地分配之间的不相适应,经常引起尖锐的冲突,它们为争夺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展开激烈的斗争。到19世纪末,世界再也找不到可给它们瓜分的新的地区,因此,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战争,成为不可避免的灾难。垄断组织的形成新技术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使生产过程日益复杂化,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开始占主要地位。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极度发展,又促进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使生产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企业手中。这种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向垄断,“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也就为垄断资本主义所代替。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首先在重工业部门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垄断组织: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

列宁把垄断组织发展的历史分为下面几个时期:“(1)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是自由竞争发展达到顶点的最高阶段。当时垄断组织还只有一点不甚明显的萌芽。(2)年危机之后,是卡特尔广泛发展的时期,但是卡特尔当时还只是一种例外,还不稳固,还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3)在19世纪末的高涨和-年的危机时,卡特尔已经成了全部经济生活的一种基础。资本主义变成了帝国主义。”垄断组织在德国和美国比在英法出现更早。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德国的莱因一威斯特发利亚煤业辛迪加,都是19世纪70-90年代成立的最大垄断企业。到19世纪末,英、美、法、德诸国的冶金、铁路、化学、电气等重要工业部门,大多都集中在几十家企业手中。小企业无力和大企业竞争,纷纷倒闭,或处于从属的地位。分割世界市场的国际卡特尔组织在80年代也开始出现,年已有四十个这样的国际垄断组织。

与工业集中的同时,银行资本也日益集中。到19世纪末,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工业资本开始和银行资本相结合,形成财*资本。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了一小撮财*寡头,他们不仅控制着整个国民经济,而且决定国家的重大*策。

资本主义的腐朽

垄断组织的出现,标志资本主义已进入它的腐朽阶段。尽管这一时期生产力仍有很大的发展,但它的增长和科学技术所提供的可能性之间的距离愈来愈大。资本家一面应用新技术降低成本,增高利润,一面却人为地阻碍技术的进步和推广。煤气公司在若干地区阻挠城市使用电灯照明;铁路垄断公司阻挠铁路电气化。远距离输电法虽在90年代初已经发明,但资本家从利润观点出发,迟迟不加以使用推广。许多经济部门仍采用落后的手工业操作法。最新的科学成就被用来发展*事工业,制造杀人的武器。

在这一时期,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但靠股息为生的食利者阶层却不断扩大。资本家不愿将资金用于改良陈旧的技术装备,为了更迅速地取得高额利润,宁愿将资本向外国特别是殖民地输出。资本输出并不限于英国和法国。奥匈、俄国、日本等等,一面从外国输入资本,一面却也向巴尔干、土耳其、中国、朝鲜输出资本,目的就是为了掠夺比国内更高的利润。

资本主义腐朽性的另一个表现,是经济危机较前更普遍、深刻、频繁,破坏性更大。19世纪最后三十年中,连续发生了四次经济危机。年的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前所未有的为害最烈、拖延最久的一次。经过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短期经济繁荣,年又爆发新的危机,这次危机特别沉重地打击了当时已占世界工业生产第一位的美国。年的经济危机主要打击了欧洲,也影响到美洲。各国恢复时期很不一致:德国从年开始复苏,英国到年、美国到年才恢复。但年又爆发新的危机,这次危机不仅打击了西欧和北美,也打击了俄国和日本。这四次世界工业危机和70-90年代的农业危机相交织,因此时间拖延很长,破坏的面也很广。

每次危机都带来经济的萧条,促使企业和资本进一步集中和垄断化。垄断组织通过各种办法取得最大限度利润,使中小企业大批破产,工人、农民更加贫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性质越来越不相适应,社会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巴黎公社革命后受到严重打击的资本主义已进入衰落阶段。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各国无产阶级不断积聚力量,加强组织,为改善生活条件、争取*治权利、准备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而进行顽强的斗争。

德国统一后的*治制度和经济发展

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宣布德意志帝国的成立,自立为皇帝。德国的统一是经过王朝战争完成的,普鲁士霍亨索伦王朝和容克地主在帝国中占统治地位。帝国实际是普鲁士专制统治的扩大。

年4月通过的帝国宪法确定德意志帝国是联邦国家,由二十二个邦和三个自由市组成。各邦把*事、外交、海关立法、银行立法、间接税、民法、刑法等权力交给帝国*府,保留教育卫生、地方行*等权力,也保存了自己的君主*府和议会。俾斯麦特别重视保存各邦小朝廷,以便巩固君主*体的精神和传统。

宪法授予皇帝以巨大的权力。皇帝有权指挥帝国的全部武装力量,签订国际条约,任免国家官吏。帝国宰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普鲁士国王和宰相也就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帝国的立法机构是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它虽然可以否决*府提出的法案,但不可能通过不利于*府的法案,因为任何法案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始能有效。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它集合了最反动的保守分子。普鲁士是帝国中最大的邦,占帝国全部面积的55%和人口的61%,它操纵着联邦议会。

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是容克和资产阶级联盟的国家。容克在帝国中占据全部**要职。大资产阶级满足于统一给他们带来的发财致富的机会,甘愿托庇于容克地主。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为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和独立的经济体系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农业的迅速发展。70-80年代,德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现代化的工业国。-年,煤的开采量从三千四百万吨提高到一亿零九百万吨;铁的产量从一百四十万吨增加到八百五十万吨。年,德国主要工业部门的生产还远远落后于英国,到90年代开始赶上英国,铁的产量甚至超过英、法,跃居世界第二位。

德国的工业发展在短内迅速赶上和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是和下面这些因素有关的:发展较晚的德国资本主义能够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和从法国手中掠夺来的五十亿法郎赔款,加速工业发展;从法国割来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蕴藏丰富的铁、钾矿,和鲁尔的煤矿区联在一起,构成了重工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19世纪最后三十年,德国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煤矿工业、冶金工业和机器制造业越来越占支配地位。80年代末,维尔纳·西门子创立了德国电气工业的基础。化学工业、光学工业也相继建立,这些新兴工业部门在欧洲占有优势地位。在普鲁士*国主义和德意志帝国的扩张*策直接影响下,*事工业和与它有关的工业部门获得巨大的发展,在克虏伯的*火工厂里集中了四、五万工人。国家资本在*事工业和铁路企业中有雄厚的势力。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迅速增长和年的工业危机,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在德国最先出现以卡特尔为主要形式的垄断组织,年全国有八个卡特尔,年已达一百三十个。年成立的莱因一威斯特发利亚煤业辛迪加,垄断了全国的主要煤矿。

与工业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在农业中也有增长。容克地主的大农场改用机器耕种,使用矿质肥料,扩大耕地,合理轮种。但农业中还保存着浓厚的封建残余。易北河以东,容克庄园占耕地的一半。雇农-一实际上是半农奴-一为了从容克手中领到一小块带有茅舍的份地,必须带着全家到容克的田庄上劳动。容克强迫家庭仆婢和无份地的雇农不分昼夜、节日为他们作工,还常常对他们施用变相的肉刑。易北河以西,中小农户占优势。年,全德三百万小农户占农户总数的五分之三,仅有耕地的二十分之一。70-80年代,在农业危机的打击和资本主义工业的排挤下,大批中小农户破产,流入城市,绝大部分成为出卖劳动力的雇工。

统一后的工人运动哥达大会

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从法国转到德国。德国工人阶级在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革命的年代里,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坚决反对普鲁士沙文主义和对法国的侵略。德国无产阶级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直接指导下,最早(年)建立自己的独立**一社会民主工*(埃森纳赫派),它吸取英国和法国无产阶级的革命经验和优良传统,在*治、经济、理论三条战线上同时展开斗争。

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深入发展促成工人数目的巨大增长和阶级斗争的激化。年的经济危机加深了工人的苦难,实际工资在-年间降低17。5%;房荒特别严重。*府禁止工人集会,取消工人的言论自由。年,倍倍尔和威廉·李卜克内西都因反对俾斯麦的侵略*策被加上“叛国”罪名,判处徒刑。

工人阶级的利益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当时德国社会主义运动分裂成两个派别:埃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拥有优秀领袖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的埃森纳赫派,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直接影响下,为无产阶级的经济*治利益进行坚决斗争,显示它是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德国工人越来越多地转到埃森纳赫派一边。拉萨尔派仍把持着老的工会组织,坚持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观点。德国的统一,在一定意义上,有利于全德工人运动的发展。两派合并的条件成熟:它们在德国统一道路问题上的重大分歧已经不复存在;两派的工人同样面临*府的残酷镇压,迫切需要团结。拉萨尔派的领袖为了不致在工人中完全失去影响,也不得不表示和埃森纳赫派达成“谅解”的愿望。

马克思和恩格斯赞成两派的统一,但向埃森纳赫派指出:必须使拉萨尔派完全放弃其错误的观点,把统一建立在革命的科学共产主义的基础上。他们曾不止一次告诫倍倍尔特别是李卜克内西:不要“拿原则做交易”;不要追求“不惜任何代价”的统一;工人阶级的妥协态度归根到底是害多利少的,“在有些情况下,需要有勇气为了更重要的东西而牺牲立刻的成功。”

埃森纳赫派领袖没有接受这些劝告。年5月22-27日,七十三个拉萨尔派和五十六个埃森纳赫派代表在哥达举行合并大会,决定建立“德国社会主义工*”(年改称社会民主*)。大会通过《哥达纲领》。纲领全面接受了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观点。

纲领不提社会主义革命的不可避免性,避而不谈夺取*权和无产阶级专*的必要性。纲领中还原封保持拉萨尔的错误观点:通过“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达到社会主义;除工人阶级外,一切其它阶级都是“反动的一帮”等等。

哥达纲领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机会主义纲领,它一开始就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坚决反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个*的纲领是“判定*的运动水平的界碑”,机会主义的纲领将使德国工人运动在最主要的问题上迷失方向。

马克思和恩格斯着重批判了哥达纲领对国家实质的歪曲。纲领把“国家”描绘成凌驾于一切阶级之上的独立组织,并用“自由人民国家”代替无产阶级专*。恩格斯向倍倍尔明确地指出:“国家只是…以强力镇压自己敌人的一种暂时机关,那么说什么自由人民国家,就纯粹是无稽之谈:当无产阶级还需要国家时,那就不是为着自由,而是为着镇压自己敌人,而一到有可能来谈自由时,国家就不成其为国家了”。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全面地揭露拉萨尔派的错误观点,科学地考察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的许多基本原理。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合的也有一个*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

马克思还光辉地论证了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学说。《哥达纲领批判》是继《共产*宣言》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纲领的最重要的著作,是批判机会主义观点最锐利的武器。但社会民主*的领袖却把这部著作秘而不宣,直到年才发表,以致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观点在*内长期没有被肃清。尽管纲领存在严重的错误,但是工人阶级受了两派统一的鼓舞,积极发展自己的力量。德国工人运动在新的基础上蓬勃开展起来。年,社会民主*在选举中得到大工业地区工人群众的拥护,获得近五十万票。这种情况震惊了统治阶级。

俾斯麦的对内对外*策

统一后掌握德意志帝国统治实权的人物仍是俾斯麦,他是一个拥有二万六千公顷土地的贵族地主。这个老奸巨猾的反动统治者是容克利益的忠实代表,他努力维持容克和资产阶级的密切联盟,并使容克在这一联盟中保持领导权。俾斯麦竭力满足资产阶级的贪欲,同时抑制他们的*治野心。年,*府发行全国统一的货币马克,次年又划一全国的法律;年,他预支了七年*费,大事扩充*备;70年代末,施行保护关税*策。

俾斯麦的跋扈和大权独揽,引起小邦贵族的不满。西南德意志的天主教会特别担心信奉路德教的普鲁士会剥夺他们固有的特权和地位。这些反动势力,加上部分有分裂主义倾向的集团,在议会中结成以“中央*”为*治代表的反对派,要求各邦有最大限度的独立性,保证天主教会不受国家干预。中央*竭力利用人民对普鲁士专制*体的仇恨情绪来加强自己的力量。

俾斯麦决定用一切手段来打击中央*,摧毁天主教会的*治影响。70年代初,他颁布一系列反天主教会的特殊法令:剥夺天主教教士在学校中的权力;国家监督教士的授职;*府掌管教会收人;逮捕不顺从的神甫等。俾斯麦发动的这场反天主教会斗争曾被渲染为“文化斗争”,但其真正目的是要使“某些工人阶层和民主派忽视革命的阶级斗争的迫切任务,而去重视最表面的、资产阶级骗人的反教权主义运动”。俾斯麦并没有能够摧毁天主教会和中央*的力量。他很快看到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是帝国*权更严重的威胁。年,俾斯麦决定和中央*妥协,陆续废除过去的反天主教会法令,转而对工人阶级进行狂暴的攻击。

年10月,俾斯麦利用议会通过“镇压社会民主*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即所谓“非常法”。根据这项法令,凡是进行社会主义宣传的各种组织、出版物和集会都受封禁;*府得随时宣布戒,严,并得不按法律手续逮捕和放逐社会民主**员。在非常法实施的十二年中,有一千三百种*的出版物遭到禁止,三百三十多个工人组织被解散,九百多人被放逐,一千五百人被法庭判处入狱。俾斯麦的对外*策带有强烈的反动性和侵略性。

70年代,俾斯麦的野心是彻底毁灭法国,称霸欧洲。年,俾斯麦已准备发动侵法战争,但由于俄国和英国的干涉,不得不暂时放弃进攻法国的企图。俾斯麦特别害怕在东西两线上同时作战,俄法“联盟的恶梦”经常使他忧虑。俾斯麦用尽一切计谋来孤立法国,反对俄国,阻止法俄接近。年,德国和奥匈缔结反对法、俄的秘密同盟。从80年代起,德国开始向海外扩展势力。为了巩固在欧洲大陆上的势力,俾斯麦在殖民地问题上采取比较审慎的态度。

但贪婪的资产阶级却不甘坐视其他国家纷纷霸占世界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汉堡和不来梅的大商业公司的反应特别激烈。年,德国工业家和银行家建立德意志殖民协会(年改组为德意志殖民公司),广泛宣传扩张*策,鼓吹殖民侵略。

德国资本家特别垂涎非洲大陆的天然财富。他们早就和非洲西部海岸保持贸易关系,并在那里建立海外商业代理处和种植场。南非盛产金钢石矿的安格拉·佩昆纳是德国在年取得的第一块殖民地。同年,西非的多哥和喀麦隆也被置于德国保护之下。德国还占领伊里安岛(新儿内亚)的北部和邻近的小岛屿。年,“黑非洲探险家”卡尔·皮德斯在俾斯麦授意下来到东非,建立德属东非殖民地(坦噶尼喀地区)。80年代末,德国资本开始侵入亚洲和拉丁美洲。但无论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德国都受到英国殖民势力的排挤。德国的海*力量这时还不能和英国竞争。在国内,日益壮大的工人阶级力量已成为俾斯麦最大的威胁,他不得不暂时放慢对外扩张的步伐。

反对非常法的斗争和工人运动的巨大发展

年10月颁布的非常法对工人阶级和社会民主*是一个严重的考验。*的领袖在这种突然的袭击下,茫然失措,竟将*自动解散。一部分混入*内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乘机鼓吹放弃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把持着《社会民主*人》报的赫希伯尔格、施拉姆、伯恩施坦,即所谓“苏黎世三人团”,公开要*无条件服从非常法,以便获得俾斯麦的“善意款待”。他们要把革命的无产阶级**变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博爱*”。这时*内也出现以莫斯特为首的“左”倾盲动主义集团。

但是*员群众却表现出坚定的态度。在柏林,接着在其它城市,工人*员自动组成*的秘密地方组织。他们的果敢行动拯救了*。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帮助下,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转向正确的道路。他们着手恢复*的组织,开始地下斗争。

马克思和恩格斯制订了*在非法状态下的斗争策略,指出:俾斯麦使和平地达到目的这种“说法成为不可能,并把运动引入革命的轨道,他为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革命**必须用合法与非法斗争相结合的手段,团结并积聚力量,准备未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他们坚决要求开除“苏黎世三人团”出*,以保持*的纯洁。年8月21-23日,社会民主*在瑞士符登召开第一次秘密代表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会议开除莫斯特集团,撤销“苏黎世三人团”所担任的*报编辑职务;并决定斗争策略,即用一切形式恢复*的组织,采取一切能保证胜利的斗争手段以达到革命的目的,同时加强《社会民主*人》报,大力展开鼓动宣传。

社会民主*开始展开广泛的地下活动,利用各种合法组织如九柱球俱乐部、游览协会、养兔或金丝鸟协会,把*巧妙地掩护起来。秘密的工人协会常常借郊游、野餐、晚会、文娱活动等名义进行*治活动。苏黎世(后在伦敦)出版的《社会民主*人》报,通过极其秘密的“红色战地邮*”组织,机智地运人德国境内。在柏林等城市,创立了地下印刷所,保证*报和传单在工人中广泛传播。*员深入工人群众,进行日常细致的组织和宣传工作。在年的议会选举中,社会民主*人在艰苦的秘密斗争条件下,依然获得广大工人群众的拥护。

社会民主*人还充分利用罢工来反对剥削和恐怖统治;为死难同志举行的葬礼和对放逐者的送行也常常变成反*府的游行示威。年,*采取在议会内外相配合的方式,向*府发动攻势。年5月,*领导鲁尔十万工人大罢工。这次规模空前的行动,有力地打击了俾斯麦的非常法。

俾斯麦看到“鞭子”*策镇压不了社会主义运动,就企图用“糖果”*策来收买工人,腐蚀无产阶级的斗争意志。从年开始,*府颁布了一系列迷惑工人的“社会立法”:疾病保险法(年)、意外灾难保险法(年)、残废和老年保险法(年)等。但同时规定,凡领取国家救济金的人无权参加选举。

但是工人没有受骗。在这些艰苦的岁月里,特别在-年的经济危机的年代中,德国工人保持坚强的战斗精神。他们自已组织自由互助基金会,以抵制俾斯麦的各种“保险法”。年,加入基金会的工人已达七十三万。埃尔兹山区的工人为了保持选举权,拒绝接受国家的“贫困救济金”。*员和工人群众努力保住他们唯一的*治权利,把选票投给自己的同志。*的著名领袖和活动家仍以个人身分当选议员。年,社会民主*人在议会选举中获得近五十五万票,而到年,即经过十二年的迫害后,社会民主*人的票数又增至近一百四十三万票,占有三十五个议席。

德国工人阶级在反非常法年代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是德国工人运动史上的光辉的一页。它不愧为当时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先锋。

威廉二世的对内对外*策

俾斯麦的内外*策遭到一系列的失败。他对工人阶级的恐怖*策产生了和他预期相反的结果:社会民主*的影响不断增长,群众性的工人运动卷起了高潮。*府束手无策。在对外*策上,他没有能够阻止俄法接近,也未能实现资产阶级的殖民地要求。资产阶级对俾斯麦的*策开始不满。

年登位的威廉二世是一个野心勃勃、刚愎自用的人物。他不能容忍权力过大的宰相对他的牵制,皇帝和宰相时常发生摩擦。年,非常法实施期满,资产阶级担心“过激”的措施会带来危险的后果,要求改换统治手法。议会决定不再延长非常法。威廉二世利用这个机会,宣称他本人“反对镇压”,抛出笼络人心的“改革”诺言。年3月,俾斯麦被迫辞职。继任宰相卡普里维执*时期(-年),统治集团一度试图利用小恩小惠腐蚀和瓦解工人运动。90年代后,随着垄断资本主义势力的增长,统治阶级又力图加强对内的反动措施和对外的侵略。

威廉二世很快丢开“改革”的幌子,从年起,就转向公开的恐怖统治。年后,虽然帝国议会中相继提出的惩治社会主义宣传和反对罢工的法案未被通过,但不少工人组织被取消,保护工人的立法被废止,言论自由等*治权利被剥夺。统治阶级在采取这些专横*策的同时,还对部分工人施展笼络收买手法,如提高工资,改善居住条件以及其他等等,借以分裂工人阶级,防范革命势力的发展。

在对外*策方面,容克-资产阶级急切要求建立一个强大的殖民帝国。各种鼓动沙文主义的组织相继出现,其中有年成立的臭名昭彰的泛德意志协会。它拥有二十七个分会,散布在欧、美、亚、澳各洲,公开鼓吹向外扩张领土,宣扬“日耳曼民族优秀”等反动种族主义的谬论。

威廉二世公开宣扬他的对外*策的“新路线”,即大力扩张殖民地,积极扩建海*。执行这一*策的是威廉本人和外交部长皮洛夫和海*部长梯尔皮茨。年,威廉从土耳其取得建筑巴格达铁路即“三B铁路”的租让权,企图以铁路线将柏林、伊斯坦布尔、巴格达联成一气,使整个土耳其和小亚细亚成为德国的投资场所和势力范围,同时威胁英国殖民地埃及和印度,直逼高加索。年,又强占中国的胶州湾,参加对中国的瓜分。至此,德国已成为英、法、俄在争夺世界殖民地中的劲敌。

非常法废除后的社会民主*

容克一资产阶级统治手法的变换和工人阶级斗争环境的改变,使德国工人阶级和社会民主*面临新的考验。非常法的废除是工人阶级和社会民主*的巨大胜利。*又取得了合法地位,广泛开展工作,成为议会中最有影响的**。年,全国工会联合会成立;合作社和工人文化教育组织也很快发展起来。社会民主*于年在爱尔福特举行代表大会。在恩格斯的坚持下,马克思在年写的《哥达纲领批判》第一次公开发表。大会制订了爱尔福特纲领。新的*纲虽然去掉了拉萨尔的一些词句,但仍然是一个机会主义的纲领。

恩格斯看到这个纲领草案,立即写了《年社会民主*纲领草案批判》,尖锐地批评*的领袖因为害怕非常法的恢复,甚至不敢在纲领中提出民主共和国的要求。恩格斯指出:在半专制的德国,不提出反对君主制的斗争纲领是完全不能容许的。纲领还散布有害的幻想,似乎可以通过和平的道路达到社会主义。恩格斯认为“这种*策归根到底只能把*引人迷途”。

纲领完全不提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即建立无产阶级专*问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不可容忍的背叛。恩格斯明确地指出:“为了眼前暂时的利益而忘记根本大计,只图一时的成就而不顾后果,为了目前而牺牲未来的运动……这是机会主义,始终是机会主义”。恩格斯在《法兰西内战》再版序言(年)中就曾透辟地揭露资产阶级国家的实质,嘲笑社会民主*庸人在无产阶级专*几个字面前表现最大的恐惧。

*恢复合法地位后,右倾机会主义分子重新活跃起来。这一派的领袖是议会议员福尔玛,他要求放弃宣传*的全部纲领,只提出一些个别“在最近期间能够实现”的改良要求,以获得小资产阶级选民的拥护和自由资产阶级的赞同。他甚至表示:如果*府同意作某些改良,*就应该和它“改善关系”。福尔玛等主张把社会民主*变成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联合的**,在农村中和富农建立联盟。

这些错误观点遭到恩格斯和倍倍尔的痛斥。恩格斯一再警告社会民主*的领袖不要发“议会迷”。年,恩格斯发表《法德农民问题》,批评福尔玛等在农民问题上的机会主义路线。恩格斯要求和*内机会主义分子决裂。在恩格斯的严厉批判下,机会主义分子暂时收敛了;但是*的领导却对他们采取调和态度,让他们继续留在*内。年恩格斯逝世后,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更加猖獗起来。

修正主义的出现19世纪末,德国工人阶级生活急剧恶化。垄断资本家抬高物价的*策使工人的实际工资不断下降,扩张*备的负担沉重地压在劳动者肩上。绝大多数工人陷于绝对贫困化的境地,只有一小撮工人贵族分得垄断资本家的一部分超额利润。罢工次数逐年增长:年为二百四十次,年为九百八十五次,年增至一千三百六十四次。

罢工的日益频繁说明国内阶级斗争的激化和工人斗争情绪的高涨。就在这个时期,在德国社会民主*内出现了以爱德华·伯恩施坦(-年)为首的反马克思主义派别,他妄图“修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治经济学、阶级斗争学说等一切重要原理,因而称为“修正主义”。

伯恩施坦早在年非常法公布时就暴露出他的机会主义动摇性,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严厉批评。恩格斯逝世后,他立刻撕下伪装的面具,从年起就发表一系列反马克思主义的论文。年出版的《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的任务》是他的修正主义观点的系统的表现。他狂妄地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主张用庸俗的“进化论”代替革命的辩证法。

他否认生产迅速集中的趋势,强调小生产的顽固性,并认为卡特尔和托拉斯可以免除危机。他宣扬阶级矛盾日趋缓和、资本主义不一定会崩溃的谬论,企图修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鼓吹和资产阶级合作。他特别颂扬资产阶级议会制,竭力主张在议会中和资产阶级**联盟,通过议会取得点滴的改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他反对无产阶级进行暴力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专*,肆意歪曲马克思对于年巴黎公社革命的光辉总结,把“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句话,恶*地曲解为马克思强调“缓慢的发展”,不主张夺取*权;而马克思的真正意思是让工人阶级打碎和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不只是简单地夺取这个机器。

伯恩施坦臭名远扬的“格言”——“最终的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充分暴露他背叛革命、投降资产阶级的叛徒立场。列宁在评论这句话时说:“伯恩施坦的这句风行一时的话,要比许多长篇大论更能表明修正主义的实质。临时应付,迁就眼前的事变,迁就微小的*治变动,忘记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忘记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整个资主义演变的基本特点,为谋取实际的或可以设想的一时的利益而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这就是修正主义的*策。”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是德国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物,是容克资产阶级*策的产物。社会民主*的合法化,议会选举的胜利和统治阶级策略的改变,使修正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猖獗起来。90年代马克思主义对机会主义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以修正主义的面貌出现,来反对马克思主义。修正主义是资产阶级利益在工人运动中的代表,它的社会支柱是工人贵族阶层。

结语

社会民主*的领导对伯恩施坦的疯狂叫嚣没有给以坚决彻底的反击。倍倍尔和罗莎·卢森堡等虽然在年的汉诺威*代表大会上同修正主义者展开激烈的争论,大会并通过决议加以谴责,但是他们对修正主义本质认识不足,批判很不彻底,修正主义的*素在*内继续传播。20世纪初,在修正主义腐蚀下,德国社会民主*从一个坚持阶级斗争的社会革命**逐渐蜕化为社会改良的**,德国也因而丧失作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心的地位。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修正主义成为德国工人阶级和国际工人运动最危险的敌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实现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